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经济基础》课程自主学习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廖 倩
摘 要: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影响经济基础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介绍了《经济基础》课程自主学习的培养策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习 自主学习 培养策略 元认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22-03
人类社会正进入信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的不断腾飞,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应该是能够自我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创造型人才,学校教育只有适应这种变革和挑战,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关于自主学习
对自主学习的定义,有两种定义方式最为常见,一是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指学习者自觉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另一种是从学习成分的角度,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而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的过程。我们认为,自主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主学习是指个体能够自我激发内部学习动机,由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计划,自主选择、组织建构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及环境,并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判断和评价,从而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学习方式。狭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在学校教学中,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觉、主动制定并自我监控来完成具体的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
目前,我们的教学以课堂为主阵地,为使我们的研究具有普遍的实践性和借鉴性,因此,我们更主张在课堂的学科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经济基础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鉴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表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低,这明显滞后于21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激发生物学学习动机,使学生“要学”
动机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具有唤起、定向、强化、维持、调节的功能。学习动机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任务坚持性等方面来决定个体的学业成就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自主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1.明确职业定向,树立正确的知识价值观。当今社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状况普遍不乐观,这种现状造成学生对未来前途的迷茫与失望,导致学生抱负水平的下降。许多学生缺少远大理想,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悲观,认为学习知识不一定有用武之地。认为学习可有可无,这种心理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扭曲了学习态度,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充分地关注并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思想上的“沼泽地”。
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人才。学生入校后,就应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业定向,树立为就业积极做准备的意识。教学中,应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以增强其就业实力。让学生感觉到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与今后的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他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向理想的接近。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的放矢地去学习。
在经济教学中,如果在校生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则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鼓励和震动。因此,往届优秀毕业生的成功历程的展现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名我校毕业生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连锁药店模式有着广阔的前景,而医药营销所需系列技术正是专业中所学,于是,他做起了药店加盟,凭借当年在校时所学知识的功底,在各个技术难关上做得得心应手,最终取得了成功。这样的发挥专业特长的实例还有很多,让在校生了解成功者利用所学知识的成材经历,会在很大程度上扭转学生对知识价值观的错误认识。如果能请往界毕业生做现身说法报告或座谈会,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习兴趣。学生是否愿意自主学习,要看教师是否能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是否能够自主学习,要看教师是否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学生怎样自主学习,则要看教师怎样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进行相应的指导。因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首要环节。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呢?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的最初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一种内在动机,而不是诸如等级、奖赏、竞争等外来目标。因此,教师应善于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情境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问题情境的设计必须基于学生的心理需求,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问题情境可以由教师创设,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并提出来,自主学习主张更多地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只有学生主体具备了学习的独立性,才能经常有成功的体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才能长久保持。
