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春
摘要:高职院校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会计人才,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会计专业 课程改革 岗位化
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应地对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十多年来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会计人才,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教事业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其改革的步伐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加快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一、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及工作岗位特征分析
(一)经济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计算机、互联网全面普及并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已经由繁重的手工劳动过程,变化为简单化的电脑操作和自动生成过程。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熟悉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熟练使用会计软件和信息系统。(2)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发生了明显变化,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结算、总帐报表、稽核等岗位,也与系统设计员、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员等电算化会计应设立的工作岗位完全不相同。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广泛熟悉会计工作岗位,了解相关岗位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具有胜任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3)会计工作的主要职能已由原来的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每个岗位的会计工作都赋予管理的内涵,都要为企业改善管理、优化决策、减少浪费、降低损耗、提高效益发挥作用。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既要懂得会计核算,能够熟练完成岗位会计核算任务,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和能力,能够积极为企业改善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出谋划策,提出有益的建议。(4)现代企业在加强经营管理、扩大生产、促进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建设,这对会计人员的素质也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过硬的职业素质,更要有全面的人文素质。
(二)会计工作岗位特征分析(1)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只要具备一定规模的单位都必须独立设置会计机构,结合单位自身的会计业务需要设置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但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2)各单位由于规模和管理要求不同,在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上是不尽相同的,如大型企业对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一般较多,岗位职责划分较细,会计工作具有专一性;中小企业对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一般较少,岗位职责划分较粗,会计工作具有综合性。(3)规模和业务性质完全相同的单位,由于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重要性认识程度不一致,决定其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也不会完全一致。(4)每个单位的会计人员都是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完成各自岗位的会计工作任务。如出纳岗位的会计人员,要遵守现金管理规定、出纳工作纪律和岗位规章制度等要求,做好现金收付凭证的审核、现金的收付、存取,办理工资结算以及相关记账凭证的填制和现金日记账的登记工作等。至于成本费用核算岗位、材料物资核算岗位,往来账岗位、总账岗位等都是一样。(5)不同行业的单位因其经济业务活动的性质有所不同,表现在会计工作的对象和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上也就不完全相同,会计核算要求也就存在差异,这些不同或差异在国家出台的相关行业会计工作制度里面有明显的体现。(6)虽然各单位在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上不尽相同,在会计工作对象和核算要求上存在差异,但会计工作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对会计人员胜任工作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是完全一致的。笔者组织本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利用暑假开展社会实践的时间,进行了《企业会计岗位设置情况调查》,实际回收调查表共645张,获得被调查企业的主要信息有:一是被调查企业涉及的行业为制造企业占35.1%,加工企业占19.6%,服务企业占18.6%,其他类型占23.2%;二是被调查企业会计人员在10人以下占65.6%,在10-20人占20%,在20人以上占13%;三是被调查企业实行网络电算化占19.6%,单机电算化占16.8%,简单电算化+手工操作占57.5%;四是被调查企业设立的会计岗位,主要涉及出纳、银行结算、制证、往来核算、费用核算、材料物资核算、成本核算、销售核算、固定资产和基建维修核算、票据管理、总账和报表分析等。其中,大型的制造、加工企业和服务企业对会计工作任务分解较细致和明确,对应设置的会计岗位较多且比较统一,如一般都设有出纳、银行结算、制证、材料物资核算、成本核算、销售核算、总账和报表分析等会计岗位。而规模较小的企业其财务部门所设置的会计岗位相对较少。如被调查企业中有一个从事制造业的公司,其财务部门仅仅设立了三个会计岗位,即出纳会计岗位、核算会计岗位和主任会计岗位。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知道会计工作具有鲜明的岗位化特征;单位在会计工作岗位和会计核算上存在的不同和差异,不但不影响会计工作岗位化特征,反而更加突显会计工作岗位化特征;会计人员是按照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任务;会计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完成会计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一致的。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生源状况不容乐观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是普通高中的应届毕业生,招生录取分数线一般在200分至300分之间,且分数偏低的居多。这些学生高考的理想愿望是上重点大学,上高职院校是其不得以的选择。同时选择学习会计专业更多是家长的意见,目的是为了将来好就业。而考生本人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填报会计专业所占的比重则很小。因此,入学以后往往表现出失落、缺少信念目标,学习没有动力,不主动规划个人的学习生涯、职业生涯,往往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学习以外。另外,由于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分析、判别等能力,对很多的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在教育转变的可塑性方面存在很大的难度。
