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没有围墙的商学院:不做最大,只做最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晓慧

  中国商学院的发展非常迅速,但能达到一流水平的商学院并不多
  
  经过十多年发展,中国的商学院飞速地完成了美国商学院半个多世纪才完成的革命性变化。随着数量不断增长,商学院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招收到更多、更好的学员,各商学院使出了浑身解数,那么,学员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商学院?一个优秀的商学院需要具备哪些因素?记者采访了“世纪管理名家讲堂组委会”常务秘书长周忠斌。
  
  有选择性地安排师资队伍
  
  《新财经》:有人将中国商学院的现状比喻成了一个“巨婴”,规模大、增长快,但行走不稳,躯干与四肢发展很不平衡。您觉得,一个优秀的商学院应该具备哪些因素?
  周忠斌:这个比喻很形象,中国商学院的发展非常迅速,但能达到一流水平的商学院并不多。世界一流的商学院,必须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生源、一流的课程、一流的设施和一流的品牌。要达到这“五个一流”的标准,中国的商学院面临严峻挑战。
  《新财经》:师资问题一直是国内商学院教育的软肋,世纪管理名家讲堂(以下简称“讲堂”)的师资力量是个什么状况?
  周忠斌:师资问题,是困扰大多数商学院的关键问题之一。
  讲堂在筛选师资的时候,也曾面临相当大的难度。首先是讲课的内容,再一方面授课主题,我们要尽量确保老师所讲的主题,跟他的专业背景相匹配。我们每选择一个老师,都要提前做大量的学员调研工作,然后通过广泛筛选,最终作出正确的判断。
  《新财经》:在授课老师的选择上,主要会考虑哪些因素?
  周忠斌:从课程模块来讲,我们力求把各模块所涉及领域公认的好老师都编排进去。比如一个模块里有六位公认的好老师,我们至少要体现四位。原来我们考虑减少一些课程,但为了尽可能多地安排相应领域的权威老师授课,我们放弃了,尽量让每个专业口都是具有公信力的老师授课。在这一点上,我们可能做不到100%,但至少能保证80%。
  就拿战略领域12天的课程举例,我们邀请了阿里巴巴曾鸣、台湾吕鸿德,还有上海交大孟宪忠、北大的刘学,再加上清华著名公司治理专家宁向东;商业模式领域我们安排了厦大讲商业模式创新讲的很好的老师、擅长讲商业模式重构的专家,可以说阵容足够强大。我们的课程独具优势,关键在于学员不管学哪个模块,都能得到权威级老师的授课。
  
  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设置
  
  《新财经》:除了师资的较量,不少高校还在专业方向上动足了脑筋。我手里有张讲堂最新推出的2011年度《课程表》,我看到财务领域的课程安排比重是比较大的,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设置?
  周忠斌:财务和投融资课,是我们今年重点的专业课程之一。按照以往的经验,我们发现,学员中有很大一块比例与财务相关,再就是企业对投融资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来听课的频率比较高。比如企业的财务总监,还有很多银行的学员。
  为此,我们想设计一套系统的课程。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财务经理不用每一节课都往讲堂跑,我们将学员关注的内容组成一套,直接发给财务经理。比如100天的课,里面有管理、经济等方面的课程,如果学员只关注投融资这一块内容,我们就将这部分内容单独提炼出来,组成一个八天或是十天的微型课程。
  《新财经》:我记得,讲堂的定位一直是企业高层,但在新《课程表》里有一些是针对企业中层的课,为什么会有这种调整?
  周忠斌:讲堂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中国企业高管层面提供最佳学习平台。很多高管与我们交流,希望能让企业中层也来接受同样的理念,这样更有利于企业战略的贯彻和执行。所以,讲堂组委会在2011年的讲座安排中,特别开设了中层实务系列。课程的设计、主题设置、讲师邀请、内容侧重,都是从企业高层对中层的期望来的。中层总有一天要成长为高层。我们通过高层的视角来做企业中层培训,但比高层课程更侧重操实务操作层面。
  学员的声音很重要,他们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这就是市场的声音,那种一味捂着固有模式和课程的教学,行不通了。
  《新财经》:讲堂推出的针对企业中层的课和市面上培训公司推出的中层课有什么区别,优势在哪儿?
  周忠斌:首先,从数量来讲我们推出的中层课相对较少,一个月大概只有十节或者八节,主力课程还是针对高层,中层课只是一个辅助项目,辅助我们现有的学员。其次,选择的老师,都是以往给中层讲课时受欢迎的,都是评选出来的好老师。
  《新财经》:我看到课表里还精选了10天的实务课,讲堂的日常课程和中层课里均有体现,什么叫实务课?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安排?
  周忠斌:据我们了解,不管是企业高层还是分管经理,都比较关注本行业的专业课,我们安排的这些专业课既适合高管听,也适合分管部门的经理听,甚至有些非专业领域的人也会关注。这些课程的设置,满足了企业高层和中层的共同听课需求。
  我们的一些专业课,经常是部门经理、分管副总同时来来听。但有些企业不一样,有的企业说,我们高层已经听过了,现在只需要中层来听;有的企业规模小,根本轮不到中层来听,那就是高层来听。
  所以,这个专业课的设置,并不是专属中层或是高层,两者都可以听。
  
