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力
摘 要:目前,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县域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未能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本文分析了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互动机制未完善的三个问题、五大障碍,并以海南省文昌县为视角,分析了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建立良性互动机制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路径选择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财政资金;信贷资金;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9-0014-03
近年来,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县级财政增收乏力、县域信贷资金支持不足,地方经济发展融资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县域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未能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无法形成资金供应合力,影响了资金的积聚和增值效应。因此,要改变县域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的现状,需就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如何形成良性互动机制进行探讨,以撬动县域内外资金供应,加强和改善县域经济金融的宏观调控,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本文以海南省文昌市为例,就县域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互动机制构建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我国县域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协调机制不完善的主要表现
我国当前县域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互动机制尚未完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财政项目与信贷计划脱节。县域计划投资项目由地方人大、县委、县政府制定,主要用于改善县域交通、饮水、能源等设施。而金融机构由于没有机会参与相关项目的规划和前期论证,对项目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低,造成很大一部分项目难以获得信贷资金支持,必然形成较大的资金缺口。
2.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投入性质不同。财政资金分为有偿性投资和无偿性投资两种方式,其中,无偿性投资占比较大,主要投向为各类直接补贴、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而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主要投向经营项目,两者的投向与支持范围存在较大差异。
3.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期限不匹配。财政资金投资项目中,中长期投资项目为主,投资收益期一般长达2~5年,而金融机构信贷投入以短期贷款为主。
二、县域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协调不畅的主要原因
1.目标障碍。从理论上讲,财政资金以提高社会效益为最大目标,绝大部分资金是无偿投入;信贷资金则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需要贷方按期还本付息,两者的目标不一致。
2.体制障碍。财政资金项目众多,形成了多部门管理、多渠道支付、分级次负担及条块结合的财政体制,表现在:一是管理部门众多,二是财政资金支付渠道多,三是分级负担体制加重了地方财政的压力,而金融体系实行垂直管理,无法与财政条块结合的体制有效对接。
3.管理障碍。财政资金投资时不需要考虑资金的收回问题,工作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管理,没有严格的风险控制。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是信贷投放的前提条件,但目前县域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部分财政项目的资金管理状况无法满足信贷风险控制的要求,金融机构难以提供配套资金支持。
4.沟通障碍。一是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尚未建立政策磋商机制,导致各自出台的政策关联性不强,使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难以整合。二是基层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没有建立信息交流平台,财政部门没有向金融机构提供信息的渠道,金融机构也缺乏获取财政性资金支持项目相关信息的手段。
5.思想障碍。部分金融机构由于背负较沉重的历史负担,至今仍对支农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投资存在较重的思想顾虑,认为这部分投资应以财政政策性投资为主,信贷资金投入这些项目的潜在风险巨大,因此尽量避免进入。[1]
三、加强县域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良性互动的必要性
虽然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互动机制的建立受制于五大障碍,但是,无论从县域财政状况和金融发展现状来看,还是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考虑,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都必须通力合作,互惠互利,尽快建立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良性互动机制。
1.县级财政拮据,难以对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资金支持,迫切需要加大信贷资金投入。之前,大多数县级财政收入依赖于农业税收入和非税收入,随着我国逐步取消农业税,实施农民减负政策,不少县级政府财源不足。加上上级政府层层挤压县级财政、地方产业结构不合理、事权超财权等一系列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县级财政困难。如,海南省文昌市由于长期的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短腿没有得到有效拉长,财政困难的局面还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财政“捉襟见肘”的状况始终没有改变。县级财政规模较小,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等领域倾斜不足,无法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财政“缺位”现象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信贷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2.县级金融机构制约重重,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状况堪忧,需要相关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扶持。从宏观调控政策层面上讲,2008年国家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货币调控政策,主要目的是针对某些地区和某些行业经济过热现象进行调控,但宏观调控对于欠发达的海南省地区县域经济存在一定的冲击,使原本有利于县域经济的某些项目和行业得不到政策扶持,银行信贷资金难投入,经济发展受阻。
从县级金融机构自身来看,一是他们普遍面临信贷基础薄弱、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大、存量贷款结构不合理、客户综合贡献度低等现实困难,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不佳,各股份制商业银行按照上级行制定的发展要求,机构网点向大城市收缩,服务对象向大中型企业转移,信贷管理权限向上级行集中,造成县级商业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有心无力”。二是银行内部约束机制过强,正向激励不足。商业银行对新增贷款普遍实行“零风险”的考核制度,在贷款管理上实行重罚轻奖,甚至对信贷管理人员实行严厉的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基层信贷人员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营销贷款的意识。[2]
3.县域经济结构不合理,缺少吸引信贷资金投入的经济增长点,需要运用财政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发挥作用。当前我国县域经济中,农业经济仍占较大比重,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如文昌市总人口54.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03万人,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的78%。因此,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落实中央一系列有关支持、发展“三农”政策精神、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是根本。农业发展需要巨额资金,然而当前文昌市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不足,在农业财政支出中,人员工资比重过高,而真正用于建设方面的“支农”支出比重不足30%,难以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农村普遍缺少具有一定资质的信用主体,缺乏方便有效的信贷担保机制,使农户难以取得足够的贷款支持。由于商业贷款程序繁琐及传统观念束缚等原因,农户也在借贷方面态度谨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资金支持的取得。[3]