3.发掘闪光点,增强自我效能感。学习活动中的自我效能感则是指学生对自己能否胜任某项学习活动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与任务的持久性、任务选择、良好技能的获得等呈正相关,因此,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机变量。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由于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因此,在确立学习目标时常常选取适合于自己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和要求,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精神饱满、积极主动,敢于正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努力采取各种方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以保证学习的成功。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相反,他们往往过低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学习过程中表现为信心不足,进而对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产生一种不可控制的心理。对于困难和挫折多采取放弃、回避,因此成功的几率也较低。
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期望,特别是教师的看法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对每个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与态度,相信学生有能力进行自主学习,都有可以开发的潜能。如果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高期望,就会愈加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在教学中,巧妙运用作业批语来激励学生,以增强其自我效能感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评语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作业批语来表达教师对学生的期望,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避免学生之间严重的作业抄袭现象,也为了更符合自主学习的需要,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最好不是简单的课本摘抄,可以是当天的课堂内容的摘要,也可以是某一重点、难点的要点分析,还可以是对某一问题的解决分析等等。在作业评判中,认真检查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及时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写出恰当的反馈语和指导语。当然,批语不应只是针对作业本身,而应该从多方面、多层次地提及学生的闪光点,比如:对课堂上一个高水平问题的提出、一个问题解决的良好思路、甚至一个腼腆学生的举手发言,在作业批语中都给予及时、肯定的评价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看到自己的潜力,相信自己能学习、会学习,从而体验到在学习中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逐渐提高自我效能感。
(二)发展学生元认知能力,使学生“独立学”
区别“学会”与“会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学生是否具有对整个学习情境进行有效的监控,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选择和调整。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差距不只在于认知能力方面,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
1.丰富学生的元认知知识,增强学习的自我意识能力。
(1)任务分析,设置学习目标,加强任务元认知知识。我们的教学活动定向于学习目标。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目标具有规定自我教育方向和诱发动机的双重效应。自主学习效果的高低,直接与目标制定的科学性有关,明确具体的目标可以调动起人的潜能和积极性,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提高学习效率。给学生规定一段时间来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其效果比不规定时间要强得多。在学习目标设置过程中,必须首先对学习目的、学习任务、学习材料进行任务分析。可通过向自己提问:“它属于哪种类型?”、“这方面我知道哪些基本知识?”、“它有多难?”等问题进行分析。随着学习任务的不同,应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即任务分析决定着自主学习策略的选择和改变。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在学期初始应该向学生介绍学科特点,向学生展示全套教材的知识框架及各重点章节的关系,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学科的知识轮廓有大致了解,从而设置一个总体的学期学习目标。在每一堂课学生独立学习之前,给学生提示材料的性质、教材的线索及思路,分析任务的难度、数量的多少,让学生一起参与教学目标的制订,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自我决定感和胜任感,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而且目标制订过程本身就是激发学习动机的过程。
学习目标的设置应根据任务的难度与性质,注意其现实性、具体性、近期性,这样的学习目标可以增强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为完成任务付出努力的意愿。避免过高的、抽象的目标。一个优秀的教师常会在教学中留出足够的时间分析教材,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久而久之,学生一旦具有了学习的目标意识后,就会形成一种自我激励的学习机制。
(2)自我反思,提高策略元认知知识。自我反思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认识方式、理解程度、思维过程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它是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的充分体现,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自我反思从内容上涉及方法性的策略元认知,它是提高学习质量、优化心理结构的重要途径。加强自我反思,可以促进策略元认知知识的提高和发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本身作为认识和思考的对象,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思维特点、思维方法和学习进程,通过内心的自我解剖,用“旁观者”的眼光审视自己。及时反思学习中的得与失,才可能从中悟出自己学习的规律,以寻求合适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并对自己的学习心理进行调适和控制,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状态。
