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诺·鲍威尔与马克思早期思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博士论文是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内在逻辑的重要作品。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选题契机,文中使用的重要概念,行文理路,都受到青年黑格尔派学者布鲁诺·鲍威尔在1834—1842年间建立的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宗教批判原则的影响。然而目前对于鲍威尔哲学思想的研究并未受到重视,甚至处于被忽略的状况。近年来随着国内学者对青年黑格尔派成员的逐渐重视,布鲁诺·鲍威尔的哲学思想是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布鲁诺·鲍威尔;博士论文;宗教批判;自我意识;鲍威尔对马克思的影响
一、关于鲍威尔哲学的研究现状
如果说博士论文是带有马克思烙印的,使他以哲学家的身份正式登上舞台的作品,那么博士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界对待马克思博士论文具有各种不同的态度。麦克莱伦认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本身没有多大意思,“并没有马克思特有的思想。”,西方马克思学者阿尔都塞认为博士论文仅仅是马克思学生时代的习作。持另一种观点的学者,如科尔纽则认为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已经具有了不同于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这些分歧恰恰证明了马克思博士论文需要受到充分的重视,博士论文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在逻辑环节,更是青年马克思开始哲学思考的视野起点。无论是把握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还是理解和澄清学者在研究博士论文时产生的分歧,都需要我们回到马克思的文本中去,站在问题之内理解问题,澄清困惑。
这样,布鲁诺·鲍威尔就是我们追溯马克思博士论文内容来源的一位重要人物。显然,这位青年马克思的良师益友,在我们对于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中常常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布鲁诺·鲍威尔,写过几十本著作和数百篇论文,是柏林青年黑格尔派的领袖,在1839—1844年间与马克思交往甚笃。马克思写给父亲的信中提到过“鲍威尔是黑格尔学派中起主导作用的一位人物,是博士俱乐部的一位积极成员。”
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言,“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那么马克思对鲍威尔的无情批判,可以看作是对自己以往思想的清算,越是刻薄的嘲讽和批评,越是说明被批评的对象是马克思在进行自我清算时无法绕过的存在。
目前国内仅有聂锦芳教授、李彬彬博士译著《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的“犹太人问题》一书中翻译了鲍威尔的《犹太人问题》,可供参考的鲍威尔思想内容也主要来自各种二手资料。这些资料大多是以马恩思想发展的角度论述,如科纽尔的《马克思恩格斯传》,或者从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思想关联的角度出发,如戴维·麦克莱伦的《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B.A.马利宁的《黑格尔左派·批判分析》。国内方面,除了马恩文本中有关鲍威尔哲学的论述,研究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论著寥寥无几,关注点着重在鲍威尔思想上的目前尚不存在。国内学者著述的可供参考的资料有:侯才的《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以及复旦大学卜祥记博士的《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文章着重参考的,系统研究鲍威尔哲学思想与马克思思想关系的译著,是波兰学者兹维·罗森的《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鲍威尔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也是目前进行鲍威尔思想研究可以使用的相对全面的中文材料。国内学者在论述涉及到鲍威尔思想的文章中,大多参考以上材料,或者直接参考鲍威尔的德文原著进行翻译,引用。
国内学者论著的有关布鲁诺·鲍威尔与马克思思想关系的论文主题,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对鲍威尔批判的方面,研究文本大多集中在《论犹太人问题》,《神圣家族》,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上面。这些主题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大都体现在鲍威尔与马克思的思想差异方面,时间上处在马克思与鲍威尔的决裂时期。
二、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受鲍威尔思想的影响
在博士论文的写作期间,马克思与鲍威尔有着密切的交流。马克思比鲍威尔小九岁,是他的学生。在1839年夏季开始的学期里,马克思听过鲍威尔关于《以赛亚书》的课。而且马克思是鲍威尔家的常客,即便在鲍威尔迁居波恩以后也常常登门拜访。
罗森在《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鮑威尔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第二部分第三章的开头便指出“几乎所有研究马克思的专家都一致认为,鲍威尔对马克思博士论文主题的选择以及对该文所提出的见解是有影响的。” 这种影响具体是怎样产生的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首先,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选题,在选题对象方面,他将目光瞄准了古希腊后期,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哲学家——伊壁鸠鲁身上。
