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公共图书馆缩微文献数字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晓微

  摘 要:通过对公共图书馆利用缩微数字化技术开展珍贵文献抢救工作所取得的成果,结合公共图书馆开展缩微胶片数字化的实践,阐述了缩微文献数字化的工作程序,缩微文献数字化与资源共享的意义。
  关键词:缩微文献;图书馆;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B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184-02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只能以纸张载体记录信息的格局已被打破。以磁盘、磁带、光盘、胶片等为记录载体的局面正在图书、信息行业中形成。缩微技术这一既古老又先进的技术以他独特的魅力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我国图书、档案、信息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地应用。文献缩微品是指利用光学技术以缩微照相为记录手段,将文献信息记载在感光材料上形成的文献。特点是存贮密度大、体积小,便于长期保存。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码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有机结合,胶片扫描技术的应用,已经让文献缩微品数字化成为现实,使珍贵的文献典籍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同时又能让读者更方便快捷地阅读。
  一、缩微技术为文献信息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一)可靠和稳定的影像存储介质缩微技术的可靠性得到世界上多数经济发达国家政府的认定
  1985年加拿大国家档案保存第二次会议提出:作为档案保存最安全、最无风险、最低成本、最为保真的一种档案保存载体,仍然是黑白的卤化银材料。美国国家档案馆和文件管理局(NARA)指出:卤化银胶片是唯一保存永久性档案资料的载体。《法国档案工作》认为:缩微影像技术将使这些文物性的文件所包含的信息具有最长查阅使用时间的可能性。许多国家对记录档案的缩微品进行了法律的认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71先后颁布了关于缩微技术的四十余个国际标准和大量的标准化技术文件。缩微技术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它应用领域的特殊性。作为永久性保存重要文献的存储载体,早已被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以及档案、图书、文献、金融、保险等领域广泛地使用。例如,目前抢救的古籍善本缩微品。古籍善本是前人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在做好防虫、防霉等工作的同时,古籍善本保存单位采取的是通过严格限制古籍善本使用的手段,以达到保护古籍善本的目的,而做成的缩微品必须通过专门的设备才能阅读,不便于读者使用。因此利用数字产品易于使用的特点,通过将古籍善本缩微品制成数字产品,既可以达到永久保存古籍善本目的,解决了缩微品必须通过专门的设备才能阅读的麻烦,同时其数字化更有利于传播与普及,使古籍善本缩微品得到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所以缩微技术是国际多数国家承认的、严格的和完备的影像技术管理体系。
  (二)丰富的缩微影像信息资源
  我国国家图书馆于1936年开始利用缩微技术对重要的文献进行抢救、保存和交换。我国的政府部门从1955年开始,将缩微技术作为重要档案的保存手段,进行了大量应用工作的尝试。全国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上的图书馆、科技情报所、档案馆应用缩微技术的单位占总数的80%。我国已经收藏了3.7万种古籍善本、报纸和期刊的缩微品,800万张缩微平片和400万米缩微卷片拍摄记录了六亿页珍贵的档案史料。还有44万盘缩微卷片(1600万米)和350万张缩微平片的科技文献缩微品。法国档案馆在20世纪40年代就将缩微技术应用于文件的保存和管理工作,1990年全国已有90个缩微拍摄场所。日本有千余家缩微技术公司向政府和企业提供完善的技术服务。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24万盘缩微品,犹他州家谱学会是收藏世界各地家谱缩微品复制件最大的机构。近十年来,发达国家每年用于缩微设备及消耗品资金以5%以上的速度增长,美国的缩微片年消耗量已经超过本国电影胶片的数量。
  二、公共图书馆文献缩微品数字化的现状
  2003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着手开展缩微品数字化工作,各图书馆相继购买了胶片扫描设备,都欲开展文献缩微品的数字化工作。目前仅有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初具规模,拥有多台转换设备和后期处理设备,已经转换超过400万拍民国时期普通图书缩微影像,并在国家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服务。广东省中山图书馆2000年9月开始文献缩微品数字化工作,已经完成了馆藏1949年以前的广东省地方报纸449种、524070拍缩微影像的扫描,并采用超星公司开发的文献标引软件对每一幅图像中的每篇文章提取出一组能最大程度上概括其内容特征作为检索的关键信息,如:标题、时间、作者、主题词、分类号等等,用该组信息进行标引,使用户通过输入关键信息检索到该文文档,通过URL访问获得原文,实现了局域网的方便快捷阅读。天津图书馆在古籍文献缩微品数字化方面进行了实验性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其他各成员馆的文献缩微品数字化工作尚处在一个启动阶段,有待加大这项工作的力度。从技术实现角度,目前公共图书馆主要采用“美能达”MS7000型缩微胶片扫描系统对文献缩微品进行扫描形成文献影像文件,扫描生成的文献影像文件经过影像加工工序进行进一步处理,包括剪边纠斜、统一版式、去黑边、修改分辨率、合并文件等,同时进行文献目录建设和索引建设,从而完成整个影像加工过程,它保持了原文献的原貌。技术上非常容易实现,但占据的空间大,检索较困难,必须配备完备的索引等为代价。缩微文献资源主要为古旧文献,繁体字、竖版布局,加上原件由于年代久远而污损变黄,造成对扫描后得到的影像进行全文OCR识别的准确率很低,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校对和手工录入修改,加工成本较高,加工周期过长。从数字化的对象的角度,有以下两种类型:一是文献缩微品书目数据数字化。在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及各成员馆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基本实现了文献缩微品机读目录(CNMARC格式)的统一制作。二是文献缩微品数字化,国家图书馆已经实现了民国时期图书缩微品的影像全文数据库的建设,并通过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网络附加存储和SAN(Storage Area Network-SAV)存储区域网络为读者提供服务,使用户在局域网内通过输入关键信息检索到该文文档,通过URL访问获得原文。从而使文献缩微品数字化从计算机的书目服务走向了全文影像服务。