(二)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够科学(1)在课程科目的设置上局限于原有课程,有多余和遗漏的地方。表现在始终把《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作为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的五门核心课程,没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员培养的要求及时开发新课程,会计制度与法规的相关课程没有得到重视。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不重视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安排。案例教学、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见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性课程教育有待加强,模拟实习和社会实习无法达到实习环节的预期效果。(2)课程体系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如为突出工业企业会计人才的培养,在开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再增加一门工业企业会计实务;为突出流通企业或者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才的培养,则增加一门流通企业会计实务或预算会计实务。(3)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结构比重失调。表现在没有根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本身的基础能力和人才培养定位,相应增加社会、人文、经济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实践性课程的比重不高。
(三)教学内容安排不尽合理 (1)教材内容的设置未体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会计工作岗位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基本是在本科教材基础上的简单加减,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也未体现高职院校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教材重理论轻实践,抽象理论比重较大,实际案例比重较小,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内容未能体现会计工作岗位特征的要求;教材内容对知识经济条件下新技术给会计专业带来的影响关注不够,缺少介绍会计研究和发展的最新成果、新问题、新动向。(2)专业课程内容重复较多。表现在各门会计专业课程过分强调课程内容及结构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而忽视了专业教学在课程内容及体系方面的关联性,也忽视了各专业课程的独立性和目的性。如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目标、会计要素等方面的重复;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在成本计算与管理方面的重复,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成本控制方面的重复,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存货管理、决策方法、全面预算等方面的重复。这样既反映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又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减少了学生有效学习和实践的时间。
(四)会计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职高专教育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所以,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生源规模也就不断扩大。但从各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队伍现状来看,其增长的速度与学生增长速度存在着较大差距,师资人数严重不足,会计专业的教师绝大多数是超负荷教学,这对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况且多数教师毕业后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经过会计实际工作岗位的锻炼,缺少从事会计实务的工作经验,从而导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得不到提升,很难胜任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会计专业人才的重任,更谈不上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五)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滞后 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改革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各种改革方案和措施都没有能够从会计工作岗位这一本质特征入手,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无法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和岗位工作的直接对接。从世界范围来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在经历了学科系统化学习理论导向和职业分析导向模式后,正在向综合性的项目导向的课程模式发展。如备受世人瞩目的德国“双元制”的核心阶梯课程模式;加拿大“兼取能力本位”CBE模式;美国的“多元整合型”课程模式。但未见有涉及岗位化课程研究方面的信息。在国内,以姜大源为代表一批职业教育家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特别是姜大源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已经成为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开发的重要理论基础,成为各高职院校工作的重点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已经在实践层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在了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前列。同时,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基于会计工作岗位化课程体系研究仍然是空白,鲜见有理论研究的文章在刊物上发表,还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层面的成果。因此,进行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体系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探索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原则,科学合理的确定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即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熟悉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掌握财务会计及经济管理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分析解决经济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能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会计专业人才。