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有企业成本管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利润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微利时代,企业要想谋求更大的利润空间,就必须从收入和成本两方面双管齐下,兼顾开源和节流,两者不可互相代替,缺一不可。企业中成本管理的缺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成本管控工作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对维护社会稳定繁荣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国有企业成本管控存在成本管理意识欠缺、缺乏科学性、内控机制不健全、成本管理方式方法落后、市场竞争意识不足、企业管理者大多注重短期盈利结果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发展。成本无法得到合理管控,企业有限资源无法得到合理配置,从短期来说,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的利润,从长期来看,会影响企业的战略实施成果,因此国有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控制的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就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研究国有企业成本管理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在管理理念、制度建设、人工效率等方面进行优化的建议,以期引起国企管理人员的重视,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国企成本管控;问题;解决途径
一、国有企业成本管控概述
(一)成本管控的概念
成本管控是企业根據成本管理目标,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手段来管理企业的财产支出,使企业的人、财、物等按照一系列的标准在可控制的范围内支出。成本管控包含预算、核算、决策、控制、分析等一系列科学管理的行为。其最终目标就是使企业的成本低于竞争对手,提高利润,获得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生存力和竞争力。
(二)国有企业成本管控的重要性
第一,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可以从加强成本管控出发,对现有生产经营流程进行有效的梳理,使企业的流程规范、标准、完善,确保资金、资源耗费的透明度,有效防控经营风险、生产风险,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性、结构的合理性,降本增效,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第二,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在成本管控的过程中,企业对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包括企业资源分析、企业能力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和价值链分析,做出简化产品、优化设计、节约材料、减少人工费用、生产创新等改进,有利于企业实行成本领先战略,采取更灵活的营销策略来打开产品销路、占领市场、创造利润。
第三,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资源配置能力。现代企业的竞争体现在全方位的综合水平上,在成本管理与控制方面竞争尤其激烈。通过成本管控,对企业有限的资源进行横向、纵向、平台式整合,使企业的人、财、物、信息等稀缺资源得到有机配置。通过加强新技术和信息化的研发和应用,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资源耗费,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盈利空间。
二、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经济地位和历史原因,在市场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其成本管控还存在较多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层弊端明显
目前国有企业高层管理存在两个弊端。一是专业性的成本管理人才较匮乏,管理层大部分是专业技术人员或业务骨干出身,对成本管理的了解有限,缺乏系统的成本管理知识,管理理念意识片面。其较注重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线性成本管理,忽略企业管理中不易量化的隐性成本。二是片面追求高学历、年轻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用人方针,使得不少国有企业按年龄划分管理干部的晋升标准。“一刀切”式的用人政策,一方面会浪费企业经过几十年培养的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管理干部,影响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引进来、提拔上来的管理人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出现水土不服,人才浪费、流失严重,人力成本大大增加。
(二)成本管控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完善性
首先,目前,很大一部分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以产值、收入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忽略了现代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导致企业管理短视。生产经营日常工作重点偏向于提高产能、完成考核指标任务,过分地强调产值、收入,对企业是否降低成本、减少支出的重视度不足,忽略了对成本管理制度的建设。
其次,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内部控制环境较差。虽然有一部分企业建立健全了成本规章制度,也拥有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等现代供应链管理软件,但企业的成本控制实施不到位,实际处理工作中往往避繁就简。再加上对普通员工成本管理理念的培养不到位、生产经营过程中执行人员水平不高、各种权力互相制衡等原因,成本降低措施执行起来力度不够,内控的作用不明显。
最后,很多国有企业的成本管控缺乏独立的管理部门,大都是由财务部门依据已有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方法进行事后管理,对事前的成本预测及决策环节的重视度不足,造成管理片面化,甚至存在乱摊乱挤成本现象,使成本核算数据不精准,管理流于形式、成为空谈。
(三)成本核算方法传统,预算编制效果不明显
国有企业成本核算多使用品种计算法和分步法,属于传统的核算方法,多年的实践表明这种核算方法单一,生产方式重复性大,造成成本信息失真。成本预算编制多采用增量法,在本期实际发生成本的基础上,结合上期的预算数额,预估下一期的成本耗用水平。这种方法较为主观,缺乏对已发生成本的调研和分析,属于纸上谈兵,容易造成浪费。一些国有企业虽然建立了成本预算制度,但缺乏完善的成本预算控制体系和有效的成本费用责任考核制度。
(四)人工成本较高,冗员严重
企业的所有研发、生产、经营活动都是由人来完成,隐性成本的管理中很大一部分是人力的成本管理。人工成本不仅包括工资、社会保险、教育经费、住房公积金等有形的直接成本,还包含获得成本、使用成本、开发成本、离职成本等隐形的使用成本。
近年来,国有企业的人工成本不断增长。一方面是企业为了留住优秀的员工,增加了人工成本的投入,主动上调所有员工工资。而员工工资的增加,又引起了按薪酬比例的各种费用如社会保险、公积金、补充医疗保险、补充教育经费、补充养老费用等的增加。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由于其特殊的经济地位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一直在人力管理方面存在很多弊端。企业机构臃肿,冗员过多,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人力资源浪费严重。 三、国有企业成本管控的优化建议