  三、缩微数字化的工作流程
  第一步是组织相关专家对文献缩微数字化资源对象的加工、描述、组织、存储、检索和服务等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建立元数据统一结构框架和相应的元数据描述、加工处理、转换和检索的技术标准规范。设计整个系统的规划流程。包括对缩微胶片的数字化影像、影像加工、书目著录、目次著录、管理发布等流程。
  第二步是构建运行软件的系统环境和数据库存储格式。根据目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实际使用情况,公共图书馆一般都采用了微软Windows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平台,后台数据库一般也是采用微软的SQLServer数据库软件,保证了系统的兼容性和易用性。
  第三步是制定不同的加工和处理标准。针对不同文献,制定了不同的加工和处理标准。如针对民国时期的期刊、报纸、图书以及古籍文献等,根据本馆情况,参照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了不同的加工和处理标准。上述四种类型的文献的书目著录标准、目次著录标准、网络发布标准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制定加工和处理标准。
  第四步是进行测试化加工,随时发现问题并改正。调查馆藏文献的使用情况,确定以使用量和使用频率最高的民国时期期刊作为测试加工对象。

  第五步是开发测试,不断完善相关标准。根据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制定缩微胶片的数字化影像标准、影像加工标准、书目著录标准、目次著录标准、统一发布标准等,并在项目测试工作中不断改进。例如:民国时期普通图书缩微品的影像全文数据库建设的系列标准;古籍文献缩微品中地方志的影像全文数据库建设的系列标准;1949年以前中文报纸缩微品的影像全文数据库建设的系列标准等等。
  第六步是根据资源组织好培训。建立一支稳定的文献缩微品数字化队伍,在抢救民国时期普通图书的同时组织人力开展民国时期普通图书缩微品的影像全文数据库建设,真正实现民国时期普通图书的资源共享。
  四、缩微文献的资源共享
  缩微复制中心负责建立文献缩微品影像全文联合数据库。缩微复制中心负责建立文献缩微品影像全文联合数据库,在缩微复制中心网站上开辟专栏,广泛链接,公开发布,同时在缩微中心和每一个成员馆都存储一份完整的文献缩微品联合书目数据库,提供给读者进行统一检索,读者可以在馆内局域网或馆外互联网上,通过对书目信息和目次信息的检索,根据阅览权限(馆内全文开放、馆外目次开放、馆外用户阅览)控制等得到服务。同时通过阅览权限控制与水印保护手段相结合,既可以保证文献的安全,又不影响资源的共享与利用。
  (一)资源共享为古籍文献、珍贵文献数字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古旧文献整理专家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系统的深入研究,对于不同古旧文献版本的自动校勘、自动查看查错、自动断句标点、自动注释、自动翻译成白话、自动生成输入格式等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网络的运用使古旧文献数字化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实现充分的资源共享,只需上网就可以足不出户而遍查天下古书。
  (二)实现缩微数字化共享通用
  缩微文献资源共享有馆际互借、相互交换,为读者(用户)复制所需的文献资料,互送各种书目索引、建立数据库――实际联机检索等方式,而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整体的共同力量,把浩如烟海、连续完备的古旧文献资源推上因特网,是信息市场发展的大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跨入知识经济时代,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缩微数字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完美结合,既发挥了计算机管理档案的快捷性、逻辑性、便利性;又发挥了缩微技术的永久性、真实性及法律凭证效力。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方便读者,为读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相信在缩微技术的帮助下,珍贵文献既可得到有效保护,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王浩,张军.缩微影像数字化技术之我见[J].文献影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2005,(9):157-161.
  [2]李茁.缩微文献影像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J].文献影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2009,(3)95-99.
  [3]范志毅,陈智强.建设公共图书馆文献缩微品数字影像全文数据库[J].数字与缩微影像.2004,(1),31.
  [4]唐磊.图书馆缩微文献数字化与服务研究报告[J].数字与缩微影像,2005,(3).
  [5]徐义全.电子文件的特性与长期保存[J].缩微技术,1999,(4):2-7.
  [6]http://www・lib・pku・edu・cn/portal/portal/group/pkuguest/medi-
  atype/html/page/multimedia・psml[EB/OL].
  (责任编辑/石 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12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