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声乐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精神追求不断提高,声乐艺术对公众的影响更加广泛。因此,国家重视声乐艺术人才的后续培养。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演员和音乐教师是各级学校培养音乐人才的传统方向和培养音乐人才的主流途径。然而,以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向需要适当的改革。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声乐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对地方本科院校声乐人才培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声乐人才;培养
中国地方本科院校扩招以来,已有十年的历史。当今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时代。大学生在享受大众化教育的优势的同时,不得不忍受大众化教育给毕业生就业带来的苦果。随着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从“供大于求”转变为“供需平衡”,甚至“供大于求”。这些都给地方本科院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近年来,随着地方本科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音乐考生人数也有所增加。音乐人才也面临着就业压力。同时,地方本科院校为培养音乐人才提出了一系列更适合社会发展和就业趋势的定位模式。系统阐述了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人才培养的方向。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本科教育多元化的环境下,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如何促进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探索符合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参与度以及在市场上竞争的能力。
一、相关概述
(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提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其言外之意,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现阶段,建设国际科技强国,必须要重视人才的培养。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无论哪个国家,都需要重视人才的培养,改进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而青年兴盛必须改进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我们必须要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从人才培养、激励等制度机制,切实解决发展人才培养问题。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让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如雨后春笋竞相成长、脱颖而出、各展其能。
(二)地方本科院校声乐人才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音乐是一门模仿性很强的学科,教师不仅要教人、育人,更要在“教学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心中的佼佼者。因此,重视地方本科院校声乐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是音乐教学责任的体现,是音乐教师提高和完善自身能力的重要过程。第二,有利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学生在包括音乐在内的各个学科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属于音乐接触的基本阶段,从基础出发,注重培养学生音乐实践能力也是关键。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地方本科院校对教师的需求自然增加。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需要重视自身声乐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以获得更加全面、扎实的音乐知识和素养。
二、地方本科院校声乐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专业素质良悖不齐,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教师素质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教师作为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二是教师岗位素质,又称专业素质,是教师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必须具有的物质和精神要素的总和。它是教师教学和管理中经常发挥作用的内在因素。从道德、知识、人才、学习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看,它是学校教学和管理活动得以实施的基本条件。教师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思想素质不难。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声乐师资队伍还不平衡。有些教师再也不能称之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有些教师思想复杂,重视金钱太多。他们对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没有足够的重视。他们建议或表达学生应该学习声乐课来增加他们的收入。不上课的学生不太注意;2、他们的专业素质低。有些声乐教师从未接受过声乐的学习和训练,甚至不会唱民歌,但他们从事声乐教学。有的教师对声乐的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极少,对声乐的兴趣也不高。
(二)声乐教学观念有偏差,缺乏个性培养路径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在声乐人才的培养中也存在着一个最大的问题:学生缺乏个性化教学,导致“千人”。究其原因,很多教师在声乐欣赏方面存在问题。由于过分重视学生声乐技能的培养,盲目模仿西方声乐的声乐方法,忽视中国传统民歌的个性和魅力,脱离本土文化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和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加丰富。远离传统的传统认知和美学。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本科院校仍然采用旧的声乐教学模式,在教材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或多或少存在缺陷和不足。一些地方本科声乐教师对声乐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他们只认为声乐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而严重缺乏声乐审美观念,导致学生对声乐学习的表面化,无法挖掘其内在的情感声乐观念。
(三)教学实践严重不足,理论无法联系实际
