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技术理性与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罗爽

  摘 要: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流派。霍克海默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和社会批判理论的奠基者,他可以算是批判西方工业文明技术的第一人。我们在读他的《启蒙辩证法》的时候可以深刻感受到他的批判和核心之所在——文化进步走向其对立面的各种趋势,从而通过对启蒙理性转变成为技术理性、工具理性的盛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技术的异化和人性的丧失进行深刻的批判。为了拯救文化的进步走向其对立面,找到人类生存的价值基础,霍克海默怀着救赎的激情,开始了他的技术批判理论的旅程,让我们反思现代的文化进步,并对我们所生存的世界进行重新审视。
  关键词:启蒙;技术理性;大众文化;批判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9-0061-02
  从霍克海默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前几代人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出,批判理论并不是从他开始而产生的。在这期间,法西斯独裁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众多国家、残暴的反犹主义开始等等一系列行为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痛苦。正因如此,霍克海默以自己独到的看法对启蒙、技术理性和大众文化展开了批判。本文将通过对启蒙辩证法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的分析,对其整体的批判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另一方面,通过梳理一系列原著中的理论困境,我们寻求适应现代价值,试图从全面辩证的角度看待启蒙辩证法,挖掘书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新时期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社会进步。《启蒙辩证法》对法兰克福学派和现代中国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由此我们应该看到批判背后的社会现状,对工具理性所带来的问题进行反思。从工具理性的大局出发,统一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一、对启蒙的批判——启蒙倒退成神话
  启蒙运动的初衷是使人摆脱束缚,解放人类,追求自由。文明的启蒙之门打开了,给人们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幸福。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开始发现启蒙运动从某种程度来说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神话,又成了另一个新的神话。此时此刻,反思启蒙运动是我们现代人的必然选择,换一个角度来看,站在启蒙运动对立面来重新审视,这是对新时期启蒙思想的价值和局限性进行重新审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在摒弃了消极心态的同时也正确认识了启蒙思想的意义和作用。
  从霍克海默的《启蒙辩证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从而使人成为社会的主人和自然的主人。但是,启蒙并没有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换句话说,人类在启蒙的带领下并没有过上人们之前所向往的生活,也没有进入完全理性的状态,反而进入野蛮的状态而一发不可收拾,这也就是霍克海默为什么对其进行批判的根本原因之所在。霍克海默指出,18世纪的启蒙精神和思想本身的进步都是势不可挡的。然而,启蒙控制了精神,精神变成了非理性的俘虏,变成了控制人本身的控制工具,导致了人从内而外的堕落,“被启蒙摧毁的神话,确是启蒙自身的产物”。因为如同神话已经实现了启蒙一样,启蒙也一步步深深地卷入神话。“在美国,音乐文化同消遣娱乐、广告宣传混杂在一起,不仅一个人为了欣赏音乐,就必须同时收听广告,而且音乐连同它的悠扬庄严的属性也一起被用于商业广告”。
  在笔者看来,霍克海默之所以对启蒙运动进行反思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对于统治一切事物的上帝(通常称为救世主)实则是想要成为自然的主人。其二,启蒙精神推翻所谓的神话的实质实际上就是神话本身。统治一切事物的理性精神,如造物主上帝,想要成为自然的主人。在人的支配下,自然又面临着一个思维主体,这个主体除了自我和自我概念之外什么都没有。一切由理性作为主体的胜利所表现出来的,以及一切从属于逻辑公式的,都直接由理性的服从中所表现出来。“每一种特殊的理论观点都不时地受到毁灭性的批判,而理论观点本身也就仅仅是一种信仰,最终,精神的概念、真理的观念,乃至启蒙概念自身都变成了唯灵论的巫术”。
  因此,原本被认为启蒙能够唤醒世界,驱散神话,根除万物有灵论,现在却已经变成万物有灵论。在万物有灵论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距离是抽象的前提,它是以占有者与其通过占有物而获得的事物之间的距离为基础的”。作为启蒙工具的抽象物,它是一种我们必须去拒绝的观念,从而形成一种被洗涤了的抽象对象。正是在这种统治下,自由人最终成了机械的产物,这一切实则都归因于啟蒙运动。
  二、对技术理性的批判——成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
  启蒙运动的自我毁灭和理性的消亡是启蒙运动的结果,科学技术发展所导致的资本主义绝对权利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所有问题的根源。
  首先,霍克海默指出,人类广泛使用的科学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是真正的启迪,但事实上,他们把崇尚技术作为过去的深化。在当时那个年代,霍克海默只对科技的各种衍生产品所造成的灾难和影响感到震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这些问题真正的根源,因此,他把这一问题根源归因于当时盛行的科学技术。于是他开始了科学技术的反思,进一步批判了启蒙精神的膨胀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的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文化上,人们把更多的精神支持和意识形态归结到科学技术,即启蒙辩证法中的“大众文化”。在这个时候,人们有限的社会责任感逐渐被抹去,人们处于思想的同化状态,在暗之自若的社会状态中生活的安逸自若。从公众的角度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把人们放在固定的位置来运转,这个时候人们只是在毫无意志地奔跑。人们在这种无意识的消遣中恢复了自己的力量,摆脱了忧虑和社会矛盾,可以继续不受关注地装备。
