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黑龙江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逐步完善起来,从深圳“锦绣中华”微缩景点开始,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第三大经济产业支柱。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节假日旅游景点的游览人数都在不断打破记录,因此,旅游业已成为当今的热门产业,也是我国经济收入的主要产业之一。
  关键词:黑龙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基金项目:本文系牡丹江师范学院青年拔尖人才培养项目“旅游景观设计对黑龙江省民俗旅游开发促进作用的研究”(QC2017002)研究成果。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旅游景点的品质和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多的人追寻特色民俗旅游,以寻找与自身生活环境不一样的风土民情,体验不一样的民族特色,所以,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成为当下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比如黑龙江,当地有很好的特色民俗资源待开发建设,这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增加当地人民群众收入,改善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
  一、黑龙江特色民俗简介
  黑龙江地处我国东北部,以寒冷著称,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度甚至零下50度,夏季气温在18度左右,冬季时间较长,其省会哈尔滨有“冰城”之称,每年來自世界各地去参观冰雕或冰雪节的人士络绎不绝,夏季去黑龙江避暑的人们比比皆是,其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造就出热情、豪放的东北人民。同时,黑龙江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常驻少数民族包括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民族多样性使得黑龙江更加具有吸引力,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赏、游历。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民族信仰、不同的民族住宅,饮食文化、民族服饰都不尽相同,此外,近代历史事件的风起云涌,也为黑龙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积攒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素材。
  (一)黑龙江的节庆民俗
  黑龙江省会哈尔滨作为中国的“雪上冰城”,每年都会举办享誉世界的中国哈尔滨冰雪节、哈尔滨民间民俗艺术博览会、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中国哈尔滨国际啤酒节等丰富多彩的国际盛会。同时,在黑龙江还有很多更具民族特色的节庆盛会,例如中国雪乡旅游节、中国关东文化旅游节、中国阿城金源文化节、同江赫哲族乌日贡节、祭神节庆活动等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活动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感受,十分符合现代人们所追求的与众不同的旅游理念。
  (二)黑龙江饮食文化
  黑龙江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由于黑龙江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因此,随着民族饮食文化不断相互碰撞与创新,创造出独特的“龙江菜系”。同时,黑龙江凭借着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肥沃的土壤,食材多样,物产丰富,充分满足了当地人民的饮食需求。我国历史上出现对东北三省大规模移民事件,例如,清朝初期,许多来自山东、河北的移民在黑龙江落户,还有清末民初的“闯关东”,给黑龙江带来传统的中原饮食文化,进一步丰富了黑龙江饮食的多样性。另外,黑龙江地处我国边界,与俄罗斯为邻,随着异国风俗的不断融合碰撞,黑龙江新增面包、啤酒、香肠等西式风味的餐点,为黑龙江增添了独特的饮食文化特点;南与朝鲜接界,与朝鲜贸易往来频繁,南韩料理和朝鲜冷面等特色小吃在黑龙江也得到广泛的传播。除此之外,黑龙江53个民族也有着不同的饮食风俗习惯,例如,满族著名的满汉全席、白肉血肠、白肉烫饭等,满族忌吃狗肉的饮食禁忌一直延续至今;而朝鲜族以米饭为主,喜吃狗肉,朝鲜族著名的冷面、腌菜也受到汉族同胞的喜爱,朝鲜族的饮食文化对汉族有着一定的影响;赫哲族作为我国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黑龙江常居少数民族,该民族以捕鱼为生,有吃“生鱼”的传统习俗,受其他民族饮食的影响,如今的赫哲族饮食与满族、汉族、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日趋一致,唯有喜吃生鱼的传统延续至今;回族多为伊斯兰教信徒,有着严格的饮食文化习惯与禁忌,回族最有代表性的饮食主要有油香与盖碗菜,每逢节庆盛典,回族人人都要炸油香,不仅自己吃,还要赠与亲朋好友,供大家一同享用。
  二、黑龙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特色民俗文化正在消失
  民俗文化的形成与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因素密不可分。随着现代交通越来越发达,人们与外界的联系逐渐增多,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使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民俗差异逐渐缩小,呈现统一、相似趋势,本土的部分传统文化、习俗正在被外来文化所侵袭,且随着现代人们思想的逐渐开放,特色区域文化并没有得到重视与保留,而是在现代人们的不断更改中失去了原有的民族特色,甚至正在慢慢消失。
