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D”导向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燕燕 孙自愿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和民办非营利组织日益壮大,为适应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需要和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我国传统的预算会计体系正逐步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发展,各高校也陆续把计划经济时代的《预算会计》课程更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需注意的是,课程名称更改后,国内《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与真正意义上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还有较大差距,而且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待更新等问题一直阻碍着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致培养出的人才难以较好地满足政府与非营利单位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将西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基本理论及实务与我国的预算会计加以比较,综合考虑我国行政、财政和事业管理等体制因素,改革《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体系,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设置《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的首要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国家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研究和实践的成果,结合国内财政管理体制实际,研究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面临的现实选择。但目前各高校开设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内容覆盖广但内容过于陈旧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教学内容以1998年起实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及2005年开始实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为主,涵盖了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四部分,使该门课程在会计专业中覆盖的行业和部门最多。这些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特征的制度和准则制定时间过久,且一直未能随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导致其已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和实务核算的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也越来越难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
(二)无法适应会计国际化的要求 参与国际事务的增加尤其是政府海外筹资的增多,使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更加关注我国政府的财政信息,政府会计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也由此越来越受到国际关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财政透明度良好做法守则(原则宣言)》和《财政透明度手册》也对公开财政信息的内容、程序以及如何确保这些信息的质量进行了具体规范。而我国现行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与国际惯例在会计基础、结构体系、制度内容和报告体系等诸多方面都差异较大。如不能与国际惯例协调,势必会影响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对基金会计介绍不够 西方国家会计主体有组织和基金双重性质,与我国现阶段只有组织主体存在一定差异。但非营利组织都具有公共事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可采纳专用基金会计模式,且基金会计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它代表着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教学中不能照搬国外基金会计模式,而要吸收其基金会计的精华,同我国现有的专用基金核算经验相结合,多向学生介绍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专用基金会计知识。
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改革的“CTD”导向
为了使学生在较好掌握实务知识的基础上,能把握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的方向,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应进行下列“CTD”导向为主要内容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改革。
(一)教学内容上中西比(Comparing Chinese feature with foreign countries’,“C”)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称谓源于西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应采用“中西合璧”的方式,中西比较问题贯穿始终;另一方面,要实现与国际惯例最大程度的趋同,适当介绍国外的理论与实务,这将有利于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科学的理论与实务体系。但趋同不是等同,必须充分考虑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等现实情况,而不能完全照搬国外做法。因此学生不仅要了解国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与实务,更要掌握国内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理论与实务,做到既能兼顾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国际化趋势和中国特色,又能把握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未来改革方向。
(二)加强对相关会计理论的介绍(Strengthening the introduction of correlative accounting theory, “T”) 与西方相比,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非常薄弱,有待于进一步构建。为避免以往绝大多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只有会计实务的介绍,而缺乏相关理论阐述的缺陷,笔者将西方的相关会计理论,如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环境特征、财务报告目标、财务报告规范以及财务报告特征等都作为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加以阐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的发展进行思考,体现研究型课程的特点。
(三)培养学生决策能力(Fosteringstudents'abilityofdecision-
making,“D”)为培养学生成为决策者,会利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进行决策,需要通过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决策能力。鉴于政府会计部门真实的数据资料较难获得,可采用模拟数据;而非营利组织会计分析,则可多运用真实的数据资料,在模拟的现实环境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
三、《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
针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对该课程进行改革的导向,可以从以下方面具体实施该课程的改革。
(一)修订教学内容 由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是一门新兴课程,目前国内其它高校对本课程的建设也不完善,所以在教学内容上还有不少需要修订的地方,以实现既有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实务知识,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体现本课程的实用性;又能使学生了解我国未来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发展方向,体现本课程的研究性和前瞻性。
(二)综合运用比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角色互换教学法为便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需要运用比较教学法分析国内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差异,有利于学生把握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的方向;分析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异同,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掌握各自的特征;比较政府会计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在会计核算基本理论、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报表等方面的异同,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比较教学法的运用又与案例教学紧密相连。引入案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每一章的教学中至少应安排一到两个案例。
角色互换式教学法也应在这门课程中广泛推广。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教学中涉及大量会计专业学生前期已掌握的财政预算管理知识,因此,对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等部分章节内容,教师上课前可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课下准备,上课时学生自己讲授,教师点评并补充讲授相关会计核算方法。这样将主动权交予学生,不仅能带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锻炼逻辑思考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有助于他们复习和巩固以前所学知识。
(三)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21世纪的会计教学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也是如此。教学中应尽量避免教师讲授,学生记笔记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而应将视频、音频、插图、特效、动画等多种方式加入到教学课件中,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增加学生的背景知识,激发他们的兴趣。
(四)编写反映时代特征的课程辅导材料 现有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辅导资料和练习集绝大多数不能反映当前的时代特征。为了配合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利于教学活动的组织,应根据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编写学习指导书,指出各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和学习要求,辅之以本章难点辅导,力求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上课听讲的同时有一份详细的课程学习手册,帮助学生释疑解难,同时也使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提纲挈领,提高课堂讲课效率,增大信息量。此外,编写一定分量的课外补充阅读资料,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拓展相关知识面,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改项目“‘CTD’导向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研究型课程体系建设”(200800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庆成:《论我国非企业会计组成体系的构建》,《会计研究》2004年第4期。
[2]刘玉廷:《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会计研究》2004年第9期。
[3]路军伟、李建发:《政府会计改革的公共受托责任视角解析》,《会计研究》2006年第12期。
[4]朱静玉:《关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考》,《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年第5期。
[5]周亚荣:《<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改革探讨》,《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第6期。
(编辑 熊年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955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