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实践回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建龙

  摘 要:研究生学术道德是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在研究生学术实践中要提高学术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并使其自觉养成与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等科学规范原则相适应的学术自律。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学术道德教育;实践回归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9)05-0100-04
  收稿日期:2019-03-20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2017jyxm021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徐建龙(1960- ),男,江苏常州人,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然辩证法。
  ①结合拙作《论研究生负责任研究行为教育》和《怎样当一名科学家——科学研究中的负责行为》一书的案例,尝试对默顿的科学规范作出学术道德规范的解读。
  ②默顿提出科学的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四规范原则。R·K·默顿.科学社会学[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61-376.
  On the Practice Regression of Academic Moral Education for Graduate Students
  XU Jianlong
  (School of Marxism,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 China)
  Abstract: The academic morality of postgraduate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improve their innovative ability. In the academic practice of postgraduates,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academic moral education, and consciously cultivate the academic self-discipline that is compatibl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norms such as universalism, communalism, non-selfishness and methodical skepticism.
  Key words:Postgraduate students; Academic ethics; Academic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regression
   研究生教育承擔着培养研究生的高层次“德”与高水平“才”的双重责任和使命[1]。研究生在学术实践中养成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习惯和自律,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这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紧迫又艰巨的任务。
  一、科学规范与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①
   惩治科研不端行为,美国联邦政府和科学界开展的负责任研究行为教育(简称RCR教育)具有借鉴意义[2]。研究生RCR教育计划的主要内容[3]:探索研究生RCR教育机制、建设研究生RCR教育队伍、开发RCR教育资源。基于科学发展史的丰富资源、借鉴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并把默顿的科学规范理论②与研究生学术活动中面临的常见问题结合起来,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撰写的《怎样当一名科学家——科学研究中的负责行为》[4]一书,是研究生RCR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认为,利用该资源,结合案例讨论,让研究生去体悟科学家的习惯中的道德共识[5]353,理解学术道德的基本规范。
   1.普遍主义原则与实事求是。科学是在科学观察与实验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揭示的客观真理的知识体系,是经过实践检验和逻辑评判的知识体系。普遍主义原则要求从事科学事业者实事求是地揭示和评价科学成果。违背普遍主义原则的学术不端——捏造、篡改行为研究不端行为是指在建议、进行或评议研究,或报告研究结果时发生的捏造、篡改、剽窃行为。王阳、王希艳.论美国“科学不端行为”定义的历史演进[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5):97-102.。
   案例一[4]48-49,弗朗西尼即将完成博士论文时,发现导师指导的另一研究生西尔维娅的工作存在严重问题。弗朗西尼与西尔维娅共享一个实验室,西尔维娅不仅很少光顾实验室、有些实验材料没有启封就被扔掉,而且她的实验结果过于干净,故弗朗西尼确信西尔维娅并没有做她声称的测量。对照普遍主义原则,西尔维娅在研究中没有坚持实事求是,而是弄虚作假,犯了捏造、篡改数据的错误。但是,对于弗朗西尼而言,面临艰难的选择:第一,弗朗西尼和导师都引用了西尔维娅的结果,明知有疑问的结果,博士论文还能引用?第二,西尔维娅是导师的得意门生,导师即将为其推荐工作或博士后,此时反映其弄假,意味着什么?第三,对导师而言,缺乏规范的研究生实验程序和对实验结果的严格审核,防止实验数据作假。这说明,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坚持实事求是,会面临自我挑战并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
   2.公有主义原则与真诚合作。科学是不断发现、揭示真理的过程,既是继承创新的过程,又是合作创新的过程。科学发现优先权设置,就是激励科学“原创”。“优先权”激励着每一个有志者利用科学公共财产作出创新,创新成果经过实践检验又丰富科学公共宝库。公有主义原则要求科学共同体成员充分尊重他人劳动、开展真诚合作;而剽窃行为则违背了公有主义原则,研究生在公开成果时“引而不注”则被视为剽窃。
   案例二[4]44-45,二年级研究生梅从若干已经发表的论文中摘录(没有引用)准备书面报告,报告因行文风格前后不同而被发现。梅的剽窃行为直接导致梅从研究生项目中除名。惩罚是维护制度秩序的最小成本,对违背游戏规则的人缺乏惩罚,就是对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的最大不公平[6]。    3.无私利原则与为科学事业奋斗。科学创新就是在科学公共财产中不断扩展被证实的知识。爱因斯坦在《探索的动机》的演讲中指出: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不是为了金钱和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追求客观知识本身[7]。科学的无私利原则就是强调为科学事业奋斗。
