我国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营销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旅游消费需求的变化,体育文化资源逐渐成为现代旅游开发的热点。民俗体育旅游作为一种兼具体验性、高参与、高品味、高层次的文化旅游项目,极具开发价值。打造特色鲜明主题的精品旅游,不仅能够满足经济时代游客的多元化需求,而且可以成为极具吸引力的特色旅游产品。目前国内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起步较晚,同时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资源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为此各地区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深度挖掘丰富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探讨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营销对策,旨在为国内体育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丝参考。
关键词:民俗体育旅游;开发;营销策略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人们物质生活质量和身体体质均同步提升,为此逐渐趋于对精神的追求。体育旅游在国外旅游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且风靡全境,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文化多元悠久,体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虽然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起步较晚,但是旅游业已经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尤其是依托得天独厚、异彩纷呈的民俗体育项目,利用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效应,可以对传统旅游经济结构模式进行补充,以期发挥民俗體育旅游资源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健身效益和文化效益,如何开发与营销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成为了时下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民俗体育旅游的内涵与特点
1.民俗体育
民俗体育与传统体育、民族体育存在着微妙的差异,在概念、范畴、类别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争议。民俗体育与人们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随着国家对民俗体育项目保护力度的加大,民俗体育的价值和优势不断凸显,一些项目已经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民俗体育旅游
民俗体育旅游依托地方性特色民俗体育资源,以旅游为形式提供各种旅游活动,让旅游者能够切身参与、体验、观赏各种民俗体育经营活动,进而达到带动当地经济的目标。民俗体育旅游是近年来一项新兴文化旅游组织形式,与观光、度假旅游业同步发展,例如旅游节、庙会,吸引了广大旅游爱好者,逐渐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内容之一。民俗体育旅游对于保护传统文化功不可没,同样对于促进地区绿色经济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开发优秀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成为了当下之急。
3.民俗体育旅游的特点
在民俗体育旅游中,民俗风格和民俗风情十分浓郁,尤其是不同地域所体现出的民族文化都各有特色和差异,为此民俗性是民俗体育旅游的共性特点。其次,在民俗体育旅游中,能够欣赏到异彩纷呈的民俗体育表演和展示,观赏性极强,这对于旅游者无疑是一种文化视觉的冲击。最后,民俗体育能够提供各种体验和参与,让旅游者可以得到身心的放松,在积极地参与和配合过程中,感受独特的地域魅力。
4.开发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意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科技、交通、都市文化的促动下,民俗体育正面临着同化的危机。将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可以弘扬与保护传统民俗体育,同时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发地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能够弥补市场竞争力低、旅游品种单一、资金短缺、资源参差不齐等弊端,确保带动地区旅游业的成长,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市场开发整合,最终为旅游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模式借鉴。
二、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
构建民俗体育旅游一体化开发模式,要基于体育旅游市场环境,最大限度地面向市场需求,时时关注市场动态,优化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内涵,做好市场的划分和规划,使得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系统能够完美匹配、内容多彩、层次合理,确保市场健康有序运行。
2.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效协调
民俗体育并非静态实物,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肆无忌惮地掠夺,使得民俗体育文化受到创伤。而是要树立长远发展意识,对民俗体育旅游产业进行循序渐进的开发,做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文化利益与经济利益的统筹规划,确保利益能够可持续发展。
3.将利益主体视为有机整体
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正确定位系统,充分利用游客、学者、媒体、企业以及政府的作用,明确子系统的开发职责,深入分析自身价值需求,让民俗体育旅游产品成为新的着眼点,确保系统内部公共部门层面、旅游开发产业部门层面以及边缘层面的互动效应能够充分释放。
三、目前国内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营销存在的问题
1.市场主体不成熟
民俗体育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名片,但是就文化市场主体而言并不十分成熟,产品开发不健全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旅游资源的开发滞后的地区大有存在。例如在我国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鬼峰乡,当地的民俗体育开发了嬉鱼灯、扑蝶舞以及目连戏等项目,但是开发的规模不够,市场主体尚不成熟,存在方式相对零散,市场品牌效应并未形成。
2.专业民俗体育文化旅游人才缺失
