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如何应对经济增长下行周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宝林
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下行周期
今年年初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等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已伴随全球经济进入下行周期。中国经济增速的回落成为当前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的明显标志。一方面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下降。今年以来出口增速下降,贸易顺差缩小,进出口贸易、特别是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今年上半年实际出口增长10.8%,由去年20.1%的速度减半;另一方面国内需求存在下滑,特别是住房等消费热点面临调整,消费需求增速出现调整。经过连续几年的价格暴涨和需求扩张之后,今年房地产需求进入调整期。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巨幅动荡或收缩,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消费需求必将回调。
我们认为,要全面认识本次增长下行周期就必须准确把握经济运行调整本质。美国次贷危机无疑是引发我国经济调整发展的导火线。一方面会影响我国对美出口贸易,另一方面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目前世界经济增长下滑并非一个短期现象,而是一种十分深刻的周期性调整,其核心原因在于,次贷危机是世界经济增长下滑的导火索和表象因素,决定世界经济周期的三大核心力量――“新技术扩散效应”、“全球化红利”与“全球经济不平衡”都在发生转折性的变化。首先,世界技术创新的周期和扩散效应的作用规律决定了以信息技术为主题的新技术扩散效应步入下滑期,世界经济将告别“高利润时代”。美国经济衰退并非“次贷危机”等表面因素,而是技术创新效应和扩散效应开始处于阶段性衰减的实质。这不仅标志着本轮世界增长根本动力的衰竭,更为重要的是它宣告了世界经济告别了新技术创新与快速渗透阶段,世界经济周期开始进行大幅度调整。其次,全球经济不平衡问题难以维系,以相对价格调整和汇率调整为主导的调整力量必然能通过次贷危机等事件为导火索,对世界经济不平衡进行反向调整,世界将告别“贸易流量大幅度增长时期”。世界不平衡问题在近五年出现极度恶化的趋势。不平衡的扩大必将意味着以美元为主体货币的国际流动性过剩,而过剩的流动性必须寻找其合适的载体和恰当的途径,这决定了各种金融泡沫、房地产泡沫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成为必然现象。而这些泡沫的破裂就意味着世界经济不平衡问题已经达到了它的极限,世界经济必须通过储蓄―消费结构的调整来逆向调整全球的不平衡。
“新技术扩散效应的衰退”、“全球化红利的递减”以及“全球经济不平衡的逆转”将直接作用于中国宏观经济。中国过去30年的增长,基本上是在压低要素价格、高资源环境耗费、重速度轻分享的前提下实现的,这样的增长不可持续。在经济赶超的大背景下,过去30年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扭曲要素价格的方式进行的,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同时,只注重增长速度而忽视增长分享的做法,也导致了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之间的不匹配。无论是资源环境所形成的自然方面的约束,还是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以及收入差距所形成的社会方面的约束,都意味着过去30年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从国际比较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增长率超过9%、持续增长超过30年的经济体只有博茨瓦纳(平均增长率11.5%,持续32年)、中国台湾(平均增长率9%,持续33年)和中国(平均增长率9.8%,已持续30年)。前两个经济体规模小,不具有可比性。中国的持续高增长是仅有的奇迹。但经济发展是有其自身规模的,中国也不能例外。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在十年左右。上一个低迷期始于1997年下旬。目前的周期在2007年或2008年到达一个峰值。过去五年,受益于宏观经济的良性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总体发展形势良好,盈利能力不断得到提升。面对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我们必须审视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和发展速度,以适应新的变化了的发展形势,为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下行周期做好充足的准备。