  (二)没有科学开发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同形式的展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只有科学、合理地开发民俗文化,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人文艺术气息,才能正确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其不断传扬下去,同时,还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去挖掘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深层次的文化创意。然而,许多旅游景点为吸引游客眼球,摒弃传统的民族文化精髓,只知一味地迎合游客需求,从而出现各种低俗不堪的民俗文化宣传,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玷污,也是对民俗文化的扭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没有充分尊重民俗文化,更没有科学、合理地对民俗文化进行宣传,宣传要么是与本地文化南辕北辙,要么为迎合市场需求使宣传内容变得庸俗不堪;二是没有对传统民俗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没有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充分发挥出民俗文化浓厚的民族气息与淳朴气息,很多时候直接生搬硬套,反而降低了旅游的价值,失去了民俗文化的意义;三是为迎合游客心理,对民俗文化肆意解说,没有尊重民俗文化的内涵,误导游客对民俗文化的了解。
  (三)资金投入不足
  民俗文化的开发需要政府的资金拨款支持,只有前期投入大量的资金,才能保证民俗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目前黑龙江对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仍出现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自2000年以来,虽然旅游项目开发的经费一直在不断增长,但为保证高品质以及高质量的民俗旅游项目,政府在同时对民俗项目的开发予以足够的资金支持,还要加大资金监管力度的。   (四)民俗旅游宣传不到位
  一直以来,黑龙江留给大众的旅游印象一直都是冰雪旅游圣地以及避暑圣地,而对民俗旅游这一块知之者甚少,足以证明其对民俗文化宣传的重视程度需要进一步加深。而对黑龙江拥有50多个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特色底蕴知之者更是少之又少,如此优渥的旅游条件没有好好把握十分可惜,因此,为重塑旅游资源,适应旅游市场发展,对民俗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刻不容缓。
  三、黑龙江省民俗旅游开发策略
  (一)政府加大资金支持
  政府加大对民俗旅游的投资力度,才能保证民俗旅游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政府融资是民俗旅游项目开发的主要资金来源,只有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才能确保民俗旅游项目工作快速展开。同时,政府也可借助外资来进行资金整合,鼓励企业对民俗旅游项目進行投资,在减轻政府经济压力的同时,为民俗旅游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二)重视宣传策划
  黑龙江的“冰雪圣地”之称已享誉世界,值得民俗旅游项目借鉴。独特的地理位置,多民俗聚居的优势,是黑龙江的天然名片,只需宣传到位,其天然所成的魅力便可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例如,可以通过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新闻媒体多方位的宣传,提高黑龙江民俗特色旅游的知名度;也可借助交通工具,来对黑龙江民俗文化特色就进行宣传,或者以视频形式在电视广告时间或人群密集地区大屏幕上进行滚动播放,增大宣传效果;同时,还可以印发有关黑龙江民俗旅游的宣传册及精品视频挂件,来进行特色民宿旅游的宣传简介。只有重视宣传策划,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黑龙江民俗旅游区的魅力,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当地游览、参观,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在游客达到满意的期望值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举两得,符合现代社会实现“双赢”的发展目标。
  (三)加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民俗旅游开发除了必备的硬件设施以外,旅游从业服务人员也是民俗旅游项目中重要的一环。与其他景点参观不同,民俗旅游对从业服务人员的要求十分严格,因为民俗旅游主要体现当地的人文情怀与传统民族特色,这要求服务人员对当地民俗民风特别了解,对民族传统文化十分熟悉,包括当地的接待礼仪与文化起源、历史典故、饮食习惯、宗教信仰与民族禁忌等都要十分清楚,以此来满足游客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使如何最好地展现当地的风土人情、民族特色,成为每一位旅游从业人员所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同时,专业的服务态度也是民俗旅游中一张很好的名片。所以,黑龙江旅游相关部门必须做好专业人才输入工作,以较高的吸引力来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黑龙江民俗旅游工作中来。
  四、结语
  在民俗旅游开发方面,黑龙江有着独有的优势,同时民俗旅游也十分符合当代旅游市场的发展前景。所以,黑龙江旅游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民俗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支持企业投资,建立高品质的民俗旅游开发项目,响应国家号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使游客得到民族特色文化熏陶的同时,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延斌.蒂姆·伯顿动画电影的哥特文化[J].电影文学,2018(6):105-107.
  [2]乔爽.旅游景观中入口空间的民俗特色元素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85.
  [3]马雪松.浅析黑龙江省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2(3):115.
  [4]王丽芳.浅析乡村民俗旅游的深度开发[J].安徽农学通报,2007(11):205.
  [5]唐艳红,杨傲宇.民俗旅游影响民族文化变迁的因素浅析[J].安康学院学报,2008(1):29-31.
  [6]朱桂凤.东北地区满族民俗旅游开发浅析[J].满语研究,2008(1):133-136.
  作者单位:
   牡丹江师范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37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