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对英国发展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万文明
作者简介:万文明(1989—),男,汉族,河南省信阳市人,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专业,研究方向:世界史。
摘要:15~17世纪的英国圈地运动是英国历史发展走向的重大转折点,对英国的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在经济上,15~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对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社会层面上,15~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成为推动17世纪英国政治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总之,15~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在客观上推动英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英国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15~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影响
15~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是英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的土地改革运动,对英国土地制度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圈地活动最早开始于1235年圈占荒地的规定出台之后。1548年议会调查圈地委员会得到的训令中明确写道:“首先要向你们宣布,‘圈地’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它不适用于这样的地方:一个人将自己所有的土地圈围起来,那里并没有别人的公用地。因为这种圈地对国家很有利,它是木材大增的根源。而‘圈地’这个词的意思乃是:有人把别人的公用地夺去并圈围起来,或把农舍拆毁,还将土地从耕地变为牧场。这就是这个词的含义,请你记住。”①“圈地”至少包括三种不同的活动:圈占“敞田”②;圈围公地;蚕食林地、沼泽地和荒地。从15世纪末开始,英国发生了一个以“圈地”为外形的大变革。由于圈地现象越来越普遍,影响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一个圈地运动。
一、英国圈地运动兴起的原因
15世纪末开始的大规模圈地运动,到17世纪上期仍在进行。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由于工业的发展及城市的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了,原料、粮食价格上涨。15世纪末,市场上羊毛价格上涨时,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起来用以养羊。第二,资本主义地租比封建地租更有利于资本家对农民进行剥削。第三,伴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的市场价格呈现上升的趋势,而农业劳动的市场价格却呈现下降的趋势,土地所有者往往把土地改作他用,这会比出租换取小额租金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这样,英国贵族迫不及待的掀起了圈地狂潮。
从根本上说,圈地是为了增加农业生产,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圈地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为了更有效地耕作而将小块土地合并,使耕地连成一片,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营变为集中统一的经营,使用雇工劳动,从事农业技术的改良。二是扩大农场,圈占大片土地做牧场。三是开辟领主的私人园囿、猎场和体育竞技场等。③
二、圈地运动对英国农业的影响
圈地运动是近代农业的曙光,是英国近代资本主义农业的开端。中世纪英国的土地是封建所有制,掌握在贵族、教会和国王手中。贵族从国王那里取得土地并成为国王臣属;国王有权允许或禁止贵族土地的转让,一旦土地占有者死亡,国王有权保护年有点继承人,有权授予继承权。而贵族或继承人要对国王承担相应的各种义务。强夺农民土地的过程是英国土地制度变革的主要手段,其实质是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造成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圈地运动则强制性地消灭了农民对土地和贵族的依附,动摇了封建农业的根基,使以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为主要特征的近代农业在英国迅速发展起来。④
15~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使英国农业由分散的小农经济向大规模的资本主义化农业转变。土地的集中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益,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由于土地布局分散,人们往返于自己各地的土地上耕种要耗费不少时间,这不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同时,单个人的能力有限,难以独立引进新作物,更无法改变耕作制度。由此看来,耕作制度的改良必须以土地集中为前提,尤其是在中等规模地产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土地集中对农业发展显得十分必要。土地必须可以自由转让,农产品可以被作为商品来出售,这些是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总之,在圈地过程中,土地关系,农业经营方式和耕作制度都发生了变革。圈地运动推动了英国封建农业向资本主义农业转变,资本主义性质的租地、农场制产生和发展起来了,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三、圈地运动对英国工场手工业的影响
英国羊毛制造业的发展推动15~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的发展。英国很早就有了羊毛制造业的手工工场,羊毛及羊毛制成品成为英国出口的大宗。到17世纪初,在许多城市和乡村,都有加工羊毛的呢绒业手工工场。当时英国各地不同品种的羊毛织成品已达数十种之多。由于国内外市场上对羊毛的需求激增,羊毛价格上涨,急于发财的地主便利用手中特权侵占荒地和公地,用栅栏和沟渠圈围起来,建立大牧羊场;有的地主将自领地直接改为牧场,赶走大部分农民;有的则当出租地租约期满后,用提高地租的办法迫使农民放弃续租,甚至强迫农民退佃,然后将土地大片出租给牧场主经营。在1485—1517年,英国23个郡共圈地101290英亩,其中可耕地占13.2%,转化成牧场的各种土地占56.2%。16世纪末,被圈占的土地已有68万英亩。⑤可见,圈地运动的盛行。
