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让学生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学有价值的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程理念 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课程改革带来的不仅是变革,在探索中也带来了不少争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在困惑中不断地反思,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进行数学教学?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更新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是根本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课堂上,我们应激发学生积极回答老师问题的欲望,给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前研究教材,我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考虑怎样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教会学生。现在,我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每个知识点,考虑的是学生该怎样学?学生怎样带着兴趣去学?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在渗透图形转换的思想后,我就马上放手让学生计算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分别是10厘米、8厘米、10厘米和8厘米,以10厘米为底边的高是6厘米,学生在自主探索后得到了5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①(10+8)x 2=as(平方厘米);
②lox a=so(平方厘米);
③(1 0+6)x 2=32(平方厘米);
④10 x 6=60(平方厘米);
⑤10+8+s=30(平方厘米)。
这些方法的出现的确是我没有想到的。我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与点拨,使学生由迷惑变成了理解,从混乱走向了有序,最终得出只有10 x 6=60(平方厘米)才是正确的题解。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前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需要教师设计好情境的程序,让学生在这一程序中开展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并在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同时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让情境有效的为教学服务,首先,情境的创设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定要紧扣所要教的数学内容,要突出数学的实质,要让学习内容本身吸引学生,要有数学味,否则再新的形式,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其次,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合乎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现实,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去探寻、去发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
三、自主探索、培养创新精神是重点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应该坚持做到3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四、回归生活,体验应用价值是关键
学生在学习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仅仅是学习目的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用新大纲的新理念,创造性地用好教材,练习的设计既要重视双基的训练,又要体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实践活动课“量一量”,我将量渗透到生活实际中,要求学生量出自己的一柞、一步、一度,还要到篮球场去量,以小组为单位形成浏量方案,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学生兴趣很高,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在生活中,学生们深深感到:学数学,真有用!
综上所述,我认为面对新课程,我们要认真学习课标理念,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实践精神,回归生活实际,灵活使用教材,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与价值。只有这样与时俱进,才能使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教学与新课程共成长。
主要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34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