   案例三[4]26,三年级研究生约翰参加一个全系范围的研讨会,有位助教在开场白中说,她要讨论的工作由联邦基金和一家生物技术公司资助,约翰的导师则担任另外一家与此竞争的生物技术公司的顾问,而约翰正在研究的一项技术,或许能为讨论的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约翰如何参加这种研讨会?该不该与大家分享其研究成果?科学创新需要真诚合作,但科学创新掺杂私利,作为追名逐利的工具,将会把学术活动引入万劫不复之深渊[8]。
   4.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原则与同行评议。具体的历史的科学成果总要通过一定的机制,确保其得以进化。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原则为科学系统提供“纠错机制”和“肯定机制”[9]。个人公开新的成果,科学共同体通过“纠错机制”和“肯定机制”,即通过同行专家反复讨论和评议,个体的思想才有可能纳入科学共识之中。科学的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原则是科学同行评议原则的学理基础。当下,我国学位论文实施的论文同行评议和学位论文答辩须经同行专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的严格考评。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矛盾性
   普遍主义原则要求学术实践讲求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公有主义则要求学术尊重他人劳动、开展真诚合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关于“真理与价值”关系而言,无私利主义原则就是不要倒置“真理与价值”关系,揭示、掌握真理,才能真正把握变革世界的强大武器;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不仅为学术创新注入了动力,而且形成科学成果承认和传播的独特机制。与学术不端(捏造、篡改、剽窃)直接关联的普遍主义和公有主义原则,进一步凝练、提升为学术共同体遵守的学术道德规范。学术道德规范再上升为各级规章制度,对学术不端行为具有惩戒性。如各校都设定了硕博论文复制比的红线;武汉大学率先开发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为全国高校提供了一套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系统。这一系统为识别、惩戒学生不端行为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历层次研究生教育,要求学术不弄虚作假、真诚与他人合作,这不仅是研究生成长为“科技人才”应该遵循的起码的学术道德要求,也是从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管理的骨干力量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产品数据弄虚作假、环境数据弄虚作假,甚至网购中刷单,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是禁止的。
   研究生通过学习达到学术道德共识,实现个人从特殊性向普遍性的提升,最终完成个人的超越[10]。但这些学术道德共识和相关规章制度常常作为他律,加上社会和学术界的一些不良现象,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成长充满着矛盾。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矛盾性,表现为应该的要求与事实的背离[11]。
   1.研究生学术进步和急于求成的矛盾。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如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对整个学校 SCI论文的贡献率达到 62% [1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对整个学校 SCI论文的贡献率达到 75%[13]。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着原创能力较差的问题。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本人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对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太满意[14]。为了推动研究生学术进步,一些承担课题研究的导师,常常直接让研究生进入课题组,进行课题研究;一些高校以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学术成果数量和档次作为奖学金重要依据。这些措施在推动研究生学术进步的同时造成急于求成,甚至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伪造、篡改数据、剽窃他人成果。
   2.功利心驱使下的动机与目的的矛盾。学术不端行为的本质就是出于个人私利而窃取他人成果,抑或提供建立在虚假基础上的学术成果以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15]。部分研究生单纯追求奖励,倾向于“短、平、快”成果,为了躲避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利用网上提供的预检测“服务”。随着我国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规模和比例的扩大,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发展”,而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突出“课程+应用”目标导向,旨在提升研究生的知识与能力,达到胜任“理想职业”之要求。但现实中,出现了能力提升与理想职业因果倒置现象。一部分研究生为了谋取理想职业而选择专业研究生教育,不再追寻真理,甚至放弃了基本的学术道德规范。
   3.教师爱护和宽容学生的矛盾。学术研究常常与失败为伴,教师对研究生的学术实践给予足够的爱护与宽容,既是学术研究的客观要求,也是助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的现实需要。但宽容不等于偏袒,现实中出现了一部分导师和任课教师对学生不是严格要求、而是一路绿灯,导致个别研究生学习不刻苦努力,在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撰写中“铤而走险”,错失了学术道德的训练和内化。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回归研究生学术实践
   科学规范隐涵于科学家的习惯中[5]354,凝结于科学公共财产中;依据科学规范提炼的学术道德规范和规章制度,不仅仅是规范研究生的“他律”,更应成为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生动力、研究生成才的“自律”。实现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与学术创新能力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就是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回归研究生学术实践的本源,即把学术道德教育贯穿于研究生课程学习、科研实践、论文撰写等“全过程”,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研究生导师,善于引导研究生面对“道德坚守”与“现实得失”的矛盾做出正确的选择。
