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琴 李文耀
摘要:近年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着手控制盈余管理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 盈余管理 实证研究
一、引言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日益突显,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吴联生等(2007)的研究显示,1998年至2004年期间,占亏损公司60,73%的上市公司为避免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1998年至2004年上市公司每年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盈余管理公司占所有研究样本的比例逐年上升,同时,盈余管理公司占亏损公司的比例也逐年上升,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进行了盈余管理;在盈余管理幅度方面,总盈余管理幅度和平均盈余管理幅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上升。盈余管理行为不仅存在于中国上市公司,在国外上市公司中也普遍存在。本世纪初美国华尔街爆发的安然公司、世通公司、施乐公司等一系列巨额财务舞弊丑闻,对股票市场产生巨大冲击。因此,如何控制上市公司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已成为一个急待研究的课题。盈余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会计手段或安排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会计数据为基础的合约的结果(Healy and Wahlen,1999)。由于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者为获取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而实施的一种机会主义行为,是现代公司代理问题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与公司治理机制有效与否存在密切关系。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控制盈余管理行为,站在公司治理的高度研究导致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内在机制原因,并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控制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是董事会。股东将公司的内部控制责任授权给董事会,使董事成为公司内部的最高决策控制机构,其中,监控公司的财务信息处理过程,促使公司披露真实公允的财务信息,是董事会的一项重要职责。而公司董事会能否有效发挥内部监控机制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公司董事会的特征。Fama和Jensen(1983)认为,独立董事能够增强董事会作为内部监控机制的有效性,这是由于外部市场根据独立董事的业绩对其服务进行定价,因而独立董事有维护自己良好声誉的动机。同时,由于董事会通常将监控财务报告的责任授权给审计委员会,因而审计委员会成立与否及其成员构成也是影响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上述原因,绝大多数文献均从董事会成员中独立董事比例、公司是否成立审计委员会以及审计委员会成员中独立董事比例视角研究公司治理机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从公司治理角度研究盈余管理是一个较新的课题,还有待系统深入研究。由于盈余管理是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所以本文主要对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二、西方国家关于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早期针对违规公司的研究 国外关于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早期研究主要是针对因过度盈余管理而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通告的公司,研究方法主要是对比分析被SEC通告的公司与未被SEC通告的公司在治理结构方面的差异。后来的研究对象扩展为一般上市公司,研究方法则主要是以操控性应计利润表征盈余管理,通过回归分析考察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Beasley:是较早对公司董事会构成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的学者。Beasley(1996)研究了董事会构成和公司财务欺诈的关系。他首先选取了在1980年至1991年期间被美国SEC通告有财务欺诈行为的75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然后又按照在同一证券交易所挂牌、同一行业、同一会计期间、公司规模相近的原则选取了75家未发生财务欺诈问题的上市公司作为对比研究样本。他以是否发生财务欺诈为因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外部董事能够显著的降低财务欺诈的可能性,然而审计委员会的存在没有显著降低财务欺诈的可能性。同时他还发现了一些外部董事特征与财务欺诈的关系:当外部董事持股比例增加、外部董事在董事会中任职期限增加以及当外部董事同时在其他公司担任外部董事的数目减少时,公司财务欺诈的可能性降低。另外,他也发现董事会规模与财务欺诈的可能性显著正相关,即小规模董事会在预防财务欺诈方面更有效率。Dechow et al(1996)选取了在1982年至1992年期间被SEC起诉违反公认会计原则高估收益的92家公司为研究样本,另外按照同一行业、同一期间、总资产最相近的原则选取92家未受SEC起诉的公司作为控制样本。通过配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公司盈余操纵的主要动机是为以较低成本进行外部融资;产生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在于薄弱的公司治理机制,他们发现操纵盈余公司更可能有一个由内部人控制的董事会,更可能总经理兼任董事长,更可能总经理就是公司的创始人,较少可能成立审计委员会,较少可能有大宗股票持有人。上述两篇文献通过将违反公认会计原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与非违规公司进行对比分析,试图从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寻求公司进行过度盈余管理的原因,开辟了盈余管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其研究是以极端盈余管理公司为研究样本,因而其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普遍适用于没有明显违规的一般盈余管理公司。