另外,地方政府积极谋求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争取招商引资项目。如海南省文昌市2007年底累计完成投资8.7亿元,2008年计划新开工项目30个,续建项目5个,计划投资39亿元。应该说,这些项目总体投资规模大,给文昌市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后劲支持。但是,部分大型项目的建设对地方的税收、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的贡献却尚未体现。因此,要谋求地方经济发展和县域人民群众的经济富裕,支持县域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是关键。但是,目前地方中小企业管理粗放,资金规模较小,资金安全性较差;新农村建设基础建设投入不足,资金供应困难,金融机构在对这部分信贷问题态度比较谨慎,导致一些工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和新农村建设龙头企业得不到资金支持,贻误了发展时机。
四、县域对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良性互动路径的选择
发挥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的合力作用,不仅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且可以引导和带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在县级财政和县域金融体系建设的现实情况下,要实现县域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的良性互动,应遵循以金融机构资金支持为主,财政资金和政策扶持为辅,实现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以少聚多、以小博大”的基本思路,以有效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1.建立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和政策磋商机制,构建亲密互利的政银企合作关系。一是要发挥基层央行的协调作用和政策导向作用。基层央行应密切注视地方财政收支、信贷收支情况,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需要,有效利用再贴现、利率等操作手段,提高基层央行对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引导能力,及时为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提供指导意见。二是建立由地方财政、金融机构主管部门、中小企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参加的政策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县域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加强政策沟通协调,明确财政、金融的支持重点,通过市场建设和融资推动的方法整合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项目规划、预算、申报及项目实施等工作进行科学调度。三是建立政银企和谐互利、共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关系。一方面,政府应改变急功求利的不良作风,重视和支持当地金融生态建设;银行要克服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短期利益目光,共同建设区域经济,共同达到长期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大力宣传各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成果,为各金融机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财政资金要在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激励信贷资金回流。一方面,县级财政要调整支出结构,争取改变“吃饭财政”面貌,择机退出一些可由社会解决的公共支出领域,有效解决重点公共基础设施和经济结构调整投入不足的现状,实现县级财政向基础设施、中小企业、农业等领域的倾斜,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大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突出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培植特色经济,优化地方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增加县级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要通过财政贴息、担保、税收优惠、专项资金配套等“输血”机制,为信贷资金投入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信贷资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激活县域金融体系的“造血”功能。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融资方式,打造信贷资金承接平台,以政府信用为基础,以重点建设项目为依托向银行贷款融资,发挥财政对信贷资金的导入功能,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流,从而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
3.建立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结构,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龙头企业及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一是以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加强财政信贷资金配合。选择一定数量成长型中小龙头企业作为财政信贷支持重点,帮助解决企业贷款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上级行汇报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寻求上级行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重视和倾斜。二是转变经营理念,突出支持重点产业。要树立“小客户、大市场”的经营理念,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充分运用国家和省、市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贷款品种和方式,努力增加配套的信贷资金投入。三是争取信贷政策支持,开展金融创新服务。各金融机构要争取上级行给予信贷政策倾斜,降低信贷准入标准,改变存贷比过高状况,适度下放贷款审批权;要加强对潜在客户和目标客户的信用评级,建立优质客户库,向上级行争取授信权力;大力巩固与发挥县域金融机构现有的服务功能和服务领域的同时,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四是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信社要减轻包袱,消化不良资产,优化资产结构,为支持县域农村经济建设提供资金保证。[4]
4.地方政府要支持地方金融生态建设,为财政、信贷资金协调配合提供良好环境。一是推进社会信用环境建设。地方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和依法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增强县域企业和居民金融借贷信用水平,在全社会努力构建和谐诚信的金融生态环境。要加大法制建设力度,营造宽紧适度的法制环境,加大打击金融犯罪的力度,理顺企业与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严禁企业逃避银行债务行为。二是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县级财政应在加大工作力度,解决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差、信用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可建立财政资金专户或由财政资金牵头、企业自愿入股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担保机构,着力改善中小企业金融信贷环境,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必要的融资担保,以调动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三是地方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要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发展实力。
参考文献:
[1]刘伟林,刘俊.新农村建设中要发挥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的合力[J].中国金融,2006,(23).
[2]蒋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问题研究――基于欠发达地区的视角[J].海南金融,2008,(4)
[3]朱新峰,沈传河,陈智海.县级财政金融联动机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7,(8).
[4]田芸.金融杠杆撬动重点行业领域,财政杠杆调整经济结构[J].新疆金融,200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899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