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中美贸易差额观察我国经常项目失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雅丽

  [关键词]经常项目; 贸易顺差;金融发展
  
  一、 中美贸易差额及我国经常项目失衡的原因
  
  中国经常项目从1990年至今的17年间,除1993年之外,其余16年皆为顺差,特别是对美贸易差额持续扩大。根据美国方面的统计,2006年1―11月,美国高达7746亿美元的贸易逆差总额中,第一逆差来源地是中国,高达2135亿美元,占其总逆差额的27.6%,高于对整个欧盟的逆差(朱民,2007)。在此背景下,中美巨大的贸易差额以及我国经常项目失衡产生的原因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主要有以下四种解释:
  (一)汇率论
  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逆差是由于人民币汇率人为地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引起的。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自1994年并轨以来变动浮度很小,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至2005年7月,几乎固定不变,而期间中国经济一直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民币币值并未相应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自2001年以来,美、日等国一些媒体纷纷指责人民币被低估。
  (二)储蓄论
  这种观点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它认为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是由于美国储蓄率不断下降造成的储蓄缺口和中国储蓄率不断上升造成的投资缺口引起的。因为从宏观角度讲,储蓄大于投资,意味着该国的国民产出中有一部分既未被国内消费又未被用于国内投资,而只能是用于出口被他国利用,即经常项目出现顺差。反之,储蓄小于投资则产生贸易逆差。中国储蓄占GDP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5-20个百分点。储蓄大于投资、内需不足的局面长期存在,对外就表现为贸易顺差。
  (三)中美贸易不平衡是世界贸易格局变化的结果
  中国是世界工厂,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50%以上,很多由以前第三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现在也在中国生产,自然放大了中国的贸易顺差,而中国大量加工贸易格局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断涌入中国境内的来自发达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推动的。
  (四)“重商论”
  认为中国在对国际市场出口中有大量的政策鼓励和制度激励,而进口则采用种种政策性和制度性限制,以至于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阻力非常大。在外汇、外资非常短缺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制定的外汇、外贸和外资政策,多年来一直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的贸易顺差。
  以上观点都能得到理论和实证上的支持,可以说中国大量贸易逆差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这些因素的背后有没有一些共同的的原因呢?一些经济学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多年出现高储蓄、高投资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不发达的金融体系造成的。[1][2][3]本文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试图从更一般的金融发展与经常项目失衡的关系上说明中美贸易逆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金融发展与经常项目失衡
  
  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人们已经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达成共识: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具有降低风险、有效配置资源、动员储蓄、便利交易等功能,这些功能分别通过提高储蓄率及鼓励技术创新来促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Levine 1997)。随着金融发展带动一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和投资的扩张,该国必然增加对国外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导致经常项目出现逆差,即有金融发展―经济增长―进口增加―贸易逆差的传导路径。 相反,当一国金融发展受到阻碍时,经济增长减缓,对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商品需求较小,进口增长缓慢,贸易逆差减少或顺差出现。至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不发达的金融市场无法得到进口所需外汇,而只能通过把本币和主要贸易国货币汇率固定起来,并且低估本币汇率,试图以此促进经济发展。即有金融抑制―本币汇率固定且低估―刺激出口,抑制进口―贸易顺差―经济增长的路径。
  发达金融体系能够降低储蓄,增加消费。一方面在发达的金融体系下,居民可以通过投资于固定收益资产或者基金等金融工具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加以保障,从而减少预防性储蓄。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有利于投资者分散风险,提高投资回报率,增加居民财富。随着居民财富的不断上升,消费者抵押负债能力增强,发达的金融体系可以非常便利为消费者提供融资支持,也就是说在发达的金融体系下,财富增加能有效刺激消费,也就是财富效应比较明显。
  国际收支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经常项目逆差意味着该国对外负债的增加,只要其他国家愿意向该国提供等于或者大于该国负债的资金,那么该国的经常账户逆差就可以得以维持。反之,如果流入经常账户逆差国的资金减少或者发生资本大量外逃,那么该国不仅不能继续维持经常项目逆差,而且有可能出现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甚至是经济危机。从这个角度看,一国拥有发达的金融体系,特别是发达的金融市场,就可以更容易地吸引资金流入,维持其经常项目逆差。换句话说,金融市场越发达的国家的就越容易出现经常账户赤字。
  
