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盛术俊

  摘要:公允价值自引入以来,一直受到会计界的关注。然而我国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有限制的,且在实际运用中,由于公允价值受到了自身主观和客观环境的影响,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通过结合公允价值的相关概念,深入研究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中存在的市场环境不完善、可操作性较弱以及可操纵性较强的问题,最后就如何健全交易市场、完善准则体系及减少利润操纵提出改进的建议,使公允价值充分发挥自身特点,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公允价值 现状 对策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并规定上市公司在2007年1月1日起予以实施。与旧准则不同的是,这次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其初衷是希望通过公允价值披露的财务信息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效果,也利于投资者对整个公司的现实情况有所了解,并能够做出合理的决策。但事实总不那么近人情。在我国运用的这几年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公允价值常常陷于不公允的窘境,在会计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虽然现在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市场经济也慢慢明朗化,但公允价值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待解决。
  1、公允价值的相关概念
  我国财政部最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 即公允价值是买卖双方在自愿而不是被迫的前提下进行交易,并参照市场上同类或类似的资产或负债的价格进行估价。故公允价值就是对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的一种体现和度量。
  公允价值的特征包括了公平性、动态性、估计性。公允价值源于“公平交易”,即双方都熟悉交易情况,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交易,交易价格是公平的。公平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同一笔交易在不同时间发生,其价格的公允性不同;而同一笔交易即使在相同时间下,发生交易的地点不同,其价格的公允性也不同,即动态性。公允价值可以是实际交易中的价格,但要在进行后续计量时;在实际交易未发生的情况下,公允价值一般根据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采用某种估值技术估计得到,即估计性。
  公允价值是一个估计价格,故新准则体系按照市场活跃程度将公允价值的运用分为三个级次:第一级次,在活跃市场上,资产或负债的报价应是现行价格;第二级次,不存在活跃市场,资产或负债的报价应参照最近交易的市场价格或参照性质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现行公允价值;第三级次,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的两个条件,资产或负债的报价应采用估值技术得以确定 。
  根据以上的三个级次,可以知道第三级次采用估价法确认公允价值是难度最大的,也是主观性最大的,而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的公允价值也就不具有确定性了。
  2 公允价值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市场不成熟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由行政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阶段。虽然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这种发展和资本市场相比较,还不完全,是一个起步阶段,像许多领域都未形成活跃的二级市场,且整个体系也不完善,存在着各类非市场化的因素,在这种状况下,整个市场也难以活跃。
  另外,在交易中存有不公平的因素。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买卖双方自愿地进行交易,它强调的是公平性和自愿性,即它的获取应该是在一个活跃的、相对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进行的,交易双方应是充分了解市场情况,且双方的信息是对称的,这样才能让交易价格和公平价格保持一致,但就目前而言,实现公平交易比较困难,如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不够规范、市场交易价格的信息透明度不高、市场信誉度较低等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加大了获取公允价值的难度,甚至有些特殊行业利用他们的垄断优势,制造不对称的财务信息,这不符合公允价值运用所要求的交易双方信息应对称,加大了相对完全竞争市场形成的难度。纪华东(2011)提出:我国股市仍存在有关法律体系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交易规则粗糙、信息披露不够完善,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造假现象等严重问题。虽然股市比建立初期有所提高,有效性也逐渐增强,但还是很难说我国股市已达到半强式有效 ,故现阶段我国股市处于弱有效市场与半强势有效市场之间,有内幕消息和内部操纵的存在,交易双方的信息就不会对称。
  2.2 可操作性较弱
  第一.理论体系不完善
  我国在2006年出台的新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但至今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关于公允价值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理论体系都还不完善,主要依据新企业会计准则,但该准则提供的各项操作说明比较有限,比如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言,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中,虽然有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定义、计量都作了说明,但对于实践中的具体操作的说明有限,导致企业在运用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标准,加大了操作难度。理论体系的不完善,就会导致确立标准的不统一,那么操作起来也就复杂了。
  第二.估值技术不完善
  前文中已作过对公允价值在评估时使用的输入变量的三个级次的介绍,从中可以看出二级、三级的输入变量包含了主观因素,尤其是三级参数,它不可直接观察得到,而需要采用估值技术得以确定公允价值,故当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能找到可供参照的资产的市场价格时,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价值的确认应采用估值技术。在采用估值技术时,往往要用现值法来估价,现值法依据未来现金流量,但未来现金流量的各类参数,如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折现率等都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没有合理地选择,必然会导致估计价格的不确定,再加上会计人员的评估专业技能不高,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较难控制。
  第三.应用成本较高
