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北地方院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春满 徐文苓

  [摘要]地方高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本科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责任,本文分析了将办学目标确定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并从人才培养原则入手提出了如何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 校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
  
  尽管很多地方高校提出了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为什么要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等问题的认识并不清晰。因此,我们有必要从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的角度人手,对地方院校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问题的现状进行研究。
  
  一、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
  
  1、学校定位
  办学定位是学校发展的指导方向,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办学定位时要考虑到自身的办学传统以及区域经济环境,结合自身优势和环境给予的机会确定办学定位。大部分地方院校地处省会城市以外的地区的城市,这些城市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人才吸引的能力相对较弱。同时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历史、教学资源以及学科实力等方面处于弱势,因此区域之外的知名度并不高。因此地方性本科院校将办学定位于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明智的选择。
  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融入当地社区,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一旦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其社会声誉也会得到提高,而社会声誉又直接影响着生源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率。定位于服务区域经济,才能以鲜明的特色培养出真正能够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快捷更直接地进入生产服务领域,达成促进地方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只有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与区域经济实体之间才能形成良好互动。
  
  2、人才培养目标
  如果将学生视为“产品”,那么学校就是“企业”。要想产品适销对路不但要市场定位准确,还要生产出符合市场规格的产品。办学定位需要差异化,而产品本身的特性是差异化的体现。人才培养规格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办学定位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地方本科高校应将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的本科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首先,人才类型上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相对于学术型人才更注重知识的转化效率和效果,适合快速发展的区域经济的需要。其次,人才层次上定位于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很多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并不是陌生的词汇。在我国,高职高专最早把培养目标指向应用型人才。但是本科的应用型人才与专科的应用型人才不同。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比专科教育的要求高。本科教育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在掌握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此外,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也需要本科层次的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因此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最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原则
  
  1、关注特色产业,依据市场需求构建培养体系
  为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应建立在经济发展需要的准确把握上。任何一个地方的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一些特色领域。这些特色领域应该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关注点。例如,省内的石化、医药、建筑建材、食品、纺织等依然是传统优势产业。区域内的优势产业有:石家庄电子信息产业、涿州精细品种钢产业、廊坊信息产业、唐山陶瓷产业及特种钢、秦皇岛特种玻璃、冀东重大装备制造产业、冀南新材料产业。此外还有一些新兴产业如:邯郸的药业、保定的新能源、秦皇岛的数据产业、承德市的钒钛产业同样需要大量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加入。这些产业不只是在河北是新领域,有些产业甚至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新的领域。因此把握区域经济的发展脉搏,建设相关学科,培养专用性人才,不但会成为省内特色,在全国内也会形成优势学科。
  
  2、夯实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凸显应用性
  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能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强调应用性、技能性和创新性。建立“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以实现“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性较强”的培养目标。理论教学体系要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陶冶,思维能力的锻炼以及专业知识的积累。实践教学体系要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要以“增强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获得行业执业资格”为导向,构建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多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应加强对实验室建设的重视程度,积极推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建设,增加实践教学的学分比重。设计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可对实验项目选修,又可预约进入实验室进行相关活动,引导学生将毕业设计和论文与相关实验结合。加强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技能。
  
  3、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办学定位
  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加强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密切的校企合作。首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提供平台。其次,建立教师入企业锻炼的培养机制。培养学生的应用性技能关键是教师要掌握新技能。因此要让更多的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了解相关岗位对人才的技能需求,锻炼教师的技能操作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再次,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横向课题的数量。鼓励教师建立横向课题,深入企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能帮助企业解决运营难题,也能帮助教师及时把握生产、管理或服务一线情况,增强教师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激发教师开拓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视野,提高指导学生开展课程设计及毕业论文(设计)的水平。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确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从市场需求的岗位分析该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然后围绕如何培养这些知识能力以及素质展开建立培养模式。
  知识结构主要侧重于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知识组成。通过由专业核心课程和方向模块课教授。能力结构主要强调实践操作能力、职业能力以及职业发展能力。通过由实践课程来培养。职业发展能力主要体现在毕业生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应能主持新产品的开发,能解决生产第一线出现的工艺、技术、管理问题。素质结构主要强调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此外还有一些思想政治、人文以及科学素质。素质是人才评价的综合指标,是知识和能力内化的结果和综合的体现。其中,知识为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能力是培养的核心,形成素质是培养的最终目的。某个专业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依靠专业培养的职业目标进行设计。
  
  2、教学体系构建
  (1)完善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当今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的更新带动了新兴行业和新职业的出现。首先,地方性本科院校应摆脱传统学科建设的模式,在学科建设上进行

创新,培育一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以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其次,优化已有的学科体系。加强对应用型学科的投入,提高学科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实用性。再次,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经济社会中有很多岗位需要综合的知识和技能,单一专业性的知识技能不能满足岗位的需求,因此加强知识的价差和融合更有利于专业的特色的凸显,更有利于学生就业,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
  (2)优化课程设置。课程的设置要基于胜任岗位的要求设计,目的是要教会学生掌握岗位要求的应用能力。课程内容上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包含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专业技术。理论课程注重以理论技术为主,注重技术原理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技术的理论基础以及应用能力。在授课方式上专业课教学内容要注重以项目、专题、问题为出发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加强教师的技能学习能力,增加所受内容的前沿性和技术含量。实践课程包含基本技能实训、专项实训、岗位综合实训。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智力技能为目的,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要以实训为重,要求实践教学学时占教学总学时的40%以上,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获得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术训练。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注意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加强两课之间的联系。
  (3)加强实训实践教学。校内实训课程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校内实训课程按照再现职业场景、反复训练基本技能、逐步配套与办学规模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校外实训基地要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校企合作形式,将教学与企业生产过程结合起来,将课堂带入企业中。以工作现场的认识和工作实习为主,加强学生对工作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应用或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组织现场生产,增进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应制定好实践性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中,应当对学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有一整体认识和规范设计,使实践教学程式化和系统化。其次,要重视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实践教学环境,并非实验室、车间与设备的集合,而是一种特别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影响。因此除了模拟教学环境还要注重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的建设,使得实验室能让学生有现场实践的感觉,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
  教学的质量监控系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教学的质量监控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来自国家教育部门对教学的评估,包含学位评估和本科教学评估。另一方面来自地方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靠外部压力来提高,只有自己有质量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持续提高教学效果。首先,要提高教学质量意识。全体教师要建立起教学为本的观念,教学是教师的根本。只有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才能发展,全体教师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其次,建立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制定相关的院系、督导监督管理制度。除课堂教学外,还要对实验、实训、毕业设计等方面建立起质量评价和监控体制。再次,建立质量评价的结果运用体制。将教学质量监控结果与教师个人及院系考核、职称职务聘任、工作量计算挂钩,优秀学生和奖学金评选等相结合。最后,终端监控。由于教学质量最终体现在毕业生质量与社会人才需求比较后的偏差反馈上,这一反馈有利于直接调整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因此,对毕业生进行终端监控、跟踪调查,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面向市场,适应社会需求的办学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卢学红.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
  [2]杨素明,贾桂芳.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的评价性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20(8):5-8.
  [3]孟令择,王少军.河北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探索.2009(06).
  
  基金课题:该科研成果来源于20lO年河北省教育厅教研教改课题,课题编号:104052,课题名称《河北省地方高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作者简介:王春满(1953-),男,河北张北人,教授,河北金融学院副校长,研究方向:金融体制与货币研究;徐文苓,(1983-),女,河北廊坊人,助教,河北金融学院管理系,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279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