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习先秦哲学原著态度之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学习中国哲学,尤其是学习先秦哲学思想,对于把握先秦哲学原著的能力具有很高要求,尤其是对于一些具有争议的哲学原著或者是哲学家的把握,尤为显得重要。但是往往是对于先秦哲学的存在争议的原著或哲学家,把握起来确实相当的困难。基于这个目的,以管仲的《管子》为例,来分析对于先秦哲学原著态度,主要从对作者的争议态度、对作者学派争议的态度以及对原著文本及内容争议的态度三个部分进行概述,以较为有力的解决对于先秦哲学原著争议的态度问题。
关键词:先秦哲学著作;态度;争议;《管子》
《管子》一书是目前国内争议最大的先秦哲学原著之一。不仅仅体现在对《管子》一书成书的作者、时代、学派的争议,而且还体现在对《管子》文本以及其内容的争议。通过对《管子》成书的争议为出发点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对待先秦哲学原著的态度问题的合理理论支撑,以为我们更好的研究和学习先秦哲学原著提供较为明确的方向。
一、对先秦原著作者的争议
(一)对作者争议的主要观点简述《管子》到底只是借用了管仲的名,还是就是管仲本人的著述?这是对《管子》一书作者争议的主要疑问。对此,晋代的傅玄最早开始怀疑《管子》一书并非管仲所着,他认为“管仲之书,过半便是后之好事所加,乃说管仲死后事。其《轻重篇》尤复鄙俗”。从此,唐代的孔颖达、杜佑;宋代的周敦颐、叶适、朱熹;明清的宋濂、朱长春、顾炎武、纪昀等都认为《管子》不是管仲所着。到了近代,胡适、顾颉刚、郭沫若、冯友兰都认为《管子》是依托管仲之名的著作,都不是管仲本人的著述。
(二)对待作者争议的态度
对于《管子》一书作者的争议,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叙述。
一方面,从时代上来看,近些年西方思想对于一些学者的影响,他们大多数人运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来解读中国哲学,致使大部分的学者认为中国没有哲学,以至于对于《管子》也认为不是管仲所着,是后代的以来的合成本。对于这种认识,我们持有的态度应该是对原著本身还原在那个时代去看。在此,我也是很赞同国学大师余嘉锡老师的观点。他认为“向、歆、班固条别诸子,分为九流十家。而其间一人之书,又自为一家,合若干家之书,而为某家者流。明乎其所谓家者,不必是一人之著述也。”余老师的主要意思就是说古代的很多人都会自成一家进行著述,比如老子是一家,庄子是一家,列子又是一家,但是他们在学术上有共同的地方,所以把他们放一起统称为道家一样。所以,称得上“家”的并不是一人所着。
另外,先秦思想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就是师传家法。师传并不一定严守师道,有继承,也有发展,但一定有思想渊源关系。那么《管子》一书也是师传家法的结果,所以不必是管仲的手笔。所以,《管子》一书的作者,即便是管子的门徒,也无关要紧。其书中的主要思想,应该是管仲的主要思想。我认为这就是对待先秦哲学原著作者争议的主要态度。
另一方面,在作者本身上,对于作者的争议的学者,大多是不太了解当时作者的情况,故会产生诸多的疑问。比如“傅休奕(玄)狃于当时体裁,因以追忆《管子》,是不明古人之情事,犹执大辂而讥椎轮也。”晋代的傅玄根据当时的学术状况去议论《管子》,因为他根本不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情况,所以会产生怀疑。所以,对于这种争议的态度,应该是结合作者当时生活的情况,而不是用现代学术的观点去谈论对于古典原著尤其是先秦哲学原著,如果放眼于当时古代的情况,我们会认为,《管子》一书的作者,就是管仲及其门传弟子,全书体现的是管仲的主要思想,是管子学派的主要著作。
二、对原著作者学派的争议
(一)对作者学派争议的主要观点简述
《管子》的内容非常庞杂,其中有道家之言,有儒家之言,有法家之言,有墨家之言,有名家之言,有兵家之言,有阴阳家之言,有农家之言。管子究竟归于那个学派主要有三种说法:《汉书.艺文志》将《管子》说成是道家学派的;唐代编的《隋书.经籍志》又将《管子》说成是法家学派的,自此后的历代官志都将《管子》列为法家学派;近代以来,严可均、吕思勉等又把《管子》说成是杂家之书。
《管子》的哲学思想确实接近于道家,但是我们都知道道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道家的“無为而知”主要强调政治上政府不要过多的干预。但是《管子》讲无为而治,在政治上主张积极作为,通过改革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等来建立“王霸之业”。从这个方面来看,将《管子》归于道家是行不通的。
