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塑料处理工程中的环境保护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废弃塑料处理容易对周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因此,要不断加强废弃塑料处理工艺和回收技术的研究,提高塑料回收能力。论文主要通过对我国废弃塑料处理工作现状进行研究,浅谈几种主要的废弃塑料处理工艺技术,并提出促进废弃塑料处理工程环境保护的相关对策,希望能夠为塑料回收处理行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Abstract】It is easy for waste plastic treatment to cause secondary pollution to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seriously affect the local ecological balanc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antly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waste plastic treatment technology and recycling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plastic recycling capacity.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aste plastic treatment in China, discusses several main waste plastic treatment technology,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waste plastic treatment engineering, hoping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plastic recycling and treatment industry.
【关键词】废弃塑料;环境保护;分析探究
【Keywords】 waste plasti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alysis and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9)06-0059-02
1 引言
塑料作为一种最常用的高分子材料之一,具有优越的性能,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但塑料生产、使用之后产生的废弃材料处置不当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破坏,从而导致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要加强塑料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处理工作,实现塑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缓解因废弃塑料造成的环境问题,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切忌以牺牲环境的方式来发展经济。
2 废弃塑料处理现状
塑料作为重要的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废弃塑料所带来的白色污染越来越严重,严重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首先,我国废旧塑料回收行业的准入门槛比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导致塑料回收行业从业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的技术素养,回收利用企业也没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废弃塑料回收使用效率低下,很多回收价值比较低的塑料没有得到有效回收,无法实现我国废塑料回收再利用的目标。其次,塑料行业相对来说从业难度较低,对回收管理人员的规范化管理需要提高,这也导致了我国废弃塑料分类回收工作效率难以提高。我国的废弃塑料包括泡沫制品和工业塑料制品、农用和生活塑料薄膜以及塑料袋等,据统计,我国每年废弃的数量达千万吨左右,而且逐年增加,这些废弃塑料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与破坏[1]。
3 废弃塑料处理技术
塑料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塑料制品被人们使用过后,将其随意丢弃会导致环境污染。塑料具有很强的防腐性和难分解性,将其随意丢弃,长时间不能降解,对环境造成污染。目前,我国废弃塑料处理技术已经受到重视,下面对其处理技术进行简单的分析。
3.1 降解处理技术
降解处理技术一般是在土壤中通过微生物对废旧塑料进行降解反应,实现塑料等无害化处理的一项技术[2]。在塑料生物降解的过程中,所使用的降解物质为真菌类或细菌类的物质,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以及添加的酶等。在废弃塑料表面添加一些化学延伸类的物质,可以改变废弃塑料的外在结构,使塑料内部产生很多小孔,提高降解效率,缩短降解时间。但从我国生物降解技术发展和应用现状来看,由于该技术成本投入较高,仍无法实现大范围的推广。
3.2 废弃塑料光分解处理
废弃塑料光分解处理方法的主要原理是,在强光环境之下,塑料之中的金属元素会吸收具备某种成分的光线,之后产生离子反应,废弃塑料之中的分子链接就会断裂,废弃塑料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脆弱,有助于对其进行进一步处理。通过这种处理方法能够有效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污染[3]。
3.3 废弃塑料化学处理法
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工程中,最为出色、环保的废弃塑料处理方式就是废弃塑料化学处理法。它是利用化学反应,对废弃塑料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分解并对其进行改造,形成无害、环保的物质。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解决废弃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有效减少在进行处理时出现二次污染。热裂解技术处理还会被细化为高温以及低温两种处理形式,总的来讲,温度在700~800℃为高温,如果是在400℃则属于一种低温热裂处理形式。这种技术处理方法,还能够将废弃塑料中的一些高分子材料制成其他的产品,所以自身所具备的技术应用价值也相对较高,适宜未来大范围的推广应用。究其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一技术的应用专业性要求比较高,同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3.4 燃烧处理技术
废弃塑料的燃烧处理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项处理技术,塑料本身具有良好的燃烧条件,在燃烧过程中可以放出较大的热量,将回收的废弃塑料进行统一燃烧,可以利用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发电或者推动设备运转。在燃烧处理过程中,需要通过专业的技术对燃烧的有害气体进行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但焚烧法处理技术往往需要大量人力的投入,在塑料燃烧之前还需要完成不同材料种类的筛分,相对来说人力成本较大,处理质量也并不高[4]。
3.5 废弃塑料填埋技术
顾名思义,对废弃塑料的填埋处理指的是将废弃塑料填埋到地下进行处理的方法,这种方法相对来说成本较低,可行性高,对人工操作处理的依赖性较强。填埋技术应用前期的成本投入较小,需要注意的是,塑料的抗腐蚀性能较强,在填埋到地下后短时间内不会发生降解,而容易对水资源产生影响。而且,相对于其他处理方法来说,填埋处理持续时间较长,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浪费了废弃塑料的循环价值,因此填埋处理技术需要谨慎使用。
4 促进废弃塑料处理工程中环境保护的对策
4.1 建立健全废弃材料管理制度
健全的废弃塑料回收与再利用制度可以保障废弃塑料能够安全有效地回收再利用,在进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过程中,要根据系统化的规章制度以及实际的废弃资料处理需求,完善管理者管理制度,明确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严格规范管理人员行为,保证管理人员工作质量,提高管理效率。此外,还需要不断细化每个岗位的职责与任务,制定工作岗位制度,规范工作人员的回收流程,确定相应的设备操作要点以及工作的重点内容。同时,还可以建立起岗位责任制度和员工激励制度,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并通过文件形式贯彻落实相应规范,保证废弃塑料处理效果。
4.2 创新塑料处理工艺技术
当前的塑料处理工艺和回收技术仍然存在明显的缺陷,因此,企业和科研单位要不断加强新型塑料产品以及新型处理技术的研发,包括多用型塑料材料、高性能和易于降解的塑料材料的研发,并加强塑料市场的管制,提高产品质量标准,禁止采用落后的原料、工艺生产塑料制品,便于后续的回收利用。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新型废弃塑料处理工艺的设计研发,做好废弃塑料的无害化处理工作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塑料资源的浪费,做好塑料的回收利用工作,提高塑料行业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4.3 加大塑料处理回收的监管力度
我国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塑料生产企业现状以及塑料回收再利用工作开展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环保政策与监管政策,设置专业机构和人员对塑料加工再生产行业进行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有关塑料回收再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政府部门可以采取强制性的手段促进塑料回收处理工作的开展,明确企业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规定回收再利用企业的最少回收效率,强制关闭回收效率低下、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比较严重的小型塑料回收再利用企业,加强对整个行业的监管。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政策优惠和财政补助,吸引企业加强对废弃塑料处理和回收工作的研发,对废旧塑料处理工作做得比较好的企业给予奖励补助,促进企业的进一步研发,加强废弃塑料处理回收力度。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塑料工业也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因其独特的力学性能和优异的使用强度,塑料材料在各个行业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在多个领域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但与此同时,废弃塑料也不断增多,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破坏。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废弃塑料处理工程技术的管理,重视废弃塑料处理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科学应用废弃塑料回收再加工工艺和处理技术,减少塑料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参考文献】
【1】李燕.试论环境保护工程中废弃塑料处理技术[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36(04):93-95.
【2】吳玉娟,谭蕾.废弃塑料处理工程中的环境保护探析[J].环境与发展,2017,29(06):251+253.
【3】叶少灵.环境保护工程中废弃塑料处理技术探讨[J].绿色科技,2017(14):75-76.
【4】刘双飞.浅谈环境保护工程中废弃塑料处理技术[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8):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288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