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 悦
七月是属于校园的。大学毕业生分配体制的改革,为校园内浓浓的离愁平添了几分纷扰。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上年增加64万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70.9%,2006年是71.8%。由此来看,大学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的就业率统计数字却不低,很多学校的就业率都在90%以上,高的甚至达到了98%,没有低于70%的。差距之大,令人瞠目。于是,有关就业率注水的说法甚嚣尘上。
我们不能简单地设想,各高校只为从数字的统计中获得快感。高校管理者、老师和社会上的明眼人都知道,这“高就业率”背后的体制原因――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就表示,高校招生计划要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适度挂钩,就业率连续三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学校希望通过高就业率来证明自己;教育主管部门也希望用一个相对体面的数字来向社会作个交待。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口径不一的数字。有的学校甚至为此以毕业生不能开出就业证明就不发毕业证书相要挟,要求学生去“搞”个证明回来。一时间,就业证明,洛阳纸贵。
我们不能完全否认学校、老师希望学生们一毕业就能找到心仪工作的拳拳之心。但这虚高数字背后的一切,总让人不舒服。我们不禁要问,学校教给学生的最后一堂课是什么,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上的又是怎样的第一堂课?
对于没能够真正就业的学生而言,几年的辛苦学习比不上一纸假证明,换不来浸润着父母期望和自己努力的毕业证。他们需要托门子、找关系,用欺骗的手段找到一个单位,虚开一个假证明才能“顺利”毕业。而相关单位也能够在不解决学生就业的前提下,盖上大红印章。这种行为带给我们单纯、善良、对社会充满憧憬的学子们的不知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不知他们是否会看轻自己几年的努力,因为这种努力最终要靠谎言予以肯定。也不知他们怎样看待自己的学校和老师。几年的教育中,学校和老师一定会在教他们知识的同时,还教他们要做个诚实的人。我们的教育方针讲德智体美。如果没有了真,恐怕这种教育方针就是海市蜃楼。
这样说,教育相关部门、学校和老师,或许会觉得有些委屈,因为他们会讲,我们只是希望学生积极地去找工作,并没有让他们去开假证明。如果真有天真的人这样想,也就没有太多的话好说了。一个完全不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的学校,怎么能让他们的学生毕业后找到心仪的工作?而如果他们对社会的实际就业情况心知肚明,却为了推脱责任这么说,那么,这种虚伪就让比学生造假更让人无语。
由此让我们想到,北大毕业生范跑跑与北大教授郭跳跳的那场著名的论辩。一个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一个处于道德的底线,甚至于跌出了道德的底线。结果,郭先生不仅没有使范美忠在地震中弃学生而逃这种有失教师责任的行为得到最有力的抨击,相反却使范跑跑平添了许多拥趸者。究其原因,或许人们觉得范美忠更真实、不虚伪。人们太希望看到“真”了――哪怕是真小人,也好过伪君子。
市场经济有两个大原则,一个是契约精神,一个是诚信。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在最后一堂课,教给那些暂时没能就业的学生的却是,要想拿到文凭,就得用不真实的手段去获取。而社会的第一堂课则教会了他们,欺骗,抑或说得好听一些,不真实的东西,在社会上也是有人提供的。
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我们国家的真正强盛,请给孩子们上好最后一堂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552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