  三、影响中国金融发展与经常项目顺差的机制
  
  我国金融业在经过了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金融抑制特征:如政府对金融业实行一定的管制,新的金融机构进入门槛高,金融结构不合理;国有及国有控股银行处于垄断地位,竞争不足,效率低下;人为压低资金价格,汇率、利率水平的变动受到限制;政府主导资金分配,一些地方存在资金分配中的所有制歧视等等。因此,我国多年以来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滞后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金融发展滞后使得我国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长期运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导致对外经济大进大出
  我国虽然金融体系不发达,但是经济发展速度却很快,2001―2006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8.3%、9.1% 、10%、10.1%、 9.8%、10.7%,其中投资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已连续4年超过40%。从国际上看,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占GDP的比重平均在20%―30%左右,发达国家在15%―20%左右。在国内有限资源的约束下,与高投资相伴的是我国进口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究其原因是以国有或国有控股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强化了政府和企业对金融资源的控制能力。国有银行甚至包括股份制银行仍然只注重规模扩张和市场份额,风险管理上只注重规避短期风险而不注重长期风险,“贷大、贷长、贷垄断”现象普遍。短期效益好的,与政府有关的项目和行业成为银行业支持的重点。一些资金密集型行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可以很容易从银行得到信贷支持,并且资金使用成本较低,以至于这些行业一度出现投资过热现象。重复建设带来制造业产能迅速增加,然而多年以来我国内需相对不足,产能增加使得供过于求的局面更加严重。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05年下半年600种主要消费品供求状况调查分析报告》,目前中国市场上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有428种,占71.3%。过剩的产能只能向海外寻求出口市场,同时对进口形成替代,最终造成贸易顺差大量增加。
  我国固定资产中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还和我国金融结构的不合理有关。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银行占绝对地位,而资本市场容量小、发展水平低。表1显示了我国2002―2004年的金融市场融资数据,和2002年相比,2004年银行贷款占整个融资份额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高达75.85% ,而通过股票市场能得到的融资只有5.07%。理论和国际经验都证明,银行在推广成熟技术行业时更为有效,而资本市场更容易对新兴行业提供资金支持(Allen and Gale,2000)。