针对国有企业在成本管控方面的种种弊端,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
(一)改变成本管理理念
首先,企业应该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训,增强和提高其成本管控意识和能力,使管理者跳出传统的成本控制框架,站在战略的角度看待在企业的成本管控问题。只有充分了解和认识行业政策、发展动向以及国有企业的总体战略策略,才能将成本管控与企业整体战略、生产经营、国家行业产业战略发展大方向相结合,有效降低与决策相关的机会成本。
其次,管理者应明确低成本是一种战略,低成本战略并不是一味地压缩成本,而是管理者根据企业的内外环境对价值链进行分析,与竞争对手的经营活动进行比较,识别企业的成本潜在优势和劣势,然后根据市场做出决定,通过对产品的非实用功能、产品设计、生产创新及自动化等方面进行改进,从而获得成本领先优势。
(二)引入新的成本管控理论
在日常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引入管理会计——成本管理会计,树立系统的成本管控观念。成本管理会计是从传统的会计系统中剥离出来的,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包含成本预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成本管控等内容,要求企业管理系统全面、科学、合理。企业在提高会计核算水平的基础上,对财务会计提供的原始數据和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形成完整准确的能直接为企业管理者所用的财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审核、评价。
企业可以把成本管理理念嵌入企业的生产流程,可以通过引进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业务流程管理)、ERP等专业的管理软件,进行流程监控和优化分析。软件的引进也是理念的引进,可以使管理者清楚完整的管理思路,使员工明确地了解正确的做事方式。通过流程治理体系的建立,集成所有业务流程,保证原始数据来源的可靠性、提高数据的正确性。企业对实时数据进行分析,继而转化为行动,提高自动化水平、运营效率和灵活性。同时,企业要加强制度方面的建设和员工操作方面的培训,根据具体的制度对日常成本管控进行绩效考核。
(三)加强成本预算体系的建立,实现全成本系统化管理
第一,企业管理制度应该站在战略的角度上组织成本预算编制,分层级编制,然后逐级汇总,统一衡量。企业应明确预算的执行刚性,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动员、教育和激励企业全员参与预算编控的全过程。对企业成本耗费进行精细化管理,在符合预算的情况下,加强对日常成本支出的审核监督。
第二,企业在关注生产经营成本数据值的绝对降低的同时,关注新产品开发、设计环节以及营销、售后服务等产品在生产、技术、销售、储备和经营等各个领域的成本耗费。对生产经营全成本进行系统化管理,优化配置企业资源。通过分析、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对预算过程、结果做好监督控制工作。协调管理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及时发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损失浪费情况,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降低成本的潜力。
第三,可以从商务、财务、生产统计等部门抽取人员,成立专门的运营部门。运营部门的日常工作是分解、分析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从各个方面广泛地收集基础信息,在生产经营各环节都要及时记录、统计有效数据,保证基础数据的全面准确性。掌握成本核算、分析的主要方法,运用各种科学的分析模型,理论联系实际,对价值链进行分析,分析预算执行度,精准控制成本预算。加强对财务管理和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规范统计报表,强化制度流程管理,形成良性制衡机制,压缩日常性管理成本,由事后财务成本数据反馈转变为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管控模式,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理有据的决策依据,将业财融合进行到底。
第四,建立预算的考核机制。根据定量的标准指标,对实际执行中的差异化、改进措施等进行评价考核。丰富考核的手段,对考核结果实施奖惩措施,以此来提高预算工作的准确度,提高工作效率,推动企业发展。
(四)加强企业的人力成本管控
企业不能盲目追求利润、削减人工成本,应以人为本,保障员工的利益,保证劳动的有效性,提高劳动效率,达到企业和劳动者的双赢。
企业应该尊重人才、培养人才,通过定员、定岗、定编减少冗员现象。确定科学的选人测评标准,对关键人才的选拔,还应利用第三方人才测评专业机构,避免用人的主观随意性。用人、选人标准应全面,不能一味追求管理人才的高学历、年轻化。
企业应加强对人才的培养,通过绩效鼓励员工通过各种渠道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升值,并且为员工搭建行政管理和技术业务两个平行的晋升通道。全员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每个员工的才能发挥提供制度保证,减少员工离职的隐性成本。
(五)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
在绩效管理的初级阶段,管理的关注点为人和标准相比、以惩罚为主的外在驱动,这种管理的标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效率的提高,也能作为衡量一名员工是否合格的依据,但是这种管理思想机械、没有温度,只能满足马斯洛需求中的最低需求。在绩效管理发展阶段,动机关注点变为胡萝卜加大棒的外在驱动,绩效的关注点也变成了人与目标相比、人和人相比。在这种考核机制下,注重对结果价值的评价,员工更看重短期目标,忽视长期目标。
将成本管控纳入绩效管理,激发员工进行成本管控的主观能动性。在成本的管理过程中,通过目标制定、目标辅导、绩效评价,在绩效沟通的有效循环中完成从单纯的价值评价到价值创造的过程。实施成本工程,在技术创新、供方管理等方面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能动性,而不是使员工一步步丧失创新和自主热情。国有企业应根据自己的企业特性、行业类型,因时制宜,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绩效管理方式。
发挥国有企业系统化管理的优势,加强巡视巡察、内部审计、年度决算审计、经营管理审计等成果运用,举一反三,明确责任,以规范化、科学化的经营管理,推动降本增效。
四、结语
在目前国内外市场环境复杂多变、政策不断深入改革的情况下,国有企业成本改革是其稳健发展的前提。虽然国有企业在成本管理上已有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企业经营模式的特殊性、成本控制能力的参差不齐,所以作为一项核心管控内容,国有企业的成本管控相关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有企业需要将此项工作常态化,有步骤、有目标地长期开展下去。
(作者单位为航天信息系统工程<北京>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耿红.国有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探微[J].新经济,2016(18):109.
[2] 范艳霏.中国国有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研究[J].财会学习,2017(5):88-90.
[3] 高欣悦.浅议如何加强国有企业人工成本的管理与控制[J].中外企业家,2019(9):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996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