(二)一般上市公司的大样本研究 在早期研究的基础上,后来的研究者将研究对象扩展为一般上市公司,使研究结论更具有普遍适用性。Klein(2002年)以大样本研究了审计委员会、董事会特征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他从1992年和1993年标准普尔500指数公司中选取了692个研究样本,用Jones模型计算出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通过匹配组合技术对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进行调整并作为盈余管理水平的量度。结果发现:分别以独立董事比例和独立董事占多数(5l%以上)两个指标反映的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以及董事会的独立性均与盈余管理水平显著负相关;当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或董事会的独立性降低时,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会提高,尤其当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中独立董事从占多数(51%以上)减少为占少数(50%以下)时,盈余管理水平会大幅提高。这说明董事会独立性越高,在监控财务会计报告过程方面越有效。Xie et aI(2003)深入研究了公司董事会及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在抑制盈余管理方面的作用。他们分别从1992年、1994年和1996年标准普尔500指数公司中共随机选取282家公司为研究样本,以通过修正的Jones模型计算出的操控性流动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水平的量度。研究发现:董事会中独立外部董事比例越高以及有公司背景的董事(指现在或曾经在公众持股公司担任经理职务)比例越高,盈余管理水平越低;审计委员会中有公司背景或投资银行背景的董事比例越高,盈余管理水平越低;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开会次数与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他们由此得出结论:董事会和审
计委员会的活动频率及其成员对财务知识的精通可能是限制公司管理者从事盈余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上述文献均以证券市场比较发达的美国公司为研究样本,其结论是否适用于制度背景不同的其他国家的公司?一些学者以非美国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Peasnell et al(2000)研究了英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构成与盈余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在Cadbury报告发布前后是否有差异。他们使用了1260个研究样本,其中Cadbu报告发布前(1990至199I两个会计期间)和发布后(1994至1995两个会计期间)各有630个样本。在盈余管理测度方面,他们首先通过修正的Jones模型计算出操控性流动应计利润,然后以报告盈余减去操控性流动应计利润得出未经管理的盈余,最后以未经管理的盈余低于目标盈余水平时,使盈余增加的操控性流动应计利润(即操控性流动应计利润大于零)作为盈余管理水平的量度。研究结果表明:在Cadbury报告发布前,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程度没有关系;在Cadbury报告发布后,随着非执行董事比例的提高,盈余管理水平下降。Park和Shin(2004)研究了加拿大上市公司董事会构成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他们采用了与Peasnell et al(2000)相同的方法测度盈余管理水平,研究发现:从整体上看,外部董事没有使盈余管理水平下降;但是来自财务中介机构的董事使盈余管理水平下降;积极的机构投资者在董事会的代表使盈余管理水平进一步下降。Davidson et al(2005)以434家澳大利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在抑制盈余管理方面的作用。他们以修正的Jones模型itg出的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测度盈余管理,结果显示:非执行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和非执行董事占多数的审计委员会均与更低水平的盈余管理水平显著相关;公司是否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和公司选择的不同外部审计机构与盈余管理水平无关。他们额外分析还发现,盈余管理水平与审计委员会存在负相关。
三、我国关于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全面考察公司治理机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根据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一些研究者全面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特征、董事会特征、监事会特征以及管理层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傅蕴英(2004)以2002年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的5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在修正的Jonesg型基础上加入线下项目计算出的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测度盈余管理。研究表明: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操控性应计利润负相关;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正相关;审计委员会的成立和盈余管理之间并无相关性;董事会年度内开会次数和盈余管理负相关;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管理层持股比例、董事会成员中持股人数比例与盈余管理之间均不存在相关胜外部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与盈余管理正相关;监事会的规模和开会次数从单变量回归结果看,与盈余管理不存在相关关系,但是在加入控制变量后,监事会的规模与盈余管理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负相关,监事会开会次数与盈余管理在近10%的显著性水平下负相关;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不存在相关关系。张国华(2006)以2003年末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804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在修正的Jones模型基础上加入存货净额变化以及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后分行业计算出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测度盈余管理。结果表明:盈余管理程度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U形关系;盈余管理程度与国家股比例正相关;盈余管理程度与H股、B股所占股份比例呈负相关;盈余管理程度与前5大股东的股权集中度负相关;盈余管理程度与董事会成员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负相关;盈余管理程度与董事持股比例呈现负相关的关系;盈余管理程度与董事会成员持股人数的比例正相关;盈余管理程度与持有股份的高级管理人员的人数负相关;上市公司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时,盈余管理程度较低。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篇文献虽然使用的样本不同,但均得出了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有利于抑制盈余管理的结论,这与经典理论不符,也不支持我国有关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不应兼任总经理的现行规定。