   1.在课程学习中感悟学术道德共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和《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两个《意见》都强调研究生课程学习基础性地位。一些学校、导师、学生忽视课程学习;一些研究生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直接开展课题研究;出现了论文产出与科研素质不匹配的怪象[16]。学术创新离不开继承,学术道德的养成也离不开对历史上科学家习惯的体悟。著名学者孙正聿提出了他哲学追问的方式“一纵、二横”[17] 。“纵”就是突出学术史;“横”则突出不同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学者对某个问题或关系的不同观点。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础课、专业课、方向课和跨学科课程。在课程学习中,教师(课程团队)自觉采用“一纵二横”方法,引导学生熟读经典文献和最新进展,学会表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用专题报告或学术论文的方式呈现学习感悟;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在协作沟通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总之,学生在系统的课程学习中,通过经典文献间接地與历史上学者、代表性思想进行交流,积极参与导师和同辈之间的现实交流,提升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体悟、内化学术道德规范。可以说,国内“一流学科”或优秀学科成功的基本保障,就是建立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确保研究生课程学习的高质量。    2.在学术活动中养成道德习惯。让学术道德规范成为学生的自律,归根到底离不开学生的学术活动,离不开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其中,导师是“第一责任人”。
   研究生学术活动最终通过学位论文呈现。学位论文一般经历选题、阅读文献、调研或实验(实践)、撰写论文初稿、论文修改、论文答辩等环节。有些环节,在不同阶段得以反复训练,如阅读文献能力在不同课程学习都会强化。
   论文选题,主要来自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导师主持课题的支课题、实验(实践)或社会调查中遇到的实际难题。围绕选题、推进研究,首要的问题仍是阅读文献。阅读文献把握相关领域历史和最新进展,领会他人工作中的新意,发现他人工作中的“破绽”,寻求自己的创新“机会”[18]。不仅如此,导师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及时撰写综述和感悟,通过讨论、修改、凝练,提高学生表达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在实验、调研、论文写作阶段,导师要求研究生养成忠实原始数据、科学地取舍整理(对于反常数据的处理,一定要给出合理的说明或交代)、诚实标注等良好习惯。
   导师在提升研究生学术能力和养成学术道德自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研究生才是其学术活动和学术道德建构的主体,导师不能越俎代庖。更何况,导师也是现实的人,其精力、学术水平、研究领域等都有限度。所以,研究生的职责:在学习和实践中选择一个合适题目、审读文献(真诚地与作者合作)、调查和实验(客观记录数据、科学地取舍整理——实事求是)、有条理地表达(采用学科规范语言、言之有理、符合学术道德规范)等,即研究生在围绕学位论文开展的学术研究活动中,不断提升学术道德水平、养成学术道德自律。
  参考文献:
  [1] 纪亚光,刘芳.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116-118.
  [2] 胡剑.美国负责任研究行为(RCR)教育的演进、特点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2(2):120-128.
  [3] 郭祥群.美国研究生负责任研究行为(RCR)教育计划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5): 65-72.
  [4] 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怎样当一名科学家:科学研究中的负责行为[M].刘华杰,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5] R·K·默顿.科学社会学[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53-354.
  [6] 戴雪飞.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根源和学术道德教育机制建设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50-52.
  [7] 许良英,李宝恒,赵中立,等.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100-103.
  [8] 姚志友,董维春.他律与自律: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逻辑与路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4):31-35.
  [9] 徐建龙.论研究生负责任研究行为教育[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26-129.
  [10] 冯涛,常媛.共识与共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实效性提升路径[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5-108.
  [11] 马晓辉,黄富峰.关于研究生学术道德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1(2):19-22.
  [12] 邱晨辉.研究生培养不能忽略过程管理——中科大 SCI论文学生贡献率超六成[N].中国青年报,2014-02-15(03).
  [13] 雷晓锋.高校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多维审视和途径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6):80-82.
  [14] 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2):12-20.
  [15] 冯涛,陆根书.实践主体的回归与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转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4):20-25.
  [16] 向皞月,阳华.被忽视的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反思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7(52):123-126.
  [17] 孙正聿.哲学修养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5.
  [18] 嚴纯华.传道授业解惑  守正立德垂范——如何当好研究生导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9):1-4.
  [责任编辑:范 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56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