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思政”: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艺术类大学生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成长环境、成长规律和成长模式[5],针对这类培育对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要结合文化创意类专业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发展的实际需求,用鲜活的艺术表现形式,扎根基层的艺术创作,对接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在学术研究、专业学习、艺术实践等方面的文化自觉,为建立、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工作机制提供途径、方法和范本。
【Abstract】Art college student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heir own unique growth environment, growth law and growth mode[5]. When carrying out the 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 of such cultivating objects,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 discipline advantag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specialty and the actual demand of talent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by using fresh artistic expression forms, taking root in grass-roots artistic creation, docking high-level artistic works. Fully promoting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art students in academic research, professional learning, art practice and other aspects, so as to provide ways, methods and models for establishing and broadening the long-term working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文化创意类专业学生
【Keywords】art college students; 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 students majoring in cultural creativity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9)03-0094-03
1 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较为单一,教与学的方法在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中[3],没有正确处理好社会价值与青年学生个体价值之间的关系,比较忽视青年学生的内在需求,导致理想信念难以被受教育者所内化,难以与大学生自我需求相契合。艺术类专业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创意类人才的主要输出地。在学科发展过程中,这类群体个性特征、成长环境、专业背景等因素和其他学科相比,这类群体辩证地看待事物成长与发展的能力稍有不足,易陷入各类思潮的交锋和碰撞中。对他们进行教育输出时,采用的常规方式、方法不能起到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作用,甚至起逆反效果。因此,将艺术类学生从大学生群体中剥离,进行重新细分和整合,力求对研究对象做到差异化管理,形成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专题性研究尤为重要。
2 深度挖掘和探索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活跃度高,但理想信念比较淡薄
艺术类专业学生思维敏捷,坦率朴直,性格鲜明,充满艺术特质和富有创新精神[4]。因此可以说,他们是大学生中最为明锐和具有生机的群体。但是,由于受社会思潮的影响、科技发展的异化、社会利益关系的转变等因素影响, 为传统的思想观念带来冲击与矛盾,在该类群体中逐步出现了组织意识涣散、价值取向消极、大局观念缺失等现象。
2.2 注重专业提升,忽视公共基础课储备
艺术类专业学生热衷于自我人格設计,在生涯规划的脉络走向中更偏重于专业水准的有效提升,呈现一种“不问世事”的避世形态。由于该群体侧重专业技能训练,因此在课程学习中自觉削减了公共课程的吸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正因如此, 艺术类大学生理论思维素养稍有欠缺,在各类思潮的碰撞中,看待问题欠缺高屋建瓴和切中要害的辩证思维。
3 “文创+思政”: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3.1 设计研究艺术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共性问题
为了精准定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形成规范化和体系化的可操作实践教育平台。课题组成员通过走访、调研国内多所艺术类院校,吸取各家之长处,融合各家之理念。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各类艺术院校所处地域不同,环境氛围多样、学科发展前沿,然而艺术类学生均存在注重专业实践训练而忽视知识涵养的通病。学校在思想引领与人才培养之间虽有关联,但没有给艺术类大学生情感的有效表达提供一个富有价值的平台,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在育人过程中,集中于受众对象的特点,扬长避短,既要发挥其内在长处又要充分认识其不足,形成“融合艺术形式多样化”+“探寻思想教育规律性”的思路。
3.2 建立“文创+思政”: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模式
通过研究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结合文化创意类专业和人才培养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立“文创+思政”的创新模式研究:“文创”指的是文化创意类专业学生;“思政”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即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教育的内容,思想教育中结合专业教育的知识和能力,二者有机融合,促使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形成合力,符合艺术规律和艺术人才培养的规律,实现“艺术性+思想性”的无缝对接。 3.3 形成“一体、两翼、三台、四融”的思想政治长效工作机制
“一体、两翼、三台、四融”的理念是建立在“文创+思政”的模式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适应艺术类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格局,主要体现在:围绕一个主体、强化两种教育、搭建三大平台、推进四个融入,从“全员、全程、全方位”三个方面,齐抓共管,共同协作,形成育人合力,发挥育人实效,构建多层次、立体式、全方位的思想政治长效工作机制。
3.3.1 一體两翼
“一体两翼”即围绕一个主体、融合两种教育。一体,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体——艺术类大学生。两翼,指的是文化创意类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教育的内容,思想教育中结合专业教育的知识和能力,二者有机融合,促使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形成合力,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力。
3.3.2 三大平台
为实现“一体两翼”的辩证统一,搭建“艺术性+思想性”的平台载体,既舞台文化实践平台、公共文化展示平台、网络文化创作平台。
①舞台文化实践平台。通过立场鲜明的主题演唱会、主题朗诵会、主题话剧等创作形式,从不同角度彰显爱国、爱党、敬业、发展的情怀。
