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的路径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国家象征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之一,并且它的真实性及渗透性更有利于保证教育效果,使得国家象征教育成为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从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内涵、功能、必要性以及需要坚持的原则,深入分析研究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对大学国家象征教育的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4-0173-02
当今时代,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跨国公司及各种国际组织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交流交往,弱化了国家之间地理上的边界意识,并在某种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影响主权国家的决策,加之西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而渗入国内,促使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民众的国家意识被无形中弱化,而大学生思维活跃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思想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并且缺乏政治经验,思想容易受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需要对其给予密切关注。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对于思想开放,能够借助互联网接收多方信息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大学生来说,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国家象征教育,以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学生可观可感的事物或者可以查证的史事为媒介,让大学生在接触、感知象征载体的过程中潜在地增强国家意识。
一、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内涵
(一)国家象征的内涵概述
象征是一个有着深厚内涵的学术概念,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也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深化发展的。有关象征的形而上思考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历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和黑格尔等,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的象征理论。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把“意义”与“象征”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国内学者借鉴吸收国外学术研究成果对象征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虽然象征是具象的、形式化的,但其归属却是抽象的、形而上的,也有学者提出“象征是指某种表达意义的媒介物……象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某一具体的媒介物,二是该事物所表达的特殊意义。两者的有机结合便是象征”[1]。结合国内外学者对象征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象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思想文化传递方式,它凭借象征载体折射某种特定意义,在感性基础上建构符号意向与理性思维之间的心理联系。相应的,国家象征以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可观可感的事物或者可以查证的史事为媒介生动地展现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民族精神,甚至国体和政体,是区别不同主权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整合民众情感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媒介。有学者就曾提出“政治领导人都会创造和运用国家象征,如国旗……整合公民……”[2]
(二)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的内涵
古代便产生了象征教育,如祭天大典、登基仪式等,都是通过这些具有很强象征意义的活动载体进行社会教化,潜在地传递君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的意义以激发民众的服从意识和敬畏心理,达到强化巩固统治的作用。有学者对其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教育者凭借人们内心所积淀的印象,通过调动教育对象类比联想机能……通过把那些代表和体现价值观念的符号印刻在人们心理,从而达到在接触、认识和思考符号的过程中逐渐而自然地接受其所表达的价值观念的效果”[3]。相应的,国家象征教育则是教育者凭靠人们心中对国家的印象,利用可以表征国家象征意义的符号、事物、活动等象征载体,通过教育者组织教育对象有计划地开展学习或实践活动,调动教育对象进行类比联想,从而感知并接受象征载体所传达的国家形象及观念,达到提升教育对象的国家意识的目的。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则是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高校作为主要教育者联合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组织大学生有计划地开展学习或实践活动,潜在地接受国家象征载体所传达的国家形象及观念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二、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的必要性及功能
(一)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西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而发展迅猛的跨国公司以及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流交往,模糊了国家之间地理上的边界,而且其对主权国家政策法规的影响力日渐增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主权,进而削弱了民众的国家意识。而大学生思维活跃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且思想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并且缺乏政治经验,思想容易受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削弱国家意识。传统的课堂直观化知识输出、单向化探究学习以及程序化的实践操作,对于思想开放,能够借助互联网接收多方信息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大学生来说,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而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的主要特征便是真实性、渗透性,以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学生可观可感的事物或者可以查证的史事为媒介,可以让大学生在接触、感知象征载体的过程中潜在地增强国家意识。
(二)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的功能
1.社会功能。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国家认同建构方面。“国家认同反映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人们对其所属国家的赞同、支持和忠诚的情感、态度与行为……”[4]而国家象征是区别不同主权国家的重要标志,“国家象征传递着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给人民有关国家美好未来生活的承诺,依赖这种承诺来建构国家认同”[5],是整合民众情感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国家象征教育将国家象征引入国家认同建构体系,通过象征载体讲述国家历史的集体记忆,阐释国家政权的性质,传播国家精神,回答“我们是谁”“我们不是谁”“我们如何区别于他者”诸如此类的问题,所以说具有很强的国家认同建构功能。