  
  (二)金融不发达使得国民储蓄持续增加,财富效应不明显
  在目前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居民所面对的不确定性或者说风险比任何时候都大,而其分散风险,管理风险的途径却非常有限。我国商业保险发展滞后,品种少、期限不合理等都限制了居民通过保险市场管理风险的能力,而证券市场不发达,适宜的投资工具有限,又制约了基金、养老保险计划的发展,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居民不得不增加预防性储蓄。从分部门的资金流量表中可以看到,在国民储蓄中企业的储蓄上升最快。这除了是因为企业利润增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国有垄断金融体系在融资过程中对民营企业的所有制歧视,民营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远远小于其对国民产出的贡献,同时,它们在资本市场上由于不符合严格的上市规定而被排除在外。大量民营企业由于得不到外部融资支持,不得不保留大量收益应付日常运营和不时之需。同时,中国居民的储蓄大部分只能以低收益的银行存款的形式持有,财富效应很小或者几乎没有,而消费信贷的规模很有限,借贷消费的观念长期还未能得到普及。总而言之,我国高储蓄、低消费现象将伴随不发达的金融体系长期存在。国内吸收能力不足,相应表现为经常项目的顺差。
  (三)金融发展不健全使得外资大量增加,成为引起我国顺差的主要原因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资本/劳动力比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本相对稀缺,引进和利用外资一直是我国的对外政策。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金融体系不发达,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政府在引进外资时更偏重稳定性较强的FDI,它不像外债那样需按时还本付息,国内经济即使受到不利冲击也不会导致偿债负担上升,便于引资国和国外投资者共同分担风险。还是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为了避免由于过度借贷和持续贸易赤字导致国际支付危机,我国政府要求外国投资者保证重要的外汇投资项目做到外汇自求平衡,即FDI必须是出口导向的。[1]对于国外资金而言,利用FDI的形式在我国进行绿地投资也是他们的最佳选择。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国外证券资本(即使能)进入,风险大,收益小,利用FDI不仅可以享受优惠政策,而且融资需求可以借助国际市场得到满足,不与落后的国内的金融体系发生很多关联。所以,我国在利用外资初期乃至到现在,就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格局,引起贸易顺差。表2显示了外商投资企业历年的贸易差额和我国总的贸易差额之间的关系。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资规模不断扩大,除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其他诸多优势吸引外国投资者外,也与不发达的金融体系有着很大的关系。对于很多潜在的资本品的需求者,国内金融市场上筹资的难度可能还大于利用FDI筹集资金的难度。即使他们可以在国内获得资金,由于存在资本管制,要把人民币转换成外汇去进口资本品也很困难,所以对需要融资者而言,引入FDI 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使得一部分在国内金融市场融资难的境内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转变身份形成“假外资”,①因为按照我国的外债管理政策,外商企业可以在“投注差”的范围内自主决定对外借款规模,也可以在借款指标的范围内以国外的信用证或外汇等作为担保在国内银行贷款。
  
  四、经常项目差额促使我国金融体系改革
  
  由以上分析可知,一个国家的经常项目收支与其金融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金融发展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消费者的财富和借贷能力而改变着一国进口需求的增长速度,从而出现贸易差额。同时金融体系吸引资金流入又使经常项目逆差得以维持。我国的金融体系的不发达使得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长期存在和国民储蓄持续增加,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迫使产品寻找海外市场,经常项目顺差长期存在。同时FDI的大量增加也是引起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
  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发达不仅促成了我国经常项目的顺差,同时顺差的存在也给金融体系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近几年来,央行主要采取了发行央行票据的方式对冲外汇占款造成的基础货币的被动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也因持续经常项目顺差而大量增加,造成借贷过度,进一步加剧投资热,或者推动资产价格的膨胀,又给已经脆弱的银行系统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加快金融改革成为减少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和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银行业改革,让商业银行在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取消所有制歧视,把资源分配到能发挥最大效益的部门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还要培育和完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深化外汇市场改革,使利率和汇率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加合理,充分发挥它们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注 释:
  ①据商务部统计,中国最大的FDI提供地区是香港,第二、第七和第九大来源地分别是维尔京、开曼和萨摩亚等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其中2005年来自维尔京群岛的FDI的占比高达19%。据梅新育博士估计我国每年实际利用的外资大约有三分之一是“假外资”。
  
  主要参考文献:
  [1]余永定,覃东海.中国的双顺差: 性质, 根源和解决办法[J].世界经济,2006(3).
  [2]胡祖六.中国的外部收支平衡与金融改革[J].国际经济评论,2006.7-8.
  [3]王叙果.金融约束:经常项目失衡分析的新思路[J]. 财贸经济,2006(9).
  Observe the Unbalance of China’s Current Account in
  View of Sino-U.S. Trade Balance
  Li YaliAbstract: Our country's current account surplus is generally explained by the underestimated RMB exchange rate, huge national deposits, massive FDI inflow and excessively preferential foreign policies.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a common factor behind these explanations is our country's undeveloped financial system. After explain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current account from a theoretical view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this article further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of the effects of our undeveloped financial system on the surplus of current account in detail, and proposes that the inside and outside harmonious economic development would never be realized unless we deepen the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and develop financial industry vigorously.
  Key words: current account;trade surplus;financial development
  [ 收稿日期: 2007.9.25 责任编辑:潘德平 ][中图分类号]F7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07)11-0119-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94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