加强学生自我反思的训练,提出一些具体的训练方法,如提醒学生经常思考“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否有别的更好的方法?”等等,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对认知过程有清晰、明确地表达和反思,使原本内隐性的策略变得清晰可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另外,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学习基础、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甄别什么样的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3)自我评价,发展个体元认知知识。自我评价是指学生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作出分析和判断,并对自身的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的活动。个体的自我评价在掌握和应用学习方法知识与学习监控中起着中介和桥梁作用,具有自我诊断、自我反馈、自我激励的功能。没有自我评价就不可能有自我监控,更难以自我调节。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是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以分数为控制手段的学习评价,实际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这是因为以分数作为外部奖赏导致了学生对学习这一活动的“原因所在点”的知觉发生了由内向外的根本的变化。本来,对许多学生来说,学习可能是感兴趣的活动,这时,学生会产生一种内因性知觉,即认为自己的学习是源于一种内在的需要。当长期得到分数这一外部奖赏时,学生就会对学习活动的原因进行重新评价,产生了学习是为分数而进行这样一种被控制的感觉,降低了自我决定感、自我控制感。
学生的自我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知识掌握、学习动力、学习策略、学习能力等方面。自我评价往往以他人评价作为重要参照,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接纳、内化他人评价的过程,他人正面的肯定评价有利于自我评价的提高,反面的否定的评价会降低自我评价。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活动是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
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活动掌握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运用标准的方式方法,掌握评价结论的表达方式并积累评价经验。因此,教师的评价应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时,首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生可从自己与他人的比较中了解自己、评价自己。看看别人的分析、发言在哪一点上比自己站得高、看得远,看看自己有没有独到的见解。学习过程的小结和总结,也是正确认识自我的好形式,通过自己检查作业、回顾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来正确地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其次,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自我。帮助学生实事求是地对自己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原因进行正确的解释和归因。鼓励学生的积极归因倾向,增强他们对学习可控性的信心,以保证学习的持久性。
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科学地运用学生自我评价,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成长的愉悦,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有效地将各种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2.训练学生元认知技能,提高学习的自我调控水平。元认知技能即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的技能。是个体在元认知知识基础上对认知活动的调节机能。运用元认知技能的过程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在元认知技能形成的初级阶段,它的运用需要意识的指导,当这种技能得到高度发展时,它就会成为一种自动化的动作。
自主学习是独立的学习,所以,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对自主学习的质量与效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元认知技能需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才能获得。
(1)计划。计划是指个体对即将采取的认知行动进行设计和安排。在认知活动的早期阶段,计划主要体现为明确题意、确定目标、选择学习方法、时间分配等。学习的计划性是人的主体性、意识性的体现。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学习目标设置后,制订学习计划可以使学习目标更明确、更具体,通过精心的计划来逐步实施、逐步靠拢目标,从而预期的目标。
制订具体学习活动的计划,其大致程序是:首先,进行任务、材料分析,包括数量、难度、性质等方面。其次,联系自己的特点,比如学习能力,对是否充分具备与学习该材料有关的旧知识或经验进行分析。最后,选择学习策略,其中包括时间安排、效率预期、结果预期、学习程序与方式。制订学习计划可以以条目式或表格式呈现出来,对于有经验的学生,多为脑中计划,用时短且实用,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对于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的训练,要符合如下要求:学习内容尽量具体,尽可能定量化。学习任务和内容的安排既要考虑周到全面,又要保证重点。时间安排要科学,长计划与短计划相结合。
(2)监测。监测指对认知活动的进程及效果进行评估,亦即在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以及结束后,个体对认知活动的效果所作的定期检查、自我反馈。在认知活动的中期,监测主要包括:认知活动的进展、检查自己有无出错、检验思路是否可行;在认知活动的后期,监测活动主要表现为对认知活动的效果、效率以及收获的评价。
在教学中,随时提醒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监测环节的实施。具体操作中,让学生提问自己:“我的目标是否达到?”“我的计划进展如何?”“我遇到了什么困难?”“我学到了哪些知识?”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思索,学生会及时地注意到自己的学习活动,为及时调整不良的学习状况奠定基础。
(3)调整。所谓调整就是根据监测所得来的信息,对认知活动采取适当的矫正性或补救性措施,包括纠正错误、排除障碍、调整思路等。调整并不仅仅发生在认知活动的后期阶段,而是存在于认知活动的整个进程当中,个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认知活动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调整。
教师要提醒学生运用所确定的目标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下一步学习。例如,若发现知识缺陷,就要查漏补缺;若熟练程度不够,就要充分练习;若自己的解题思维方法效果不佳,就要及时改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调整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断增强内在学习动机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陈平.论学习动力.课程・教材・教法,2001(7)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董奇等.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利版),1994,
4.李召存.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0(5)
5.郑威等.高级学习与策略训练.课程・教材・教法,2001(9)
6.张倩苇.学习的自我评价:含义、内容及其能力的培养.教育学,2001
7.张俭福.自控式学习的内化机制.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8)
8.汪玲等.元认知的本质与要素.心理学报,2000(4)
(作者单位: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广州 510663)
(责编:贾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39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