(二)考察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由于董事会是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因而大量的文献都集中研究了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以期发现具有什么样特征的董事会能够抑制盈余管理行为。但各研究文献最终得出的结论很不一致。张逸杰等人(2006)从深证100指数成份股中和上证180指数样本股中各随机选择50家公司为样本,研究时间范围是2001年~2003年,三年共有300份公司年数据,分别以Jones模型和修正的Jones模型计算出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测度盈余管理,研究发现:独立董事的比例和盈余管理的程度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董事会独立性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盈余管理;董事会活动强度、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不显著。蔡吉甫(2007)以2004年1224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估计的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作为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计量。研究发现:独立董事、管理层持股和大股东治理与公司盈余管理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并得出我国公司治理机制在控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上并不是很有效的结论。杨兴全和石芳(2007)研究了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他们以2003年至2005年深沪两市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三年共3515个研究样本,以修正的Jones-CFoN型估计的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和修正的Jones模型估计的操控性流动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两个指标测度盈余管理。结果表明:规模较大的董事会往往更不容易被股东或经营者控制,盈余管理程度较轻;频繁的董事会会议可能是无效率或出现危机的表现,此时盈余管理程度可能会更高;独立董事的非同意意见是具有价值的,能够起到控制盈余管理的作用;董事会的独立性对控制盈余管理有积极作用;董事会中具有会计专业背景的人数能够显著地控制盈余管理行为。王颖等人(2006)研究了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之间的关系。他们以2002年,2004年深市和沪市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详细披露审计委员会成员的77家(2002年16家、2003年25家、2004~g36家)公司为样本,以截面扩展的Jones模型估计的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表征盈余管理。研究发现: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在形式上基本达到了公司治理准则中对人员具体构成的要求;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对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审计委员会的功能尚未完全发挥。杨忠莲和杨振慧(2006)考察了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与报表重述的关系,研究样本为2002年至2004年出现报表重述的72家上市公司与束发生报表重述的72家配对公司。结果显示:外部独立董事兼职家数越多,发生报表重述的可能性就越小;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发生报表重述的可能性要小;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报表重述的可能性大;而独立董事比例和津贴与报表重述的关系并不显著。
四、总结
在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方面,国外研究得到的结论比较一致,即:独立董事比例越高,盈余管理水平越低,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比例越高,盈余管理水平越低。这可能说明国外公司较完善的治理结构在抑制盈余管理方面发挥了作用。国内研究的结论则很不一致,在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关系方面,有正相关(傅蕴英,2004)、负相关(张国华,2006)、u型关系(张逸杰等,2006)和不相关(蔡吉甫,2007)四种结论。在审计委员会成立与盈余管理关系方面,有不相关(傅蕴英,2004)和负相关即成立审计委员会将抑制盈余管理(杨忠莲和杨振慧,2006)两种结论。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在制约盈余管理方面是否发挥了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据。在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中,如何计量盈余管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研究文献是以操控性应计利润表征盈余管理,但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计量模型是否有效以及操控性应计利润能否完全代表盈余管理仍然受到质疑。因此,如何更准确地计量盈余管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此外,随着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披露制度的逐步完善,更深入细致地研究各公司治理结构变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也应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编辑 聂慧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8016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