在重商主义的影响下,英国重视发展国内外商业贸易。其中羊毛及羊毛制成品曾是英国出口的大宗。羊毛的大量需求及价格上涨,刺激了圈地远的。而圈地运动扩大了牧场,提高了羊毛产量,从而促进15~17世纪英国国内外商业贸易的发展。
四、圈地运动与英国社会阶层变化的关系
资本主义在工农业中的发展是英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旧贵族衰落,新贵族兴起。其中,圈地运动是推动英国社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农村中的农场主和租地农业场主是新贵族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来源于乡绅,还有市民和从自耕农中分化出来的成员。总体而言,乡绅于农场主阶层的兴起,瓦解了传统社会中“地主——农民”的两极结构,从而造成了“土地贵族──租地农场主──农业工人”的新型结构关系。⑥
到14世纪末,英国的农奴制度已经瓦解,到15世纪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化已经完成。当时英国的农民阶级基本上都是自耕农,早期的资产阶级即商人阶层利用企业方式经营农业的新式贵族也在形成。同时,把社会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把直接生产者转换为工资劳动者的过程也在进行。而这个过程是与圈地运动相联系的。英国社会大致可以分三层。以新贵族为核心的社会上层,以小地主、农场主、专业人员、商人为主的中间阶层,和以小农、农业工人、城市贫民、城市劳工等为主的社会下层。这三层结构使原先那种封闭的、刚性的社会结构被具有一定开放性、流动性和弹性的结构所取代,从而为向工业社会转型提供了必要基础。这种三层结构具有开放、流动和弹性的优势。 当然,圈地运动在一定时期内对英国的发展有过消极影响,圈地运动本身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圈地运动引起了农民阶级的分化。有大批小农失去了土地,沦为工业或农业雇工,有的被迫乞食流浪。16世纪的英国出现了农民流浪这个新的社会问题。都铎王朝统治时期,实施了一系列“血腥立法”,迫害在圈地运动的中被抛出的失业流浪者。最终,引发了1536年的“凯特起义”。在17世纪革命之前,英国政府由于害怕圈地运动引起农民反抗和起义,屡次颁布法律禁止圈地。托马斯·莫尔在其作品《乌托邦》中写道:“你们的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就满足,现在变成很贪婪,很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使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尽遭蹂躏。”“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由此得名。
圈地运动确实给英国下层人民和英国社会带来过短暂的剧痛。但从英国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15~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确实对英国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14世纪和15世纪,英国农民的饮食发生了三个方面的变化。第一,小麦消费增加,甚至供给仆人食物中小麦的比重也增加了。第二,农民可以定期的喝到啤酒了,酒的消费开始成为农民饮食的一部分,由此带动了许多村庄永久性啤酒馆(permanent.ale-houses)的涌现,店主持有庄园领主的许可证。第三,农民的肉食增多,这使得乡村屠户的生意逐渐兴旺起来。⑦圈地运动是17世纪英国革命斗争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焦点。而代表社会下层人民利益的平等派等在17世纪英国革命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5~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实现了农业的直接生产者(农民)与生产手段(土地)分离的过程,使英国成为原始积累的典型国家。脱离土地的农民一方面为工业资本主义提供了劳动,另一方面也为工业创造了市场。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将土地对人口的束缚完全解除,农村中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开始转向手工业生产谋生,形成所谓的“原工业化”时代。⑧土地贵族、租地农场主为提高生产效率,率先推动农业生产技术改革,并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
总而言之,15~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对英国近代农业、英国社会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作用,并为17世纪英国革命、英国工业革命作了重要的准备。15~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是英国发展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注释
①蒋孟引:《蒋孟引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5页。
②“敞田”是英国一种古老的耕作制度,它按照土地的水利条件和土质肥质的不同,把土地分割为许多不同的条条块块。按平均的原则分配给不同的农民,当耕作时,各人耕种属于自己的地段,当农作物收获之后,各地段的疆界废除,“敞开”以供所有农户放牧牛羊和收割柴草。
③舒小韵:《分化与整合:1688~1783年英国社会结构分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
④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页。
⑤蒋孟引主编:《英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20页。
⑥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上卷,人民出版社,第115页。
⑦侯建新:《工业革命前英国农民生活与消费水平研究》,载《世界历史》2001年第1期
⑧“原工业化”的概念最早由Frankin.Mendels在他的博士文”protro-Industri-alization:The.First.Phase.of.Industrialization”(1972年)中提出,中文论著可参考杨豫:《欧洲原工业化的起源与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46482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