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追求资本、风险、收益的动态平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四清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需要重塑,陈四清行长站在一线管理者的角度,认为在此过程中应该妥善处理好四大关系。
  
  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经涉入银行产权改革的深水区,主要商业银行通过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IPO走向资本市场的“三步曲”,将产权的单一化彻底转变为产权的多元化和规范化,从而使商业银行的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对管理者的约束大大增强,使资本对银行经营行为的约束大大强化。我国商业银行股东之间、股东与利益相关者之间、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将极大地体现为“资本、风险、收益”之间的关系,银行资本抵御风险的功能和追逐收益的本性将在市场规律面前得到空前强化。在此大背景下,未来银行之间的竞争拼的就是平衡风险和收益的能力,并且是平衡风险和收益的长期能力。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金融市场的发育仍不健全,商业银行市场化的经营还会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和可能取得的收益比起国际同行来更加充满不确定性,这也意味着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更加充满挑战性。任何一家银行一旦走向资本市场,成为公众持股的公司,股东、利益相关者对银行管理者都会变得“缺乏耐心”,对那些短期经营业绩不佳的银行,市场都会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反应,并且这种反应具有传染性。为了让股东、利益相关者对银行的管理者变得“更有耐心”,我们必须彻底告别传统的思维模式,推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但是必须注意的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短短的几年、十几年内跨越了国际银行业几十年走过的路程,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机制改革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错综复杂,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相互交织,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誉风险等相互交织,行业风险、地区风险、产品风险、客户风险等相互交织,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变革与风险管理机制变革、风险管理机制变革与人力资源改革、传统信贷文化思维与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相互交织,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涉及面之广,跨度之大不能说后无来者,但绝对是前无古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产权制度改革来强化股东价值,以股东价值的保值和增值为目标来重塑风险管理机制”的思路无疑是我国商业银行整体改革的较优选择。
  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成功步入国际和国内资本市场,实现了“三步曲”中的第三步。广大的国际国内投资者如何看待这些产权改革以后以崭新面貌出现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实已经在IPO股票定价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由此也可以看出资本市场对中资银行股票的热情以及对中资银行改革的殷切期待。然而股票上市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股票价格的短期上扬并不等同于长期一定走好。中资银行股票长期走好的因素除了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外,至少还要取决于风险管理机制的成功改革。毫无疑问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以股东价值的保值和增值为目标,但与此同时,与股东价值保值和增值配套的风险管理机制应该是:按照股东的风险偏好确定风险管理战略,按照风险管理战略组织风险管理流程,按照风险管理流程设定风险管理环节,按照风险管理环节采取风险管理措施,最终按照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来评判风险管理措施是否得当。
  在我国商业银行重塑风险管理机制过程中,具体来说,必须妥善处理好四大关系。
  风险管理机制改革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配套关系。风险管理机制改革只是我国商业银行综合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服从于综合改革的大局。一方面需要兼顾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另一方面要考虑风险管理机制自身改革的特殊性,必须统筹考虑,配套进行,整体推进。财务重组后,战略投资者进入我国商业银行的董事会是公司治理机制变化的开始,而公司治理机制的变化客观上会要求风险管理机制发生变化,但风险管理机制变化的速度快慢受制于内部和外部的很多因素,如市场竞争的压力、公司治理机制的规范化程度、人力资源改革进度、IT系统的承受力等等。如果风险管理机制改革过快,就可能脱离市场、脱离银行的实际情况,虽然貌似合理,但缺乏生命力;而改革过慢又难免阻碍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丧失发展机遇。
  风险管理机制改革中各风险管理要素的配比关系。建设以股东价值的保值和增值为目标的风险管理机制首先要保证各风险管理要素的完整性(包括风险管理战略、风险偏好、组织架构、管理流程、政策体系、绩效考核、风险文化等各个方面),其次要保证各风险管理要素之间比例协调,以可以接受的成本达到目标。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充分意识到风险管理基本要素的功能和作用,可以说目前这些基本要素已经具备或基本具备。
  未来在统一的风险管理战略指导下,不同的业务会形成不同的业务流程,不同的服务(或产品)也会形成不同的流程,而每个流程中又有不同的环节,每个环节又有不同的控制措施。商业银行应该根据业务、服务、产品的范围及管理人员和管理能力的匹配程度,确立适当的控制流程、环节和措施。无论是批发业务见长的银行还是零售业务见长的银行,都应该全面而充分地评估在优势业务领域内的产品、服务、渠道、人员状况,据此来考虑风险要素的比例关系,总体上应避免贪大求全或过于求细的倾向,保证风险管理成本不会失去控制。
  风险管理机制改革中各风险管理要素之间的配合关系。实践中我们可以将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战略高度概括为“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全额的风险计量”,其中全面风险管理范围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全球风险管理体系和全程风险管理过程是保证,全员风险管理文化、全新风险管理方法和全额风险计量是有效手段,它们互为一体,共同构成对资本的风险承担。事实上,确立风险管理战略的意义超过了战略本身,它使风险管理的内涵从防范风险的具体工作上升到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精神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说,确立与股东偏好一致的风险管理战略应该看作是重塑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标志事件之一。但是风险管理战略需要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予以支持,无论是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还是操作风险管理,流程控制是第一位的,技术控制当在其次,能不能把风险管理战略转化为对流程控制和技术控制,就是风险管理要素之间的配合问题。
  风险管理机制改革中各风险管理要素与其他管理要素的配合关系。风险管理要素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制于其他管理要素。例如,风险管理流程改革进度取决于业务流程是否定型,只有业务流程定型才可能在各业务流程中嵌入风险管理流程,把对各类风险的识别、度量、评估和缓释等要求体现出来,并根据总体的风险控制要求予以管理。即使是业务流程已经定型,风险管理流程改革的成效还取决于IT技术的支持,如果在流程中不能实现对主要环节的IT控制,至少操作风险就难以监控。国际活跃银行的经验充分证明,风险管理要素与其他要素的配合完全是围绕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制衡的层次展开,业务管理模式对风险管理模式的形成和风险管理要素的聚合有重要的决定意义。
  (作者系中国银行广东分行行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593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