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平 滕艳娇 胡丹

   摘 要: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教育作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角色,承担着传播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代表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仅关系着大学生个体的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章从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丰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途径和优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环境三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092-02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保证。2004年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中指出了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尤其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重大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实效性不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是在我国市场经济进入快车道的时期,也是科学技术领域突飞猛进的年代。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知识领域、信息领域和科技领域的竞争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这种充满激烈市场竞争中逐渐弱化和淡化。同时,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不明确、民族精神弱化、是非判断模糊等现象。如果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那么就会极大的弱化教育的效果。笔者认为,当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仍然存在着关注大学生主体不够、教育内容涉及面狭窄、教育模式还是“灌输式”的知识传输为主、目标定位不恰当、理想教育的过程缺乏系统性等一些问题。
   2.教育途径单一。当代大学生多正处于生理、心理基本成熟稳定的时期,他们思想积极、思维活跃,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但同时,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这一时期的青年人在思想观念、心理状态、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没有完全定型,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兴趣更加广泛,自主性更强,求知欲望也更加强烈;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途径的单一,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把学生置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缺乏平等的互动交流。
   3.教育环境复杂。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多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并存的现象。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国家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增强,国际竞争的重点逐渐由军事争夺转向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社会上的违法乱纪、贪污腐化、暴力、色情等消极、负面,甚至是灰色的现象,不断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行为产生冲击。对于这样一种复杂的教育环境,使得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曲折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二、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
   1.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1)提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者的素质与能力。第一,提高教育者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者。教育者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第二,要不断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者的政治素养。只有教育者的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深厚、道德水准高尚,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准确把握社会现实,才能提高教育的信服度,树立起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第三,不断充实专业内涵和理论品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者不仅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还要不断学习最新的理论成果,了解新的情况,与时俱进,加强学术交流和实践锻炼,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2)加强理论创新。第一,不断增强教育者的理论创新与把握能力。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重点是要增强教育者的理论创新与把握能力,在加强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上下功夫,深入研究和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来推进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第二,逐渐形成大众化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式。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关键是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有新的理论内容,又要有大众化的语言和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第三,积极吸收现代化建设中的优秀典型事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和国家涌现出一大批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先进典型人物。比如双百人物中的洪战辉、徐本禹;感动中国人物中的郭明义、杨利伟;还有许许多多的优秀大学生,他们在汶川地震、2008北京奥运会、玉树地震、舟曲地震、2010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上都表现出了这个时代优秀的价值观。把这些先进典型、事例积极的吸收进来,既充实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时代感,又使教育变得更加生动鲜活。
   2.丰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途径。(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大学阶段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理论素养的基础没有奠定起来,将来进入社会后,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注意从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入手,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感性化,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现实中,积极拓展科技文化服务、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公益劳动、法律援助等途径。(2)拓展实践教育内容。第一,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必须使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使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途径和方式适应社会与时代的要求。第二,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职业发展和服务社会相结合。当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来增长才干、受到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尽可能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使自己在服务中获得成就感,增强社会责任感,进而理解和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巨大实践价值。第三,积极参与政治社会实践。当代大学生的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在学校度过,深入社会生活、投身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在他们身上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因此,社会和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一切力量使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国情,了解社会。
   3.优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环境。(1)充实校园文化教育内涵。第一,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大学校园文化的营造对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展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需要长期的积淀。第二,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作为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的高校,其校园文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根基,以学校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当代大学生为主题的充满时代气息和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充分发挥班级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加强对各种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支持和引导社团自主开展活动。(2)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合力。第一,增强家庭教育意识。家庭教育是当代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对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要及时畅通学校与家庭的交流渠道,让家长通过听课、参加主题班会、观摩学生活动等形式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有所了解,同时还能让家长真实的感受和体会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突出学校教育地位,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高校作为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要化解社会各种不良风气和价值导向与教育效果抵消的现象,把学校教育的思想、内容等与社会和谐统一起来。第三,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到社会教育之中。鼓励和支持面向大学生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开发教育资源。(3)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第一,主动占领网络教育主阵地,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在新形势下加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关键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加强教育者网络技术水平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技能的建设,用大量的正面信息占领网上阵地,提高网络信息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牢牢掌握网络教育主动权。第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开展专题教育活动。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要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专家、学者参与讨论,形成有深度的理论阵地。第三,强化网络监管。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要切实加强网络监管,掌握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强化对上网信息的监控,运用技术手段,对各种不良信息进行“检疫消毒”。对于一些消极的、非主流的网络信息,应该采取有效的监管手段,控制负面的信息源头,定期检查、过滤、净化各种有害的信息,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201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0E065]
  
   参考文献:
   1.谢晓青.高等学校推进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6)
   2.修宏方,冯德军.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
   3.孙功.论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结构与功能[J].社会主义研究,2010(4)
   4.曹丽琼.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0)
   5.张远新,何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7(10)
   (作者简介:任平,黑龙江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滕艳娇,黑龙江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胡丹,黑龙江科技学院实训中心助理研究员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纪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06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