  有差异化地赢得竞争优势
  
  《新财经》:讲堂开办已经两年多了,我在学员中做过了解,感觉口碑很好。与竞争对手相比,讲堂的优势在哪里?
  周忠斌:培训公司不是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算是间接竞争对手吧。大学的EMBA,在学位和学费方面与讲堂有很大差异;院校EDP培训收费高,也不是我们直接的竞争对手。从师资来讲,院校主要是以本校老师为主,而讲堂是一个整合各方师资力量的平台。
  提到优势,我还是要谈一下讲堂的师资力量。有些总裁班想按照我们的成本去请老师,但他们请不起,所以只能请二类的;有的就挖空心思,从非主流学院去挖点讲课讲得好的老师,甚至是培训师。如果这样做,他们的教学质量就会往下滑,因为老师水平都是这个层面的,学员的水平肯定也要往下走。
  《新财经》:据我了解,您刚才提到的系统设置,这种系统课程已被运用到一些商学院,比如厦门大学的财务课一直被公认是比较系统的。讲堂的系统跟他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周忠斌:这两个系统比较接近,但授课内容设置上有些出入,最大的区别应该是授课老师的不同。实际上,厦大有时也是做一些整合性的东西,而讲堂的老师会比他们的老师涉及的面更宽。
  《新财经》:这个“面更宽”怎么理解?是指授课老师演讲的领域比较广泛,还是学员选择授课老师的余地更多一些?
  周忠斌:主要是在老师的选择上,我们是面向全国,甚至是香港特区、华人地区去择优选择授课老师。我们的师资涵盖了厦大最好的几位老师,如吕鸿德、黄世忠、吴世农、杨晓民等优秀师资,但不局限于厦大,还包括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李若山、中欧国际商学院教授许定波、台湾政治大学汪泱若等知名学者。
  通过更强大的师资力量,讲堂的授课内容,就与他们有了差异。
  《新财经》:与商学院相比,讲堂在课程设置、授课形式上又有哪些优势?
  周忠斌:最大(特点)就是系统性。我们的课程设置,已经涵盖了以往院校的常规性课程安排,甚至比他们更多一些。他们一般一年才有20多天课,讲堂单是财务和投融资课程加起来就有36天,经济金融系列课程有12天,综合管理系列课程有68天,人文素养系列课程有16天,等等。
  再一个优势就是灵活性。你针对一个人,我针对一个系统。在讲堂听课,学员可以自由调配自己的时间。针对财务系统,我们的课程几个部门的财务经理都可以同时来听。税收的课,税收经理来;财务分析的课,财务分析经理来;制度的课,制度经理来;投资的课,财务系统投资经理来;会计的课,会计系统来。非常灵活的课程安排,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特点并与众不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541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