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营销和开发,需要民俗体育旅游人才的支撑。然而目前既擅长地方特色民俗体育的表演,又懂得经营管理的人才寥寥无几。有关体育活动的物质遗存,导游只是简单的讲解,游客无法体会到体育文化的内涵,为此培养民俗体育旅游人才迫在眉睫。
3.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力不足
国内各个省市和地区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重视,充分利用其风俗民情优势打造民族旅游业,这无疑对民俗体育旅游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很多体育旅游都存在于优美的生态环境中,而过度的开发和破坏,使得旅游资源景观质量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体育资源旅游项目相对匮乏的地区,一旦受到损坏,或者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力不足,都会降低了体育项目营销的质量。 四、我国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营销策略研究
1.挖掘民俗体育旅游产品
对民俗体育进行创新开发研究,应将其作为传统气息生活文化的有效载体,深入的整合与发展各项资源,按照礼仪习惯和约定俗成的节日,基于社会现象,遵循人们个性化、多元化旅游需求,结合当地村落、自然风光、民俗体育类型的特点,充分拓展与挖掘体育旅游产品,与旅游进行深度的融合,做好体育旅游产品以及优化路线的开发。利用其自身资源的先天优势,推动后天旅游产业的长足发展。在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还要秉承文化遗产的展演为主题,科学的利用各种资源信息,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完善相关硬件设置,深入拓展民俗体育休闲类型,最终构建多元化、休闲化的民俗体育旅游产品。
2.加大旅游景区的宣传及影响力
各地区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借助时代传媒的宣传作用,增加对本地旅游景区、民俗体育资源的宣传,展现本地区旅游景点和文化特色的魅力。同时举办项目招商引资洽谈会,开发特色精品旅游项目,吸引企业家投资民俗体育旅游业,确保旅游景区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同步提升。邀请有关的专家,自主举办旅游活动,提高体育旅游资源的宣传效果。在宣传对象的考虑方面,要加强针对青少年的宣传,因为该部分群体将是稳定和忠实的目标市场,培养青少年对体育旅游的认知和兴趣,无疑对开辟本都体育旅游市场极为有利。此外不能仅限于国内的市场,还需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开发出参与性极强的旅游项目,利用各种机会向国外游客介绍本都旅游资源,扩大知名度。
3.实现品牌战略
按照地域特点,民俗体育项目也具有显著的差异。目前一些地区的旅游项目种类繁多,甚至达到了不胜枚举的地步,但是就关注度而论,很难达到有影响力的目标。这就需要政府做好整体规划,根据民俗体育旅游的优势,做好整合,确保开发过程中有重点、有步骤、有计划。正所谓民俗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重点在于精,而不是数量的多少。优质特色的民俗项目哪怕只有一个,可能也会享誉全球,可见品牌战略的利弊。为此,政府要适时加大扶持力度,依托成熟的旅游营销模式,发挥民俗体育旅游盛会的引领和辐射功能,将其作为带动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的支撑点,有机地融入农家乐、休闲娱乐、地方美食等项目,将招商、竞赛与旅游纳入其中,确保发挥品牌战略的效应。
4.有步骤、有计划对于地开发
首先,对于单独开发条件尚不成熟的民族体育项目,应该等待时机,做好充分的部署并结合配套旅游资源在进行开发,这样才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其次,进一步开发利用结合民俗文化旅游村,克服风景区域城镇化倾向,展示特殊民俗文化,将特殊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效结合,让旅游者感受到重返大自然的乐趣,確保民俗体育文化保持原貌、集多种功能,以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最后,建立民俗体育项目表演团队,让旅游者全方位参与到民风、民俗的活动中来,这样既增加娱乐休闲的时间,同时促进旅游市场的活跃并刺激消费。
5.经济利益视域下开发经营保障措施
首先,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民俗体育旅游企业,提高竞争力与生存力。加快自身创新和改革,依托现代企业的制度标准,寻求民俗体育旅游经营改革新路径。通过上市经营、合作经营、转让经营的方式,实现区域性规模经营,发挥专业管理和品牌效应优势。采取各种方式吸引多方投资,推动资本运营和资产重组,真正将民俗体育旅游推向市场。其次,规范经营的内在需求,加快产业融合步伐,合理布局目标市场结构,多元延伸的经营目标,深度挖掘资源特色,提高民俗体育品味和形象。最后,建立完善的人才网络体系,响应教育的产业投资意向,提高体闲产业及民俗体育旅游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符合民俗体育旅游国际化人才。此外,提高民俗体育旅游经营管理,制定相应的监督检查条例,强化配套服务及保障体系,规范风险责任认定条例。
总之,我国各地区都有着独天得厚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打造品牌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应该明确市场经济发展状况,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开发,选择正确的营销策略,综合考虑民俗体育旅游利益主体,优化产业融合格局,构建多元化的市场营销策略,从而实现旅游市场经济的最大化效益。
参考文献:
[1]缪祥如.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2]左林,张跃敏,王艳云.广东省海岛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3(2):4-5,8.
[3]王玉珍.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4]王奇,郑代义.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6,37(8):72-75.
[5]胡静静,陈建霞.皖南体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66-69.
[6]王咏红,冯长明.环鄱阳湖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152-153.
[7]董好杰.洛阳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太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124-126.
[8]陈兴中,方海川,汪明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北京市:科学出版社,2011:16-19.
作者简介:莫双溪(1988.08- ),男,广西忻城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864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