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读书与看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用了“闲话读书与看书”这样一个题目,读者也许会说,读书与看书有什么区别,这不是一回事吗?
我以为,“读书”和“看书”还是有区别的。严格说来,二者并不是一回事。作为一种行为,“读”一定包含着“看”,但“看”却不一定有“读”。因为“读”不但要用眼睛,还要用嘴巴;而“看”只需用眼睛就够了。所以,常说看电视、看电影,看展览、看风景,甚至看热闹。当然也说看书,古典章回小说中就把读者称为“看官”。不过,若以看电视、看风景、看热闹的心态和方法看书,这看书的效果如何?大概也会像看电视、看风景、看热闹那样,看过而已,看后即忘之九霄云外。
而读书则不然,既要用眼睛,又要用嘴巴。或出声,谓之朗读;或不出声,谓之默读。由于眼睛、嘴巴并用,所以脑子的印象格外深刻。有人学了一辈子英语,由于只用眼睛看,很少同时用嘴巴读,所以脑子中印象不深,学了就忘,效果极差。这种英语,人称“哑巴”英语。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哑巴”英语的害处,于是各种各样的教授如何学英语的书籍和工具便应运而生。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在“读”字上下功夫。果然读英语,要比看英语的效果好得多。汉语也是这样,许多人习惯于用眼睛看书,而不习惯于同时用嘴巴读书,这就是“哑巴”汉语。只是,尚无“哑巴”汉语的说法,更极少有人认识到“哑巴”汉语的害处,即只看书不读书的害处:
一是走马观花,印象浮浅。看书如同走马观花,生理学的研究表明,眼睛看一遍远远弱于嘴巴读一遍对人脑的刺激。所以,看书和读书的效果截然不同。这就如同两人见面,有无交谈,其印象的深刻程度大不一样。而读书则如下马观花,是在通过嘴巴近前细看,面对面观赏,摄取眼睛难以看到的信息。这对人脑的刺激,自然深刻得多。
二是囫囵吞枣,理解不深。看书如同囫囵吞枣,一扫而过;又似狼吞虎咽,只为填饱肚子。所以看书中,既品咂不出味道是鲜美,还是苦涩;更难以消化吸收其营养成分。显然,通过看书难以达到对书的深刻理解。而读书,不论是朗读,还是默读,都必须是逐字逐句,细嚼慢咽的。其中遇到认不得的字,识不准的音,弄不懂的词语、句式、段落,搞不明白的逻辑关系,必然会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或用心琢磨,或查阅辞书,或存疑备考。如此读书,其对内容的理解自然与看书大相径庭。
三是浮光掠影,错漏难辨。看书如同登山观景,却没带望远镜,只能浮光掠影地看个大概其,细节之处必然模糊不清,对其中的错漏更是难以分辨。读书则不然,读书人眼里容不得沙子,但沙子不是看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所有读书人中,文稿审读和文字校对人员往往是最认真。
四是心中长草,浅尝辄止。看书如同心中长草,浅尝辄止即很满足。其目的:或以看书打发时光,或以看书排遣压力,或以看书纯作娱乐。由于没有具体目标,自不会钻入书中。是故眼在书,心不在书,很难进入静下心来的状态。看书中,难免时而走神,“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读书则不然,口目并用,很快便能进入有书无我的状态,废寝忘食亦是常事。有饱学之士一词,便是夸赞学识丰富的人。想来这样的人,绝对是废寝忘食的读书人,不会是只知饱腹的浅尝辄止看书者。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阐明了读书与写作的因果关系。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并以自身看书不少,却下笔总是难如攀岩为例,说明读书与写作并无必然联系。过去我亦很难解释这一现象,后来,一个偶然机会,终于发现这个看书不少、嘴巴也很利索的人,读起文章却总是结结巴巴。才领悟到,看书和读书的诸多区别。书虽然可以看,但书中的学问仅凭着一双眼睛是看不出来的,还要靠着嘴巴的配合,用尽心思才能读出来。所以,如今尽管新词源源不断出现,却仍是只有读本科、读研究生的说法,没有“看本科”、“看研究生”一词的问世。
说到这里,希望看书的人从此都能学会读书,哪怕读书要比看书的速度慢一些,但读书的效果肯定要比看书好上多少倍,则是确定无疑的。读书并不容易,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就是这个意思。读书,只要坚持不懈,随着阅读水平的提高,就会读出字词的抑扬顿挫,就会读出语句中的标点符号,就会读出段落间的逻辑思维,就会读出文章里的真情实感。读书不但要读名家的作品,自己的习作不妨也拿来读一读。只有认真读了,才知道自己的文章哪里写得疙疙瘩瘩,需要理顺;哪里写得文不对题,需要改动;哪里写得逻辑混乱,需要调整;哪里写得枯燥无味,需要润色。当你读书确实读得津津有味时,相信你的文笔也会随之有很大长进。如若不信,就试试看,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定会立见成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4359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