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泡桐丛枝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泡桐丛枝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泡桐传染病,一般情况下发病率在20%-40%,但是有些地区高达80%,很是严重。本文通过简述泡桐丛枝病的病原菌,研究病原菌分布及运行规律,分析其流行条件,提出泡桐丛枝病发生防治技术,并希望在今后能够在更多的领域中探索和研究出泡桐丛枝病发生的防治技术,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泡桐;丛枝病;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泡桐是一种落叶乔木,原产地是中国,有很多品种,分布非常广泛,除了内蒙古、新疆等地区外,遍布全国各地,因为它生长力强,耐干旱能力也强。它的经济价值很高,花叶果加工后可以作为药材,泡桐的木质均匀,易于加工,一般生长几年就可以加工利用了,非常适合目前我国木材缺乏的现状。但是,泡桐很容易受到丛枝病的侵害,一般情况下,幼苗在被病原 感染后,会在当年枯萎,最后逐渐死亡,而较大的树木不会有原来的生长趋势,逐渐衰败,最终死亡。进而影响到泡桐的种植和利用,因此,需要探索和研究泡桐丛枝病的防治技术,使得更多的泡桐免遭丛枝病的侵害。
  一、病原
  日本是世界上最先发现泡桐丛枝病的国家,认为泡桐丛枝病的病原是类菌原体(MLO)。这种病原类型不一,有些是圆形,也有些是椭圆形,还有少数是棒状,在韧皮部的筛管中移动,生长繁殖最后扩散至整棵树。研究表明病原的大小0.2-0.82μm,一般没有细胞壁,有三层细胞膜包裹。1967年日本学家首次研究表明,类菌原体对四环素具有敏感性,预测其可以成为治疗的辅助手段。在1974年农科院学者用四环素治疗泡桐丛枝病病苗,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证明了泡桐丛枝病病原是类菌原体。
  二、病原体分布及运行规律
  河南省农科院学者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泡桐丛枝病的蔓延途径是因为泡桐种根带病,并把健芽嫁接到泡桐丛枝病苗上,最终会达到100%的传染率。而后日本也做实验观察是否能够通过昆虫传泡桐丛枝病,结果证明茶翅蜂可以在泡桐之间传播病原。在此实验之后,山东、河南和北京也通过实验证明了昆虫可以传播病原。河南学者又在研究种子是否传播病原,就用MS培养进行了幼苗的培养,结果表明种子也可以传播病原。综合以上研究数据,泡桐丛枝病的有很多传播途径,比如:嫁接,种子,昆虫等都能够传播病原,因此可以根据传播途径采取对应的有效措施。
  三、病害流行条件
  1.留根育苗。留根育苗的时间越长,就会导致越多的病苗,这是因为病根的长年累积。有研究表明,某林场2015年的留根育苗发病率很低,在3.7%左右,留根1a后,发病率为7.6%,留根2a后,发病率达到了15.4%,病苗增长的速度非常快。
  2.平茬。平茬是指树木在移植后,把根颈部以上的枝条全部剪除,就能够重新萌发笔直而又健壮的树干,在根据需求的不同确定高度。而泡桐的苗干太低时就会萌发高干,但在平茬后,就会出现较高的病株率。究其原因,在根处的病原在萌发成高干时,随着养料和水分一同向上聚集在枝头。
  3.播种育苗。河南省的有些地区已经开始将育苗在温床进行播种,不仅可以减少炭疽病,也遏制了丛枝病的发生。因为泡桐种根带病也是常见情况,而种子带病发生较少,并且在温床栽苗时,抛弃了病苗,所以留下的幼苗是健康的。还有就是泡桐是异花传粉,出现后代分离和天然杂交的现象,因此具有抗病并且速生的天然优势。
  四、防治技术与效果
  1.改良幼苗的防病技术。根据上述的原理,可以將该留育苗的方式舍弃,换成插根育苗;舍弃床平茬苗,换成当年出圃苗;并且最好采用播种苗,尽快挖除病树,病苗等措施。
  2.使用抗病幼苗。使用抗病幼苗进行播种,提前选出丛枝病在那些幼苗中发病率低,然后进行播种。
  3.选跟和温水浸根。首先要选出健壮的根,作为下一年的种根,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种根带有丛枝病,在此基础上,也可以用温水将种根浸泡一段时间,在浸泡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杀死根内的病原,减少传播。而以上做法,已经在某些地区进行了使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注射药物。已有研究表明盐酸四环素对治疗丛枝病的病原菌有很好的效果。也有实验证明注射硼酸土霉素液也能产生较好的效果,治愈率高达80%左右。丛枝病治愈的幼苗在以后的生长中相比较对照组的幼苗,复发率低,在3%左右。
  5.合理施肥。研究表明,磷肥更有助于泡桐的生长,而钾肥尽量将减少。这是因为,栽种的土地中含磷越多,泡桐丛枝病的发病率越低,而相反的是,含的钾越多,发病率就会越高,并且严重程度和土地中含的磷钾比例大小是有关系的,一般需要将比值控制在0.5以上,就会有效地减少泡桐丛枝病发生。
  6.昆虫防治。在5、6月份时,提前将媒介昆虫的防治药物,喷洒在泡桐的叶面上,一般都是选用土霉素,喷洒次数不要太过频繁,1-2次就好,会得到很显著的效果。
  7.修病枝的技术与防治效果。对于小树和大树上有病的枝杈,在冬天或者秋天快结束时,进行彻底剪掉,这一举措可以减少病原菌在大树体内冬眠,生长,繁殖以及扩散,有效的减轻或者抑制其病况,甚至能够彻底治愈。如果剪掉较粗大的病枝,会导致树木的伤口较大,不容易愈合,还会在周围生出新的病枝,复发率较高;与此同时,大的病枝上往往还附带着健康的小树枝,一旦全部砍出,会导致营养跟不上,原来生长的势态一定会大大减弱,非常不利于以后的生长。所以当泡桐树有病枝存在时,要按照实际情况解决,如果是小的病枝,那就彻底剪除,保留其他。如果病原在大病枝上,那就环绕树干全切,让其枯死,从而降低泡桐树的丛枝病发病率。
  五、结语
  尽管人们已经想出很多泡桐树丛枝病的解决办法,但目前的方法并不能真正从根本上完全解决病原菌的传播。所以,笔者认为我们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和研究:1.由于丛枝病原菌不能够通过人工培养而获得,所以对它的本质特征根本就不了解,现在的检测技术也达不到要求,无法弄清其病理机制,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2.还需研究更为适合的药物,或者针对泡桐丛枝病具有特异性的药物,利用药物真正的杀死病原菌,剂量小,效果显著,价格较低,很实用。3.也可以从其他方向出发,如生物分子技术中的DNA重组等,从细胞分子水平进行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志涛, 张霞, 丁建领. 泡桐丛枝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 2015(14):103-104.
  [2]李建峰. 浅谈泡桐丛枝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4, 37(4):77-77.
  [3]夏青波, 刘四凤, 郑远滨. 泡桐炭疽病和丛枝病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J]. 现代农村科技, 2014(7):35-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033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