  其次,霍克海默在批判科学技术本质后,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思想功能。他写道:“不仅形而上学,而且它所批判的科学,皆为意识形态的东西。”他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原因在于科学技术如已知的道德和宗教意识形态,在阻止人们发现社会问题的真正原因的同时,还在掩盖社会本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对娱乐非常麻木,以至于他们不再追求价值和意义,与此同时,他们也忘记了他们对自由和民主的渴望。在这种思想中,人们很难找到真正的利益和社会的不人道。因此,“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正在形成。霍克海默批评技术的根本目的是解决人类在技术发展中的即将面对的未来问题。他的理论在深刻的批判了技术理性片面化发展的同时也指出了技术理性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对于这种由科技发展形成的技术官僚,是作为一种传统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是一种治理合法性成长的基础。   最后,霍克海默的科学技术观引导我们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在科学技术发展问题上,既不应盲目,也不应退缩。在霍克海默其技术批判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积极作用之所在,过分强调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批判指向了在科学技术上,最后的科学技术思想不仅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而且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异化,更甚者可能导致了人类自身的异化。总体而言,霍克海默对技术的社会功能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通过对其技术批判理论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有更多机会为人类寻找更美好的未来,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理性,引导人类在创造未来世界的同时发展人文精神。
  三、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文化领域的退化
  霍克海默在阐释了启蒙如何倒退为神话和技术沦为意识形态之后,将批判的重点又落在了文化领域。他承认,科学技术在抑制人们思想方面发挥了思想作用,主要是通过文化产业。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面临着物质短缺和现实文化领域的退化等问题。因此,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大众文化进行了批判。
  “在文化工业中,个性就是一种幻象,这不仅是因为生产方式已经被标准化。个性只有与普遍性完全达成一致,他才能得到容忍,才是没有问题的”。从文化创造的角度来看,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文艺创作开始机械化,自动化大规模的生产和再生产。霍克海默认资本主义社会所体现的矛盾和冲突不仅暴露在经济领域,而且还以更深刻,更隐蔽的方式渗透到社会和文化生活中。通过意识形态高潮时期大众文化的兴起,进一步从另一方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尽管文化产业表面上符合社会的需要,但实际上它仍然被货币所控制,这是一种不合理的社会力量。因此,文化产业已经失去了艺术的超越性和批判精神。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社会批评综合批判理论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资本家们将目光投向文化领域,一切大众传播文化包括电视、电影、广告、广播等等文化作品都成为猎物被贪婪的资本家大肆攫取。这些领域被贴上资本主义的价格标签,如同物品明码标价被售卖,而一旦被标价之后,其本身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也不复存在,所谓特殊的文化商品在大规模生产的流水线下也不再特殊。资本经济披着文化的外衣,手拿电视、音乐的艺术品欺骗大众,艺术变得虚伪,文化领域散发着铜臭味。当我们关注社会文化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不同外观的产品有着相似的本质。打开电视,你会看到同样的情节发生在不同的节目中,打开收音机,同样的话被唱在不同的歌曲中,人们不仅看同一台电视。人们不仅看到和听到的都一样,而且他们的衣服也一样,表达自己的话也机械地重复着。统治者在生产这些文化流水线产品时没有考虑公众的想法。他们拥有話语权和决策权,使无知的消费者被迫选择消费。正是由于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平等,消费者的权利被无限削弱。因此,在文化领域,与其他生产领域一样,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资本家的终极目标,文化所应承担的满足群众精神需要的功能已不复存在。
  随着人类探索自然的步伐,理性越来越成为人们用来统治和利用自然的工具。人们在探索解放和实现人民自由的同时,理性显现出不可估量的功利韵味,在这个时候,理性已成为工具理性。启蒙辩证法的特点是对大众文化领域的独特批判。大众文化越是在意识形态的高潮中的向前跃进,就能更近进一步显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在此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短缺和文化领域退化的问题是人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批评大众文化对资本主义社会所反映的矛盾和冲突。
  参考文献:
  [1][德]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欧力同,张伟.法兰克福学派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3]王凤才.批判与重建——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221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