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风电行业 面临整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依

  我国风电行业的产能过剩是相对过剩,是在较低水平上的绝对过剩。要解决所谓的风电产能过剩问题,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这个产业不是发展过头,而是刚刚开始。政策调控切记把握好方向和度,别让产业因为调控而错失发展良机
  
  吴明是浙江一家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负责人,自《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出台后,他就开始考虑与相熟的厂商联合,以扩大企业规模,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一线企业稳坐泰山,二线企业稍有波澜,三线企业谋求联合或是出让。”吴明如此评价《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对风电设备制造行业的影响。
  2010年3月25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共同组织研究并起草的《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出台,征求意见和建议的截止日期为2010年4月20日。
  分析人士认为,《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以下简称“《准入标准》”)出台指日可待,《准入标准》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行业格局或将出现变数。
  
  门槛高,小企业最受伤
  
  根据征求意见稿,《准入标准》主要涵盖三方面内容:新建风电机组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生产单机容量2.5兆瓦以上、年产量100万千瓦年产量以上所必需的生产条件和全部生产配套设施;企业进行改扩建应具备累计不少于50万千瓦的装机业绩;新建风电机组生产企业应具备五年以上大型机电行业的从业经历。
  《准入标准》的征求意见稿还指出,在生产企业的设立方面,风电机组生产企业设立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发展规划,项目投资中自有资金比例不得低于30%。这意味着,有意向进入风电设备制造行业的投资者,需要具备较强的资金实力。
  在中国风能协会副会长马学禄看来,工信部的风电设备准入标准是比较高的。他表示,从目前我国的风电整机现状来看,能够达到上述标准的整机制造厂商不超过10家。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的风机整机制造商超过80家。
  国金证券电力设备及新能源研究员张帅表示,风电行业出台行业标准在市场预期内,《准入标准》对一直以来以高标准生产的大企业几乎没有影响,受影响较大的,是已进入风电行业但又不符合准入标准的小企业,这些企业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被淘汰。
  据了解,目前,金风、华锐和东汽是风电设备生产的3家龙头企业,这3家企业已经占到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前不久,中国风能协会给出了一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底,华锐新增装机容量349.5万千瓦,金风新增装机容量272.2万千瓦,东汽新增装机容量203.5万千瓦,3家企业合计825.2万千瓦,占全国新增市场的59.7%。而其他生产企业新增装机容量最高还不到80万千瓦。
  根据工信部装备司的解释,现有风电机组生产企业不符合《准入标准》的,应在《准入标准》颁布后一定时间内进行整改,整改不达标的,不得享受国家在投资、税收、土地、环保、信贷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不得列入《风电机组生产企业合格厂商名录》。
  面对《准入标准》,小企业该怎么办?已经进入了,让它们退,怕是不甘心。就像吴明所说:“风电制造哪怕仅有2万千瓦的订单,产值就在2亿元左右,这一行还处于上升周期,我不打算退出。”“过半数企业需要联合,或是出让给试图新进入的大企业。”据吴明估计,联合或出让的企业数量或许会达到70家左右,他自己的企业也在之列。
  吴明告诉《新财经》记者,他的企业目前装机容量仅有6万千瓦左右,与“不少于50万千瓦”的标杆相差甚远,就算扩建,短期内也很难达标,所以,只能考虑与同行联合。 业内专家表示,《准入标准》的出台,将进一步加剧国内整机制造企业两极分化的趋势,强的企业将更强,弱的企业要么被淘汰出局,要么被兼并组合。
  
  强调研发 欲解技术空心化之难题
  
  《准入标准》除了对风电设备生产企业的规模设置规定外,还对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出了要求。
  《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规定,风电机组生产企业应建立专业研发团队,专业涵盖空气动力学,结构分析,机械,液压,电气,自动控制,软件开发等领域。此外,应掌握风电机组整机设计开发技术,具备风电机组整机设计开发软件等相应辅助手段。
  在技术进步方面,意见稿称,要严格限制风电机组生产企业引进单机容量2.5兆瓦以下风电机组整机技术或购买生产许可证。风电机组生产企业应优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机容量2.5兆瓦及以上风电机组产业化;优先发展海上风电机组产业化。风电机组生产企业应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科研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少于5%。
  据了解,在2005年之前,国内只有少数几家风电制造商,且规模小、技术落后,风电场建设主要依赖进口。但在“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这一政策的鼓励下,各地争相上马风电项目,中国成为国际上风电发展最快的国家。
  然而,光有量并不能代表产业发展水平,“技术空心化”是我国风电制造行业无法回避的问题。2009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380.3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但是,在新机型联合开发过程中仍然以外方设计为主,中方还没有完全掌握风电机组总体设计的核心技术,且大部分企业并不具备核心技术,仅是充当组装厂功能。
  工信部装备司司长张相木指出,《准入标准》重在倡导提高行业自主创新水平。目前,我国已经投入商业化运行的风电机组,基本上是在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基础上,实现本土化批量生产,二次创新仅限于材料的选用和局部工艺改进。可以说,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现阶段还处于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向“自主创新”的过渡阶段。
  浙江运达风力发电公司华北区域经理金立萍对记者表示:“风电设备生产行业目前低端产能建设过多,《准入标准》设置红线,其实是要求新进入者一入局,就要有配套的科技研发,摆脱国内的技术空心化格局。”
  
  抑制产能过剩 产业现状能否改观
  
  《准入标准》,被看成是我国风电行业抑制产能过剩、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新的风向标。
  去年,关于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能过剩的议论一度热烈。2009年8月底,风电设备制造业被国务院常务会议点名产能过剩,并在10月份列入十部委的六大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行业“黑名单”。在这样的背景下,《准入标准》制定“高门槛”,也就不足为奇了。
  张相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趋势,主要体现在结构上偏重建设整机制造能力,而质量稳定性、关键基础零部件配套能力远远不足。因此,《准入标准》主要针对风电机组(整机)的制造,设立单机容量和年产量的门槛,将有效遏制新进入者以价格战为主要手段引发的恶性竞争。
  中国领军的几个风电设备企业老总都承认业内的确出现了过剩现象,但这种过剩是相对的,能够实现自主研发的风电整机企业产品供不应求。在金风老总武钢看来,“产能过剩”对不同的企业影响不尽相同。他说:“在金融危机中,因为受过剩和资金压力的双重影响,很多配套商纷纷降低价格,金风科技的采购成本得到下降。”然而,对那些只是将采购来的风机配件进行简单组装的整机企业而言,过剩则是危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力行业研究员表示,我国风电行业的产能过剩是相对过剩,更准确地说,是在较低水平上的绝对过剩,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的,我们的自有技术、认证体系和标准都还不十分完善。当然,这也许是一个行业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必经过程。
  在过剩明显的当口,政府往往会挥动宏观调控的宝剑,这对过剩产生了明显的遏制作用。但即使政府没有及时进行宏观调控,可能市场也会逐渐消化这个问题,因为过剩也许来源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反,只要存在客观的利润,哪怕仅仅是看上去如此,就算政府出台政策强行遏制,资本也还会绕弯子、钻空子进去的。而如果管得太狠,则有可能将新兴的产业管死,使其错失发展良机。所以,市场对《准入标准》抑制产能过剩的效果不应有太多期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543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