2.个体功能。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的个体功能主要体现在个体生存功能方面。个体在国家社会中的生存发展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个体的态度影响,个体越是认同国家社会制度、价值观念、规范秩序并积极参与国家社会事务及建设、顺应社会发展大势,个体越能充分成长,发挥特长,实现人生价值。反之,则难以把握发展机遇,个体发展受到局限难以有大的突破。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对自己国家的政治社會制度、发展历史、发展前景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科学地进行自我定位,从而更好地参与国家建设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资源丰富多样,抽象的有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等,具体的有国旗、国徽等,实践性的有升旗仪式、国庆庆典及春节等。相对应的,国家象征教育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课堂教育传授历史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升国旗仪式、参观历史博物馆及参加网上国庆献花等实践活动。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系统开发国家象征教育资源,使得国家象征教育资源及教育方式方法相得益彰形成合力,促进国家象征教育的有序有效开展。
2.连续性原则。人的思想品德缓慢形成和发展,这就要求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否则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的教学效果会由于缺乏后续的持久影响而难以在大学生思想中得到巩固和深化,从而使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难以取得持久效果。当前的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除了每周一升国旗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稳定性外,其他的国家象征教育如组织大学生观看国庆庆典、了解国徽、唱国歌比赛等教育活动,也应该稳固下来,保证连续性、反复性。
3.互动性原则。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的顺利有效开展需要教育者了解和掌握教育对象的性格及思想状况以及对具体国家象征教育活动的反馈,并据此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案。另外,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是多种形式的,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国家象征符号进行多方面的发掘。高校想要利用国旗、国歌等重要国家象征开展国家象征教育,教育方式不能局限在升国旗唱国歌、PPT形式介绍其创作背景及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但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方式需要大量的物质、文化、技术及资金支撑,需要借助媒体等社会力量完成,同时社会媒体由于缺乏对高校国家象征教育需求的了解也难以为高校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多媒体教育资源,因此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互动。
4.全面性原则。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资源应该是覆盖全面的。目前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方式有升国旗,还有很多可以作为国家象征教育的象征载体没有被纳入其中,比如人民币是一种重要的国家象征载体,也是一种普遍存在、与大学生接触频率最高的一种国家象征载体,将其纳入国家象征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另外,国家象征教育对象的覆盖范围要全面,一些国家象征教育形式(比如组织参观校外博物馆)由于人力、财力等方面的局限,能够参与其中的教育对象覆盖面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的效果。
三、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的路径初探
(一)系统开发高校国家象征教育内容
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资源种类丰富多样,需要分类开发形成系统。一是符号类国家象征。常见的有人民币,既是一种重要的国家象征载体,同时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是一种普遍存在、与大学生接触频率最高的国家象征载体,可以将其纳入国家象征教育,通过引导大学生了解人民币的发展史及各个版本的形式和内容来全面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发展史。二是事物类国家象征。事物类的国家象征载体有很多,比如大熊猫作为“国宝”,便是一种重要的国家象征载体,高校可以通过影视资料引导大学生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从而加深对祖国自然地理的认识,还可以围绕有关大熊猫的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引导大学生了解国家的对外交往方式。三是文化类国家象征。中餐及随之衍生的餐饮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受欢迎且辨识度很高,可以说,中餐也是一种重要的国家象征。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中秋节制作月饼或通过图片介绍或手工制作的方式展示各自家乡特色美食,来引导大学生了解国家饮食文化进而加深对国家的认识。
(二)加强部门协作创新教育方法
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的顺利有效展开离不开政府、高校及社会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政府可以设立国家象征教育资源开发项目,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与媒体等社会力量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开发国家象征教育资源,创制宣传国家象征符号的影视资料,或者策划和组織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情境体验,在互动的过程中加深大学生对国家的理解与感情。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守卫国旗的游戏比赛,发动社会媒体现场直播,高校组织大学生在现场或通过网络、电视等平台观看,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实现参赛大学生对保护国旗的情感体验,加深参赛及观赛大学生对国旗所蕴含的意义、荣誉及价值的理解和感触,借此增进大学生对国家的深厚感情;或者高校联合餐饮企业及媒体围绕饮食文化组织活动,引导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我们国家餐饮文化的了解。而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日渐成熟稳固的情况下,要将国家象征教育融入其中并给予其明确而重要的地位,需要政府从全局高度,做好统筹规划及部署,对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及内容进行结构优化,以保证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在各大高校稳定有效地开展。
(三)完善相关的运行及考核机制
完善的运行及考核机制是优化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只有具备完善的考核机制才能保障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稳定有序地开展。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在考核机制方面需要从对教育者的考核机制及对教育对象的考核机制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高校需要为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划定最低课时量标准,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否完成教学课时纳入硬性考核指标,同时将教育者组织开展的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列为加分项,并赋予其较高的加分标准,以此来调动教育者组织国家象征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的教育对象,其参与度与配合度会对大学生国家象征教育是否有效开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相应的考核机制作为激励措施非常有必要。除了规定大学生需要完成学校规定的国家象征教育课时,高校可以将此列为考核加分项来鼓励大学生参加国家象征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何星亮.象征的类型[J].民族研究,2003(1).
[2]殷冬水,王灏淼.缔造国家象征——新中国国旗征选的政治逻辑[J].社会主义研究,2017(2).
[3]焦成举.浅析思想政治象征教育方法[J].思想教育研究,2016(8).
[4]暨爱民,彭永庆.国家认同建构:基础要素与历史逻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
[5]殷冬水.国家认同建构的文化逻辑——基于国家象征视角的政治学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8762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