鲍威尔对马克思博士论文选题对象的影响来源于他对基督教起源的研究。鲍威尔指出了《约翰福音》只是福音作者自我意识的随意创作,并未记录真实的历史。但是仅仅指其虚假性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宗教的起源问题,最终得出宗教起源于晚期希腊哲学的结论。鲍威尔的研究成果引起了马克思的注意,马克思也在晚期希腊哲学所处的时代中找到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共通之处,成为马克思博士论文选题的契机之一。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序言中写道:“虽然黑格尔大体上正确地规定了上述各个体系的一般特点,但是一方面,由于他的哲学史——一般来说哲学史只能从它开始——的令人的惊讶和庞大大胆的计划,使他不能深入研究个别细节;另一方面,黑格尔对于他主要称之为思辨的东西的观点,也妨碍了这位巨人般的思想家认识上述那些体系对于希腊哲学史和整个希腊精神的重大意义。这些体系是理解希腊哲学的真正历史的钥匙。”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对晚期希腊哲学有所评价,“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学是自我意识哲学。” 但是他所讲的自我意识哲学不同于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哲学是独断主义的典型表现,甚至这种独断性的自我意识哲学对与改造世界是有害的。“这种哲学的原则不是客观的,而是独断的,是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求满足的要求上面的。……主体为自己寻求一个自由的原则,不动心的原则,它应遵照这个标准,亦即遵照这个完全一般性的原则,它应该把自己提高到这种抽象的自由和独立性。” 不难看出黑格尔认为晚期希腊的自我意识哲学使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沉浸在抽象的自我意识满足的狭隘世界里,从而使人同自己所处的环境割裂开来,失去改造世界的动力。鲍威尔在对晚期希腊哲学的评价上不同于黑格尔,甚至是站在黑格尔的对立面。理解希腊哲学的真正历史的钥匙,不难看出在对希腊晚期自我意识哲学的评价这方面上,马克思和鲍威尔具有一致性。 鲍威尔对马克思博士论文更重要的影响在博士论文内容方面。自我意识是鲍威尔宗教批判的核心原则,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立场就是自我意识原则。在博士论文的序言部分,马克思就表达了自己的宣言:“哲学并不隐瞒这一点,普罗米修斯的自白‘总而言之,我痛恨所有的神’就是哲学自己的自白,是哲学自己的格言,表示他反对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 在这里,马克思认为哲学的宣言中,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神性,这同鲍威尔将自己对宗教的批判建立在自我意识哲学基础上具有一致性。并且马克思也将自我意识作为整个博士论文的论证立场。
博士论文题目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二者存在差别的根源在何处,“这两个人在每一步骤上都是互相对立的。一个是怀疑主义者,另一个是独断主义者;一个把感性世界看作主观假象,另一个把感性世界看作客观对象” ,二者区别在于一个是怀疑主义者的实体哲学,一个是独断主义者的自我意识哲学。而马克思更加推崇的伊壁鸠鲁哲学的特点,“伊壁鸠鲁承认,他的解释方法的目的在于求得自我意识的心灵宁静,而不在于对自然的认识本身。” 这与注重研究实体,从实体的角度解释世界的伊壁鳩鲁之前的希腊哲学有着明显的不同。伊壁鸠鲁的功绩在于以自我意识解释和创造世界,在于将之前哲学对实体的关注逐渐转变为对主体的关注。自然哲学的对象是实体,而自我意识哲学的对象是主体,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关于伊壁鸠鲁对天体的解读部分,完成了以自我意识为原则,对距离实体哲学最近的自然哲学的主体性转化。
马克思与鲍威尔在理论与实践问题上的一致性体现在他们都认为理论与实践应当紧密相连。但也正是在此处埋下了马克思与鲍威尔分裂的种子。一致性之中也存在着潜在的差异。马克思对伊壁鸠鲁自然哲学进行肯定的同时,也对他有所批评。伊壁鸠鲁认为个人的自我意识只有摆脱了世界才能获得自由,因此强调的是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这是伊壁鸠鲁自我意识哲学消极性的体现。对此马克思批评道“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 可见马克思并没有将自我意识像鲍威尔那样推向绝对化,而是采取了一个较为客观的立场。鲍威尔虽然认识到了历史的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但他更加强调自我意识的作用,他所谓的人塑造自己的历史,不过是自我意识驱使下的行动将我们引向历史,批判的合理性早已存在于自我意识之中。但是由于“自我意识不知道它同周围世界的联系,或不知道它同实体之间的对立,所以常常受到周围世界的推动并接受其影响。” 这一点科纽尔在《马克思恩格斯传》中有所评述:“鲍威尔是依据费希特的理解方式,把自我意识的发展看成是通过实体精神同周围环境的不断对立进行的,而马克思就遵循黑格尔意识与存在具有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的原则,主张精神的发展是通过与世界的相互作用。 ”正是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伊壁鸠鲁的批评中存在的不同于鲍威尔的观点,引发了后来马克思对自我意识哲学进行的清算。
可见鲍威尔对马克思博士论文写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二者的作品不仅存在一致性的观点,也潜在着导致分裂的不同。鲍威尔对宗教的批判引起了马克思的兴趣,他对基督教起源的探寻使马克思博士论文写作的切入点放在了晚期希腊哲学上。马克思博士论文的自我意识原则与鲍威尔具有一致性,在文章中对宗教批判所使用的语言也是具有鲍威尔色彩的。当然,在鲍威尔对马克思产生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分歧,若想澄清这些问题,还是需要我们回到马克思的文本中,回到鲍威尔的文本中进行理解,还要更宏观地结合二者当时所处时代的思潮和相关理论,做出自己的分析和阐释。希望随着国内对青年黑格尔派理论研究的不断增多,能有更多鲍威尔作品的中文译本问世,能获得更多相关方面的研究资料,能有更多具有理论价值的观点被挖掘和提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文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兹维·罗森.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鲍威尔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5] 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6] B.A.马利宁.黑格尔左派·批判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7]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8] 科纽尔.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 [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0.
[9] 戴维·麦克莱伦.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 阿尔都塞.论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进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11] 卜祥记.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作者简介:孙佳(1993.08- ),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大学本科,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004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