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动中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充分利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关键词】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主动性,特别是那些在语文学习上下了功夫、花了力气,但是学习效果总是不够理想的,因而对学习语文失去了兴趣。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培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呢?
一、中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原因
由于初中生学习科目的增加、学生处于青春期、学习习惯的改变、家庭的变故、与同学相处等一系列的原因导致学生出现消极的心理。
1、学习的态度。语文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基础知识的夯实、阅读能力的训练、阅读名著、优秀作文选、积累写作素材、掌握写作的技巧。但是有一些学生比较懒惰,基础知识还掌握不住,阅读、写作就更不用说了。中考时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出了一些课外的阅读知识,于是就有人认为课内的课文不重要,拼命买课外资料,希望可以抓住考试的原题,殊不知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语文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平时要养成勤于观察、用心思考的习惯。
2.学习的习惯。多数学生喜欢看电视、上网打游戏。于是,作业就急急忙忙的完成,不去检查,做的也潦草。有的学生干脆就不做,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就抄袭别人的作业。有的家长不识字,无法检查孩子的作业,有的就忙于做生意,根本没时间问孩子,这些因素都阻碍了孩子好习惯的养成。还有的孩子一做作业就困,做作业写一会玩一会,半小时的作业磨磨蹭蹭可以写两小时,考试的时候就可想而知了。
3.学习的方法。有些学生认为:“语文好学,不象英语那么难学,只要上课听听,做做练习,背背要求背诵的课文就可以了。”事实不是这样的,恰恰相反,光凭上课听听是不够的,还要适当的做笔记,俗话说:“好脑子赶不上烂笔头。”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前认真的预习,课后认真的归纳、思考、理解记忆,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适合的是最好的。多读书,多读名著,一是学习伟人的优良品德,二是开拓视野,三是积累写作素材。
二、解决的途径
1、给予学生鼓励、赏识
人的潜意识都存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潜质。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抱有不同态度。有积极的,包括愉快、满意、喜爱等等;有消极的,包括厌恶、愤怒、憎恨等等。对于学生,情感有时成为学习的动力,有时却成为阻力。在教学中,情感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同时存在。如果教师能够利用积极的情感,抑制消极的情感,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并非难事。基于上述认识,实施赏识和情感教育十分重要。
首先,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理解和热爱学生,对教师来说,大而言之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小而言之则是教师的修养,是师德。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和赏识,这种出于真挚的“赏识”,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这种“赏识”的对象包括各类学生学习语文的各个方面。比如说,朗诵、写作、阅读等,在表达形式上,可以在接触、交谈(交谈环境要适宜,气氛要和谐)中,对他们表示一种信任和赏识,以产生情感上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形成兴奋中心,产生自信。随之要给予具体的、有效的指导或帮助。一旦发现学生取得教师所期待的进步,教师要及时地表示肯定或赞同,以便为下一次新的进步作好心理准备。
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实施“倾斜政策”。当然分寸要得当,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如果在尊重这部分掉队学生自尊心方面处理得慎重、科学,不但能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信心,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师生之间、差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当然,决不能因此而对他们有所迁就和放松,相反的更应该从严从实要求。而这个“严”、“实”又是植根于教师对学生纯真的爱和高度的责任心之中,使学生也能理解和接受,达到动之以情的效果。
再次,应充分运用表扬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具体好处,激发他们产生乐于学习语文的心理,从而重视语文学习。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消除语文难学的偏见,尽快摆脱学习语文束手无策的困境。
2、内因、外因的恰当结合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有兴趣,才能高高兴兴地去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即使遇到困难,也能自觉钻研,加以克服,并把它当成乐事来做。
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兴趣的形成和巩固,要建筑在明确的目标基础上。要利用各种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进而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把语文学习与个人前途、家庭利益、国家四化建设、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为自己学不好语文而内疚、自责,从而激发学好语文的动机,使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
其次,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如,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善于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主动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要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情感和美感作用,并辅之以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引导、恰当而富于启发性的提问、清晰美观的板书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欢迎你上语文课,喜爱语文课,学语文的兴趣也将会日益形成和加深。
另外,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的机会,从而激发对语文的兴趣。如组织学生出小组墙报、班级黑板报、办手抄报、讲民间故事、成语接龙、答记者问竞赛等。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特长和优势,有的字写得清楚、工整,有的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语文的点滴特长。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并与其他同学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当学生要完成一项任务之前,教师要估计到他们会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热忱的启发式的指点和帮助。如果说存在“兴趣―克服困难―成功”的公式,那关键一环就是“克服困难”,教师必须把好这一关,既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袖手旁观。
总之,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充分利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34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