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设计会计专业课程按照岗位及职责来设计,主要根据单位对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以会计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标准进行。其中,会计工作岗位技能根据其在岗位工作中所处地位和所起作用不同,具体分为岗位基础技能和岗位专业技能。岗位基础技能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每个会计人员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即审核填制凭证、登记各种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岗位专业技能是指从事会计工作中的某一个专门岗位所必须掌握的综合性的专业技能,这种综合性技能是由多个单项技能构成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的设计,既要结合单位会计工作岗位设置的实际,也要有利于课程体系的构建,更要有利于会计专业教学。为此,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主要包括以下课程。(1)会计工作岗位入门。主要讲授会计基础技能知识,这是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实施岗位技能教学的前提。具体包括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出纳核算。主要讲授银行结算知识,收付凭证的审核方法,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方法,银行存款对账单的处理,结算凭证的填写方法,点钞技能、假钞识别方法等。(3)财产物资核算。主要讲授存货收、发、存的核算,按实际成本核算和按计划成本核算的方法,存货的盘存方法及结果处理,数量金额式明细账的设置与登记;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处置的核算,计提折旧的核算,盘存方法及结果处理;所有者权益的核算、长短期投资的核算等。(4)往来核算。主要讲授债权债务的结算,凭证的审核,债权的催收、差旅费的核算、备用金的核算,应收应付款项的核对方法,债务重组的核算方法,或有事项的核算方法;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的计算,职工薪酬的结算与分配,公积金的管理;各种税的核算方法,办理税务缴纳、查对、复核等方法,办理有关的免税申请及退税冲账等方法,办理税务登记及变更等方法,编制有关的税务报表及相关分析报告的方法,办理其他与税务有关的事项等。(5)成本费用核算。主要讲授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方法、成本核算方法、成本计划与成本报表的编制、成本分析方法等。(6)财务成果核算及报表分析。主要讲授销售收入的核算,销售成本、期间费用的核算,利润、利润分配的核算,所得税的核算方法;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会计报表分析报告等。(7)管理综合。主要讲授审查财务收支、复核各种记账凭证、对账簿记录进行抽查、复核各种会计报表等的方法;设置与登记方法、对账的方法、结账的方法、试算平衡表的编制;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及收益分配的管理,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8)内部审计。主要讲授收入、成本费用审计及利润审计,利润审计包含产品销售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利润总额等。
(三)构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体系 构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体系,必须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原则,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1)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基础课可本着拓宽素质的原则的进行设置,要压缩其学时比重;在保证“两课”、数学、外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的同时,可增加人文方面等通识性的课程,适当增加专业课的比重。(2)专业课的开设。专业课的设置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会计工作岗位化课程;二是职业技能课程;三是职业基础课程;四是拓展专业知识面的选修课程。在保证岗位化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开出的同时,可适当扩大专业课选修的开设范围,使学生有更大的弹性选择空间,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偏好和特长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选修相关的课程,以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课程体系设置一览表见(表1)。)(3)增设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会计法规、国际惯例,以及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素质拓展等方面课程。(4)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增设或加大专业技能实训课程和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比重。(5)课程设置和会计考证的关系。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尽可能与国际国内会计资格考试相衔接,便于学生和鼓励学生积极取得相关会计资格证。
(四)确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科学确定其教学内容显得非常重要,在实践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1)按照会计工作岗位课程的要求,重新整合核心课程内容。要打破专业课程在体系上的完整性、系统性,按照会计工作岗位确定各岗位专业技能所需要的知识,科学合理的设计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努力做到内容具体、要求明确,克服在教材内容方面长期存在的重复问题。(2)补充新内容与淘汰过时内容相结合。定时对教材进行修订,及时补充会计领域的新知识、新经验、新方法和与之相关的会计制度、法规和政策。(3)抽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力求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其应用的案例结合起来,选择有代表性的现实案例,加大案例的数量,围绕案例所设计的问题要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教、学、做相结合。既保证基本专业理论的学习和巩固,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决策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五)培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要实现由素质向能力的转化。要突出其专业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岗位化课程体系下的授课能力的培养。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加以培养,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并鼓励教师个人与企业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实践研究活动,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红:《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研究》,《财会通讯》2009年第6期。
[2]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编辑梁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8009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