  不断更新信息导致公允价值的应用成本增加。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动态性,每个会计期间的信息都会更新,那么会计人员在期末就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并结合各种会计资料和市场资料,来确定资产和负债的价值,而在确定价值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有效信息,这必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导致成本的增加,有些企业不愿增加这样的成本,就拒绝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给广泛运用公允价值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2.3 可操纵性较强
  我国曾在1998年引入公允价值,但由于某些公司利用其操纵利润而被限制,此次重新引入,但还是难以避免变为某些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例如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时有发生。
  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中,将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当变动额为正数时,资本公积一方增加,资本公积转增资本,会促使所有者权益增加,但这部分增加额是未实现的,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虚增了企业的净资产。当企业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终止确认并予以出售时,该金融资产持有期间所积累的“资本公积”科目的金额会全部转出,计入当期损益,通过“投资收益”科目来确定企业的利得或损失,有些企业就会利用这个契机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
  M公司是国内某家公司,下面以该公司相关财务数据表为例进行说明:
  数据来源:M公司2011年年度利润表,表内数据经整理得到
  根据表1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投资收益是净利润的8.1倍,也就是比净利润高出7.1倍,但从表内数据来看,M公司在2011年的营业收入并不理想,营业总成本要比营业总收入多13 473万元,而投资收益的加入正好弥补了这一缺口。M公司2011年的年度报表中提到投资收益的增加是因为卖出了Z公司的股票,其中就有一部分来源于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转入资本公积后可积累一定的利得,在出售时这部分直接转入投资收益,造成净利润大幅度增加,从而公司账面比较可观。如此操纵利润,得到的财务信息必然会给信息使用者带来迷惑。
  在实际运用中,企业管理层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要求会计人员按自己的意图,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的操纵,虚增公司利润,再加上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普遍都不高,且整个职业道德环境具有较高风险,使公允价值成为不法行为的工具。如此利用公允价值来粉饰财务报表,不仅会误导投资者,其可靠性也受到了质疑。
  3 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对策
  3.1 完善市场环境
  公允价值是交易双方在公平的、开放的市场环境下,不受任何干扰,自愿的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交换的价值,要想让公允价值能够真正体现它的公允性,就必须建立一个成熟的、完善的市场环境。
  改善市场环境,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活跃的、相对完全竞争的交易市场,那么就需要健全与公允价值相关的各级市场,如生产资料市场、二手交易市场、资本市场等,其中尤其是要培养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公允价值主要依据市场价格,因为市场价格相对而言是最客观、最直接的来源。培育生产资料市场,就可以比较准确地确定产品的成本价格和市价,那么公允价值的获取也就更直接更可靠了。
  当然,也要打破行业垄断的局面。公允价值运用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下,有些特殊行业利用其垄断优势必定会阻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故打破这些行业的垄断优势,使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降低能源、金融、电力等行业的入行条件;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企业进行混合经营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让市场环境变得更公平。要提到的一点是,政府的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也会使市场价格受到影响,所以还要规范政府的行为,使企业成为自由的市场交易主体。
  我国市场交易价格的信息透明度不高,这不符合公允价值定义中的“双方的信息应是充分的、对称的”。要想交易双方的信息对称,就应当构建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市场价格信息网络,使价格信息在交易市场上完全公开,并自由地流动,那么不同市场反映出的信息就有统一性和对称性了,进而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直接,也更为客观。
  3.2 完善可操作性
  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在出台新《企业会计准则》后予以实施的,主要依据的也是这个新准则。对于中国来说,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处于探索阶段,实践研究的方面较少,指导体系还不完善。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日趋成熟,为了完善我国相应的公允价值体系,就需要相关专业人员充分借鉴国外在公允价值计量上成熟的经验,在趋同国际会计准则的前提下,也要充分考虑我国自身的经济和法律状况,进一步研究公允价值理论体系,并制定独立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确定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及其详细规则,如对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确认情况、账户设置和在会计报表中的披露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从而不断完善公允价值在各个领域上的具体应用指南,使市场操作行为更规范,以此增强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
  在前文中提到了由于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折现率的不确定,导致对公允价值的估计难以确定,要想让估计价格变得相对可靠,则应先制定现值理论体系,专业权威人士可以参考美国第七号概念有关现值计量的部分,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完善现值法的理论以及应用框架。
  在实际运用中,缺少估值指南对估值技术的操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估值指南可以给会计人员比较清晰的指示,操作起来就比较方便,得到的估计价格也更公允。估值指南应当提供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估值模型及其适用条件。针对同一资产或负债,企业也可以采用多个模型进行估价,以此相互检验并确定准确的价格,使计量结果更公允。当然,估值指南中还要配备各类相关参数和模型选择的范例,让会计人员一目了然。估值指南作为一个向导,并不是完全准确的。企业在使用过程中,如碰到模型没有将在确定价格时应考虑的因素列入范围时,那么就要根据这些因素调整模型,包括模型缺陷的调整、流动性的调整和信用的调整等,使调整后的估值模型能更好地计算价值。
