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当今世界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冲击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应从“大思政”角度考虑,统筹全局,遵循导向性原则、遵循系统性原则、遵循及时性原则、遵循便利性原则,系统化构建高校的网络思政工作体系。通过党建引领工作网络平台、校园文化浸润网络平台、思政课程教育网络平台、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平台进一步统筹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资源,并加强保障措施,充分利用各类网络思政工作载体,推进高校“全过程、全方位”思政工作育人体系建设。
  关键词:“互联网+”;大思政;高校思政工作
  一、“互联网+大思政”背景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电脑、智能手机及各类移动电子设备的发展,互联网+成为时代主题。2019年2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四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9.6%。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433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7年底的97.5%提升至2018年底的98.6%,手机上网已成为最常用的上网渠道之一。据对高校在校生调查统计,每天使用网络3-6小时的同学占35.6%,每天使用网络6小时以上的同学占36.13%,使用时间在每天1小时以下及基本不使用的同学合计仅占到4.19%。毫无疑问,我们正处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在学生如此长时间使用互联网的时期,如果占领网络领域,将学生在互联网中关注的内容更多地引领到我们的思政教育内容就尤显重要。同时,高校思政进入“大思政”时代,要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目标,必须适应新时代,利用新技术,让更多的同学在更多的时间内接受各种方式的思政教育,这对高校互联网+大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大思政要求,从思政工作方式上,应从传统课堂教育向网络教育延伸。传统思政教育更多的采用的是课堂教育,如思政课、讲座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存在受众较少,听课时间受限制等缺点。部分教育工作者如后勤管理人员、部分行政人员,因为岗位因素,也很少能走進课堂。而采用网络教育,可以不限制工作与学习场地,学生可以在任何空闲时间接受管理、教育、交流与服务,且可以不受教室等场地限制,可以尽可能地扩大受众对象。因此,网络思政工作应是课堂思政教育的延伸与补充,共同开展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
  (一)围绕大思政,从思政工作载体上,应从传统纸质载体向互联网载体转移。传统纸质载体相比较互联网载体来说,存在不易大量携带、周转率低等缺点。而互联网载体的可保存的信息量巨大,远非纸质载体可比较,同时不存在携带困难的缺点,这就给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源材料,且同一教育资源可同时提供给更多的高校学生,实现资源共享。
  (二) 围绕大思政,从思政工作模式上,应从传统“面对面”教育向“线对线”教育转变。传统思政教育,无论是课堂教学、讲座、主题活动,都基本上是采用“面对面”的模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必须在预定的时间,在固定的场所进行教育与交流,参与者人数及时间均会受到较大的限制。而采用互联网模式后,则可以采用“线对线”教育模式,师生间可以不受空间限制,即时开展在线教育、在线答疑,可随时进行交流。参与人也可从传统的思政课教师扩大到其他思政工作者、专业师教师等群体,从而大大的提高了思政工作的及时性,满足大思政的要求。
  二、 “互联网+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四原则”
  “互联网+大思政”模式虽然有其优越性,但同样应注意互联网的内容真伪难辨、内容碎片化等问题,在进行互联网思政工作时,应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按以下原则进行开展。
  (一)遵循导向性原则,突出网络思政工作的方向主导。互联网信息浩如烟海、包罗万象,内容有真实的、虚假的、正能量的、负能量的。在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政教育时,教师及思政工作者应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强化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在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开展教育,突出正确的方向引导。
  (二)遵循系统性原则,突出网络思政工作的内容主导。应统筹规划,按照空间全覆盖、过程全贯穿的系统工作要求,系统化设计网络思政工作方案。互联网的知识内容常常出现碎片化的特别,个体内容较为单一,不易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应注重在此基础上,加强提供的网络内容与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同时,在利用互联网这种辅助手段外,要通过课堂及日常教育,将碎片化的知识串起来,让学生了解、学习到完整化、系统化的知识。
  (三)遵循及时性原则,突出网络思政工作的教师主导。随时互联网的传播,知识信息的更新非常快速,新闻大事可以适时进行播放,学生时刻受着最新新闻的冲击。因此教师的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线上互动应及时进行,学生动态应及时反馈,学生诉求应及时处理。让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主动开展网络思政工作,提升工作效率与工作效果。
  (四)遵循便利性原则,突出网络思政工作的技术主导。思政工作者及专业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出发,使网络思政工作符合学生学习生活现状、易于学生接受,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便利,让学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得到感化与成长。
  三、“互联网+大思政”背景下的思政工作网络“四平台”建设