② 公共文化展示平台。利用平面设计、书画创作、手绘剪裁等活动形式,激发艺术类大学生对历史文化、艺术文化、校园文化、创新文化的思考、探索,借助艺术语言的形象魅力,传递“主旋律”的正能量,使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得到启迪和教育。
③ 网络文化创作平台。以微电影、微故事、微动漫为活动载体,借助网络媒体的形式将理想信念教育深入人心,融合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舆论场,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使育人的理念突破空间限制。
3.3.3 四个融入
①融入主题创作。结合专业素养,在育人过程中将重要时间节点、历史政治事件节点等融入主题事件中,以文艺创作的担当精神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引导学生熟悉历史事件、明晰历史规律、明确历史责任,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北京联合大学以建军90周年为契机举办“梦想中国《旗帜》主题朗诵音乐会”,从策划、筹备、舞美、演出等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做到共参与、齐同台,在贯彻落实全国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同时,引导学生熟悉历史事件、明晰历史规律、明确历史责任,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勤动。
②融入校园文化。通过散发校园文化育人的多样性,以隆重、富有内涵和仪式感的典礼、活动,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将弘扬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实现对全体学生的过程化覆盖,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以不同形式参与到各级各类、层次多样、主题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着力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前瞻性,使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习惯养成。如《崇德尚美,艺院启航》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学生表彰 “尚美奖”颁奖典礼,以打造“尚美”的学生文化为根本,在崇尚美、追求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传播美的能力,倡导德艺双馨、崇德尚美的育人理念。
③融入课堂教学。依据艺术类学生的课程设置、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等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既与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发展关系密切,又与艺术类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贴近,呈现多种形式的创作思路、话语体系和涵育手段。通过选题创意,模块梳理、脚本绘制等过程,融入民族自豪、文化自信和光荣使命,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帮助青年成长,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政育人文化品牌。
如将十九大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中的鲜活案例,被央视、北京卫视等媒体广泛报道和传播,作品《不忘初心》以剪纸艺术烘托京味儿元素,将党徽、国旗、人物、标语有机结合,寓意在党的光辉指引下勿忘初心,不断前行;数字媒体系的贾老师将数字媒体时代的家国情怀引入《综合创作》课程,将有家、有国、有情怀与H5交互界面新媒体的创作内涵相结合,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呈现多种形式的创作思路、话语体系和涵育手段,其中,《中国四大任性》以“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为创作内容,通过选题创意,模块梳理和脚本绘制等过程,融入民族自豪、文化自信和光荣使命,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帮助青年成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政育人文化品牌。
④融入艺术实践。以艺术实践来弘扬心手合一、知行合一的价值观念,通过学术研究、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服务地方等举措,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以艺术类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讴歌中国精神,切实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专业实践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思政教育的溢出和辐射效应得以体现。如《溯源红色——北京革命历史遗址采风创作展》,我院美术系专业教师团队利用专业实践的有利途径,创新性地将首都北京156处革命历史遗址作为创作题材,历时近一年的采风与创作, 37名师生共完成作品 120 余幅,将“文化育人”融入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中,推进“红色文化”和“京味儿文化”的传承。
4 “文创+思政” :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模式研究的现实意义
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引导他们在艺术传承和艺术创新中,通过自身在文化创造过程中的实践和感悟,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1],为艺术类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提供宏大的政治视野、深沉的时代情怀、科学的思维方式,铸造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同时,通过艺术类学生喜欢的方式、乐于接受的载体,将理想信念教育与艺术追求引导相结合,将培养创新意识与人文素质提升相结合,将道德品质培养与良好个性塑造相结合[2],真正把理想信念教育植入他们的心灵,培育其勇于担当中华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解决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刻板性、空泛化、表面化等实际问题。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建立一条符合艺术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模式,帮助其找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晓红,方苏.文化育人: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视角[J].文教资料,2016(12):144-146.
【2】蒋爽.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模式探析——以艺术院校为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07):75-78.
【3】李康.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4】刘晓勤,许晓娟.组织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党建文化育人模式研
究——以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为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S2):63-65.
【5】郭喆.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及问题成因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3(10):1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7048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