  另外,还应大力发展中介评估机构。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还处于起步阶段,会计人员的估值能力尚有限,当资产或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价格时,就需要进行评估确定价值。单依靠企业会计人员的估价不足以让价格显得公允。在上述情况下,评估人员利用其专业性提供相对准确的估计价格,使结果更客观、公允。目前,我国的资产评估行业慢慢走上正轨,但具有影响力的中介机构为数甚少,因而,要建立评估机构的一套法律体系,完善其管理体制,增进其市场需求,以此推动中介机构的不断发展,为价格公允提供保障。   3.2.3 降低使用成本
  降低使用成本,应充分利用网络数据。企业在获取财务信息时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要减少这部分的支出,利用网络技术是一有效途径。如在生产资料市场,可以通过网络将产品的价格、规格以及各厂家的信息收集到一起,而后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得出若干具有客观性的数据,再由专门的网站公开发布,给企业的相关人员以参照。整个过程中,通过对比各厂家的报价而得出的价格,更接近市场价格。因而利用网络不仅可以快速传递财务信息,降低成本,而且能使公允价值变得更加客观可靠,也容易操作。
  3.3 减少利润操纵空间
  不少上市公司迫于对外界展示其盈利的压力,进行财务包装,即操纵利润,这会导致财务信息失真,进而误导股东和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使他们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针对虚增净资产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改变会计处理方法得以改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后续计量中,将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笔者认为,可以将这个科目改为“资本公积――未实现资本公积”,并规定该科目的金额在持有资产期间不能转增资本,待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再转入投资收益中。这样做分录,能够清楚地显示企业当期所拥有的净资产和尚未实现的净资产,避免企业净资产的虚增,使财务信息更客观,股东和其他信息使用者也能准确地把握企业经营状况。
  公允价值为企业操纵利润所用,但它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利润操纵的根源,即可以这样理解,存在利润操纵这个问题并不是由于公允价值,而是人为主观因素,没有一个好的政策来规范,只会加剧这种不良行为的趋势。对此,笔者认为不仅要加深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准则、理论体系,更要去完善社会监督系统,使公允价值的运用得到社会环境的保障。
  第一,加强外部监督。外部监督,包括政府监督、社会公众监督和审计监督。政府监管部门在实行监督中,对违法操纵利润的企业应实施行政处罚,并处以罚款等;在发挥社会公众监督时,应充分利用社会舆论或新闻媒介,对违法操作的企业进行曝光,让企业管理层意识到操纵利润的违法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公司的声誉;在进行审计监督时,应当确保其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并不断完善审计制度,确保审计质量。外部监督应对公司定期进行检查,对查出的违法的企业或个人,予以民事处罚、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从而限制他们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粉饰报表。
  第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不高,无论是专业层面,还是道德层面,尤其是后者。就专业层面来说,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掌握还不熟练,这就需要会计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不仅要学习公允价值计量的基本知识,还要学习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及估值方法;而从道德层面来说,一个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会计人员,如果职业道德不高,那么运用公允价值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得到的值必然不可靠,且我国现阶段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教育不够完善,仅限于每年一定时间的专业技能教育,对此,应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律法规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教育,如会计人员除了接受每年的专业培训外,还要接受法规及道德教育,这样不仅让会计人员及时了解相关会计处理方法,更让他们知晓最新的法律政策,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第三,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公司的内部管理应当进行有效的改善,可以通过在内部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实现产权多元化,以此削弱内部人的控制程度;也可以通过建立规范的内部监督制度,以及配备相应的惩处细则,并严格落实,以此加强对管理层的约束;还可以加上外部监督机构的力量,两者相互合作,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并完善监管体系,在最大程度上遏制利润操纵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马丽莹,崔海洋,田慧芬.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践中的运用[J].会计之友,2008(7)下
  [2]唐玉兰.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9 年(12)上
  [3]李端生.我国运用公允价值面临的五大困难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0年(8)下
  [4]何友明.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现代商业,2010(32)
  [5]孙宇.公允价值计量运用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8)
  [6]纪华东.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研究综述[J].市场周刊(研究理论),2011年(1)
  [7]王岩.谈公允价值在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交通财会,2011(9)
  [8]陆梅玲.公允价值应用在我国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财经界,2011(10)
  [9]张会莉.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化策略[J].商业会计,2011(18)
  作者简介
  姓名:盛术俊
  工作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工作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胜辛北路1661号日华楼209室
  住址:上海市徐汇区桂平路258弄11号502室
  手机:13761779459 ;189165691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59182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