经济增长下行周期中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从业务本质上看,商业银行具有亲周期性,即在经济高涨期,银行收益通常会增加;而在经济萧条期,银行收益会下跌。德意志银行采用弹性分析方法(弹性方法即GDP增速每下降一个百分点,银行的相关指标发生多大幅度的变化)对经济周期波动与美国商业银行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是:(1)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美国大型银行的不良率将上升0.3个百分点,小型银行的不良率上升更为明显,达到0.6个百分点;(2)美国商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对经济增长率的弹性为2.4,即经济增长率下滑1个百分点时,商业银行的ROE将下降2.4个百分点;(3)美国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对经济增长率的弹性为0.8,非利息收入的弹性为1.65,即当经济增长率下滑1个百分点时,银行的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将分别下降0.8个百分点和1.65个百分点。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商业银行对利差收入的依赖程度,还是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都要远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旦经济增长放缓,由企业经营困难所导致的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盈利增长下降的问题可能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更为严重。具体说来,中国商业银行将面临以下挑战。
信贷业务受限。信贷业务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在经济下行周期,信贷结构不合理现象加剧。一是银行通常将有限的贷款规模向也已作出承诺并签约的项目贷款、长期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战略性大客户和大型企业倾斜,当效益较好的企业随着行业景气度下降或受新一轮经济调整影响而出现问题时,会给银行带来集中风险;二是目前不少银行机构在贷款投向上、偏好电力、电信、教育、交通等行业和建设项目,各家商业银行贷款结构趋同现象加剧。由于这些授信对象大都具有项目工期较长,自身资本较少、资金需求量大、受政策影响较大等特点,存在着严重的风险隐患。
中间业务遭遇瓶颈。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有相当一部分是直接或间接与资本市场相关的,那么,在经济下行周期,资本市场持续低迷,银行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放缓,基金代销和理财产品销售都会有较大的下降。当前中间业务的扩张仍然以传统的业务为依托,或以模仿、借鉴为主,缺乏技术含量和独创性。比如说,2008年第二季度,国内基金新增份额大概在280亿元,而去年四个季度的数据分别高达976亿元、3189亿元、5217亿元、1711亿元。仅代销基金一项,银行的这部分中间业务收入就将比去年同期下降90%以上,对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幅的影响在50%以上。在经济增长进入下行周期的总体情况下资本市场很可能会经历漫长的调整期,这会在很长时间内限制银行相关中间业务的拓展。
不良贷款有可能上升。统计表明当前商业银行有60%的贷款余额都是在这一轮经济扩张时期发放的。而这一轮银行信贷是没有经过完整经济周期检验的。2007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长进入下行周期,企业市场预期并不乐观。根据央行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上半年企业盈利能力指数和支付能力指数都低于前两年。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等都不同程度下降,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短缺的现象十分突出,加上受人民币升值、外部需求减少等因素影响,珠三角等地区不少出口导向型的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已停产或倒闭,导致不良贷款上升的风险加大。日本的经验表明,在经济萧条期间,中小企业的倒闭数上升近20%。
房地产行业的贷款风险明显加大更引人关注。根据国内某家商业银行对住房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压力的测试结果,若房价分别下跌20%、30%、40%和50%时,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良率分别为3.18%、3.51%、3.88%和4.32%,个人按揭贷款不良率将分别为1.08%、1.32%、2.49%和3.12%,均远高于当前住房开发贷款不良率1.8%和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0.74%的实际水平。统计表明:从1998到2001年,香港房价下跌了30%,按揭违约率从0.2%上升到1.4%。在所有市场,按揭违约率上升在经济放缓时都难以避免,但由于中国房地产商市场集中度极低(前10名占市场份额仅3%,99.9%的房地产商是中小型),经济放缓时地产商倒闭的可能性大于香港。
资本市场的持续低迷使风险向银行体系传导。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尚不完善,难以完全有效地防控违规资金进入股市,在资本市场大幅波动的情况下,资本市场风险很可能向银行转移。企业资金与资本市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资本市场的风险会通过企业资金渠道向银行体系传导,股指的调整也将导致交叉持股的上市公司还贷能力降低,这也是当前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客户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客户是银行经营的基础,是银行的业务之源和利润之泉。面对经济增长进入下行周期,我们需要对客户重新做出评估,是否仍然是核心客户?这个行业是否仍然可以带来比较大的利益?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政策及国际分工的变化也会造成市场结构的变化,有的行业的发展会受到限制,有的则会受到鼓励,所有这些对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贷款风险可能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出现恶化。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在两年降低2~3个百分点。按不良资产率对GDP弹性为0.4计算,GDP增速下降2.5个百分点,可能导致不良资产率上升1%,从而使银行盈利增长下降25个百分点,加上其他不利因素(经济减缓带来贷款的需求减速和利差收窄、中间业务收入减速、两税合并利好消失等),今年银行业盈利增速可能降至15%以下。