在这一阶段,许多艺术院校的声乐艺术实践非常匮乏,学生在舞台上表演的可能性越来越小。1.近年来,声乐比赛经费的减少导致各种比赛的取消或压缩。竞赛是学生和教师实践的最佳平台。此外,以往一些比赛存在欺诈等不公平现象,引起了人们对这种活动的怀疑,降低了参加比赛的热情。2.兄弟学院和大学之间的互动交流越来越少。有的学校招生数量有限,招生人数紧张,表演场地不达标或欠缺。准确无误,导致学生练习的机会较少,上台机会更难得,美术专业的学生往往不练习如何制作成品。地方本科院校声乐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地方本科院校声乐教师为促进学生学习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内容和形式。地方本科院校聲乐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声乐教学模式。然而,目前大部分声乐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没有针对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声乐课程主要包括声乐理论知识课程、视唱练耳课程和声乐技能课程。地方本科院校在设置声乐课程时,忽视了声乐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 三、地方本科院校声乐人才培养新模式对策分析
(一)培养高素质教师
声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音乐、文学、戏剧、表演等综合性知识。在声乐学习的初期,学生往往没有良好的声乐基础知识。学生严重依赖教师。声乐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当地地方本科院校声乐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声乐教学的特殊性不仅在于理论教学,还在于实际演唱和演奏。衡量学生声乐能力的关键是实际表现和歌唱能力。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更真实地感受到声乐的魅力。声乐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歌唱和表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声乐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发挥良好的作用。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人才的主要就业方向是各级音乐教师和学校。这样的音乐人才需要平衡地掌握各种音乐知识。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转变旧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们可以反映现代音乐教育的新观念、新观念、新信息和新知识。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深入研究音乐教育方法,重视社会科学、人文学、教育学、哲学、外语、计算机、心理学、现代教育学等教育知识,使学生能够积累。尽可能早地掌握各种教育知识。它能够适应新时期音乐教师知识水平和多样性的需要。
(二)培养具有组织能力强的音乐人才
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过大,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跳槽,在一些非专业企事业单位工会工作。一般来说,这类行业的毕业生大多是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各种活动和各种组织活动。培养这样的音乐人才,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背景外,还需要掌握社会音乐艺术活动发展和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有些学生毕业后直接开设各种音乐学校。因此,学生除了要提高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外,还必须对如何把音乐作为市场经济结构中的资源和行业,以及音乐的价值和运作理论和方法有深入的了解。通过艺术实践,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现实社会的经济政治环境,而且对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通过艺术实践中的竞争与合作,学生不仅能够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还能够提高道德情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要注意经常结合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业务,不断进取,开展各种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搞好音乐教学。教育要有高标准、严要求,使之相互受益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三)大力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
面对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合理地开展第二课堂,有助于培养创新型教学,培养实用型人才,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声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声乐第二课堂活动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在具体教学中,通过不同的练习,培养学生歌唱的姿势、发音、音高调节和歌曲情感把握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首先阐明了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从制度保障入手,力求使实践过程从边缘地位向主导地位、从互补作用向发展作用转变。从单一模式到多元化模式,将为实践教学和培训创造良好的平台。规定实践课学分占必修课学分的14个学分,占必修课总学分的19.7%。占总成绩的8.2%,贯穿本科生学习的全过程。同时,在专业课的教学改革中,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理论学分和实践学分的比例原则上都应达到1:1。建立了一个实践性的教学科研部门。一位大学校长负责这项改革。学校也支持这项改革。成立了一个艺术俱乐部。学校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可以进入艺术俱乐部学习艺术学分。艺术俱乐部的建立,不仅为其他文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两个艺术学分的学习和发展空间,而且为音乐艺术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教学和培训的平台,同时也创造了和发展了校园文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人才的培养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并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也许今天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合理多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会变得过时,所以我们要求有尽可能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的措施。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音乐人才培养的方向会更加广阔,学生的就业选择也会更多。
[参考文献]
[1] 刘辉,范树林.构建“双线双产,双学双工”人才培养新模式[J].大家, 2011,05.
[2] 张日新,梁昱庆,汪令江,赖立,肖军.创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3] 石磊.走特色之路建立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J].普洱學院学报,2013,01.
[4] 符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展示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研究,2014,01.
[5] 曾强.蔡晓艳.基于“学生智造”电商平台实现创意创新设计人才孵化的研究与实践[J].装饰,2014,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31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