于是唐人修《隋书》的时候,又把《管子》归于法家,虽然《管子》中有些篇章是具有法家思想的色彩,但是又不是完全主张法治,强调治国的顺民心、利民生,强调富民、爱民、亲民,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所以不能简单的因为《管子》有法家的思想,就将其归于法家学派。
将《管子》归于杂家的说法,更显得不对了。因为《汉书.艺文志》记载“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如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杂家的代表作《吕氏春秋》和《淮南子》,是一批学者在短时期内把各家学派的书编在一起供皇室使用的。所以,显然《管子》也不是杂家学派的。
(二)对待作者学派争议的态度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知道,《管子》不是道家学派的,不是法家学派的,同时也不是杂家学派的。对于对著作作者存在争议的态度,我们还是应该放在古籍产生的那个时代去了解。《管子》产生于诸子之前,而成熟于诸子百家逐渐成形的时期。这一时期学术的最大特点,就是所有的学术混沌未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诸子取长补短、互相吸收。大部分学者走的是崇尚一家之言,专注著一家之书的路子。而《管子》则不同,走的是“包含百家、集所众长”的路子。《管子》是一部“王霸之书”,目的是帮助齐桓公建立霸业。所以,凡是对建立霸业有用的学说,他都吸收。所以《管子》既有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六家思想,又有纵横家、兵家、农家的因素。所以,学习和研究先秦哲学原著,应该采取包容的态度,主要强调对作者思想以及原著的把握,而非断章取义,进行简单的或者片面的表达自己观点。 三、对原著文本及其内容的争议
(一)对原著文本及其内容争议的主要观点简述
《管子》一书,当时流传的共有564篇,汉代刘向删除了其中重复的478篇以后,还剩86篇。到今天又遗失10篇,现存76篇。《管子》共分为八个部分,其中争论的部分较多。比如,《短语》部分比较复杂,内容很多,有问答,有记事,有议论。文章并不短,为什么要叫做短语?《轻重》16篇,主要讲经济,也不完全讲经济,比如《轻重己》就和经济无关。那为什么要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文章放在一起呢?《管子》的注释本,是唐代尹知章作的注,唐代是儒家思想占正统的时代,所以当时的学者多用儒家思想去注释《管子》。所以凡是不符合儒家思想的地方,不惜一切代价的进行曲解和篡改。明清两代,注释《管子》的人開始多了起来。较为有名的明代刘绩的《管子补注》。清代王念孙、洪颐煊、丁世涵等都对《管子》做过考证工作。郭沫若、许维通、闻一多等撰写的《管子集校》。一般认为《管子集校》成书较晚,参用版本又较多,能博众家所长,是至今止对《管子》一书的最佳校注。但是也有不这么认为的观点,因为《集校》不是校勘《管子》全文,再者郭沫若和闻一多是诗人,他们多富有想象力,但缺乏学者的严谨。所以,对《管子》文本及其内容的集校存在较多的争议。
(二)对待原著文本及其内容争议的态度
对于先秦哲学原著的把握,应该做到“追体验”,即将自己置身于那个时代,体会《管子》中每句话的当时意思。而不是将自己在当代的一些想法和体验强行加到原作者的意思之上。或者是在这个意思弄不懂的时候,再从另外的地方引人一个新的概念进行解释,使其失去原有的意思。对于《管子》一书,最重要的不是去花更多的时间去解释管仲的学派,《管子》是否是管仲所作,更多的应该宏观的把握管子学派的思想。对于《管子》,要学会“解构”,破除原先固有的观念,老老实实地去读原著,忠实于文本。
四、结语
在学习和研究先秦哲学原著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明确的态度,尽量用古代人的思维去理解古人的思想,不要拿着现代人的思想去理解古人的想法,更不要拿着西方人的思维去解读中国的古典著作。这样的做法,会使著作失去其本身的固有思想和价值,从而使人对先秦哲学著作失去一定的认同感。如此,也许对于某部著作,某个思想家的争议会变得更大。尤其当代的哲学研究,更应该去学习运用更加宏大的眼光对待每一部先秦哲学著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7358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