  (一)党建引领工作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带动作用,强化对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理论武装,用好国家层面的网络学习平台,组建网络在线学习建制班级,加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网络学习学院进行政治理论专题学习,加入“学习强国”网络学习平台进行综合学习,对所有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网络在线学习全覆盖;在“云上党建”工作平台中加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块,对入党及分子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考核,实现“学习内容云提醒,学习过程云记录,学习成效云体现”。   (二)校园文化浸润网络平台。完善“一网联盟传播”,大力加强学校官网的思政育人功能。同时聚合校内外微博、微信公众号资源,开展新媒体矩阵联盟建设,宣传工具及时、立体的对最新时事新闻、学院发展理念、全院学生学习、生活状况进行宣传报道,引导学生充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丰富课余生活。并可专题式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从而统领校园舆论制高点,着力发出好声音、讲出好故事、传播正能量,营造良好的宣传及文化氛围,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三)思政课程教育网络平台。通过微课、课堂派等载体,通过慕课等翻转课堂形式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可在课前通过线上视频开始预习,教师在通过课堂派在课程中进行考勤、答疑与布置作业。学生与教师可以在线上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交流。另外,可通过网络载体,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观看学习。这样可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扩大知识面,从而提升思政课程教学效果,为个性化、广泛化、多样化学习提供保障。
  (四)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平台。依托智慧校园建立云上学工平台,以学生为信息基本单元、宿舍为信息基本组织、班级为信息基本单位,建立学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宿舍管理、食堂管理、事务服务等领域,实现网络报修与网络管理。如在迎新工作中,依托阿里巴巴旗下“钉钉”工作软件,可以完成新生预注册信息登记与收集、大数据分析,有效地辅助学校宏观上掌握迎新各项事务安排。同学可在线上点击报到注册,省去了繁琐的手续与各办公室之间的奔波,实现“一键迎新”。如在寝室管理中,辅导员根据学生晚就寝签到情况,精准掌握学生动向,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在线教育中,可根据学生实际及学校统筹安排,发布针对性的教育信息,平台信息发布后,管理者可根据工作需要查看进度,对未及时接收或阅读信息同学进行提醒,辅导员可及時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引领和教育,促进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格局形成。
  (五)学生交流平台。通过易班平台建设,使之成为学生沟通、交流、信息共享的公共社区,与事务中心、成长指导中心工作紧密联动,成为事务中心工作内涵拓展有力抓手,构建校、院、班三级架构。以全校学生工作者为主要推动力量、全校学生为活动实施主体,以日常管理、学生事务、主题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为抓手,通过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符合网络特点的活动策划和推介,引导学生、凝聚学生、服务学生和教育学生,努力把易班建设成为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沟通交流、信息共享的网络社区,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学生的精神家园和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开创信息时代育人工作的新局面,为学生积极打造一个纯净的网上精神家园。通过“开放、共建、共享”的“易班开放平台”和“易班快搭平台”实现“网络搭台、师生唱戏”的效果,充分激发师生的智慧和创造力,致力于建设一个让学生感到便捷、亲切的“高速公路”平台,形成强大的“教育物流网”,实现学生自我建设和自我教育。
  四、“互联网+大思政”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四保障”
  (一)网络思政工作规划保障到位。完善顶层设计,根据互联网发展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将网络思政工作列入学校发展规划进行统筹规划。明确网络思政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定位、时间进度等各项内容。
  (二)组织队伍保障到位。成立网络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研究和推进学校的网络思政工作。大思政要求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单独的一个部门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需要成立网络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统一协调,才能集各方之力,实现各相关部门均向网络思政工作发展。
  (三)资金投入保障到位。相比较传统思政工作方式,网络思政工作均更多的硬件软件投入,需学校安排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预算。无保金额足额稳定,为网络思政工作的扎实有效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四)制度机制保障到位。出台网络思政工作管理办法,同时将网络思政工作融入相关考核制度中,如部门考核、思政教师考核、辅导员考核等从而激发相关教育工作者热情,提升工作动力,从而更有力地推动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1] 赵廷昌.关于构建高校“互联网+大思政”工作的思考[J].贵州日报,2017-6-21(08).
  [2] 张俊红.“互联网+”视阈下构建大思政平台的思考[J].新闻战线,2017(07).28-29.
  [3] 吴芳.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模式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1).117-118.
  [4] 黄威威.“网生代”大学生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互联网+”条件下[J].学理论,2017(07).221-223.
  基金项目:贵州商学院2018年校级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YJSK25。
  作者简介:周莹(1978- ),女,山东日照人,西南政法大学,贵州商学院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549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