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着重加强对经济周期波动敏感行业的信贷结构调整。大力调整信贷结构,努力使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在经济周期波动中风险可控、质量稳定、经营稳健。使有限的信贷资源向国家政策鼓励发展的行业、向经济资本回报率高的地区、向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业务领域和重点目标客户倾斜;进一步把信贷增量与流量管理、把信贷与其他融资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房地产、电力、公路、钢铁、纺织、汽车制造、城建等行业的市场敏感度高,为此要完善行业信贷政策,加快行业内客户结构的调整。
把改进房地产信贷业务经营管理放在尤为突出的位置。要密切监测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项目销售进度和价格变动情况,动态评估企业风险状况和市场前景,完善名单制和资金封闭管理。完善个人住房按揭信贷业务的发展策略、严格掌握信贷政策和条件,加强借款人真实还贷能力的审查。要完善制度建设,加强自身的管理控制。建立按揭贷款风险报告制度和信息披露,对潜在的风险早发现、早处理,防患于未然。
在高度重视系统性风险同时优化结构。要充分评估企业所在行业的经济周期是处于上升阶段还是下行阶段,判断在整个社会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商业占用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细分市场、有进有退、区别对待,对受下行周期环境影响相对较轻、创新能力强、产品有竞争优势的优秀小企业,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对受下行周期环境影响大,不再具有低成本发展优势的小企业应果断退出;积极探索各种创新方式,多渠道支持小企业的合理资金需要,分散信贷风险;从稳健经营、强化风险控制的角度来把增量资金投入到相对风险较小的客户;对于节能减排项目,要积极响应中央政策,加大投入力量,注重绿色信贷业务的推广。
积极采取措施增加存款。要持续保持商业银行现有的发展势头,就要依靠负债业务,特别是核心的负债业务。要通过深入挖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组织存款,扩大负债规模,特别要充分发挥银行的综合优势积极竞争优质客户,同时,更多地通过产品创新,以提供多元化增值服务吸引客户,以增加客户的综合回报来赢得市场;认真研究储蓄业务的内在规律,促进对公和同业存款的持续增加,努力在社会资金的大循环中,巩固和扩大商业银行存款的市场份额;抓重点业务领域客户,抓吸存稳存的长效工作,不断创新业务领域和产品。
努力增收节支扩大盈利。进一步加强对可用资金的投向管理,优化资金运用结构,继续认真执行贷款定价标准,切实利用好贷款供求关系的变化实现合理的定价水平;及时优化本外币投资结构,丰富交易产品、完善交易策略,努力提高债券、同业资金存拆放等业务的收益水平;强化竞争意识,严格依法合规发展中间业务,不断突破中间业务发展的瓶颈,分项分析中间业务市场占比变动趋势和主要竞争对手,有针对性地完善竞争策略,落实责任、严格考核。
强化压力测试加强风险预警。要进一步加强宏观经济环境对业务发展的压力测试;调整关注类贷款定义和损失类信贷资产预判标准,执行更为严格、审慎的资产质量管理标准;增加对部分信贷资产分类结果认定的局限性规定;加强贷款质量的监测分析工作,密切关注重点行业、地区、企业的贷款质量变化情况,落实退出政策、监测到户;要特别加强风险预警,尤其是行业风险预警。在经济周期性调整中,要密切关注抵、质押资产价格变动;关注政府行业政策、环保政策、出口退税政策等相关政策变动风险,关注集团客户和关联交易风险,原材料涨价等企业经营风险,及时做出风险预警提示,并提出风险防控措施。
积极采取措施化解潜在风险。在经济下行周期,商业银行面临的隐性风险越来越复杂。我们要对已经预见的隐性风险贷款积极主动地进行压缩和退出,增强退出的主动性、预见性和超前性。要对产业、行业、企业和产品等发展趋势进行超前研究,及时做出预测和预警,增强退出的主动性。在准确把握行业经济周期、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企业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基础上,根据信用等级和财务指标的变化,适时进行信贷退出,保证及时和科学地退出。重点关注以下几类客户:连续几年资产规模呈快速增长趋势、多元化投资、过度投资、非正常经营性资产占用过高的企业;存在明显短贷长用,财务杠杆风险较大;收入、利润增长来源以投资或非主营业务为主的企业;与钢铁、电力、煤炭、造船、食品、进出口贸易、房地产、施工、建材、汽车、土地储备等行业高度相关的企业及其上下游客户。要进一步警示分行关注敏感行业、重点区域、出口依赖型企业的经营发展变化情况,加强贷后检查,确保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加强流行性风险管理。目前世界金融海啸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尚未完全显现,我们要密切关注外部市场资金面的变化情况,尤其关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和资金市场的可能变化,适时调整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策略。目前商业银行的存款增速低于贷款增速,存款增长相对较慢导致商业银行存贷比指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运用各项工具,继续保持业务发展过程中资金总量与结构状况的匹配和均衡,确保商业银行流动性在良好状态。
(作者单位: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584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