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引起大学生人际信任方面的危机,人际交往中一点小误会能引起彼此之间的信任的坍塌。文章探讨了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几种因素,以及干预策略,以便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以此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建立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改善建议
  古人言“人无信不立”,换言之,人有了别人的信任才能自立、自信。建立良好的人际信任是和谐校园发展的前提。目前,大学校园里存在人际信任危机,人际交往中一点小误会能引起彼此之间的信任的坍塌。其实消除误会很简单,但是谁也不主动进行沟通,导致积怨越来越深。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提高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帮助他们更好的建立人际信任,拥有融洽的人际交往,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建立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实属当务之急。
  一、“人际信任”的含义界定
  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辞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期望。人际信任其实相当脆弱。也就是说,建立人际信任不容易,有时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建立,还要不断地进行维护,稍有不慎,就很容易被破壞,这也与每个人的认知有关。在人们的认知中往往对负面信息有深刻的印象,如“十个好,百个好,一个不好全遮了”,说的就是负面的信息对人际信任的杀伤力。对人产生容易产生质疑,对他人缺乏信任感,认为他人真正关心的不是自己,有其他的目的,总是以一种怀疑、对抗的心态主观臆测他人的行为动机,这都会妨碍人际信任关系的建立。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因素
  (一)个人负性生活事件
  过去经历的负性事件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的负性生活事件是指家庭出现变故、朋友的背叛、惊吓等使自己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体验,心理象蒙上一层阴影挥之不去,从而无法建立对他人的人际信任。前不久我找一位学生谈心时,她说:她晚上外出时,一直走在小伙伴的后面,她说她在前面走,一回头担心她们都不见了,走在后面心里才感到踏实;晚上睡眠浅、睡不好,感到宿舍不是自己的,原因是因为中学阶段住宿时,半夜里学生会的学生会透过门上的玻璃检查宿舍,感觉自己时刻被监视,没有安全感,没有被别人的信任感,心理上一直有这个心结。现在虽然上大学了,宿舍的门上没有了玻璃,心结仍然存在,经常会想到,这不是我的宿舍,从内心深处很排斥学生会这个组织,内心充满了敌意而又无力反抗,一面对学生会的成员,情绪就变得很焦虑。在该生潜意识中,学生会组织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服务者的身份变为了自己的“监视人”,把学生会视为与自己对立的一面。
  (二)父母的教养方式
  在家庭教育中,子女的人际信任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有直接的联系。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指出,孩子从呱呱坠地时就能不断地从周围的环境中积累经验、获得知识,父母的爱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获得安全感,同不熟悉的人打交道会让他们感到恐惧不安。因此在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仅拥有获得感和幸福感,还能够使孩子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话语权,在家长积极正确的指导下,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建立人际信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校教育因素
  在学校一味的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成绩好,就会好同学,一白遮三丑,学习成绩好了,其他的不足都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教育理念容易使孩子内心膨胀,易失去自我,片面地评价自我,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自己就了不起;学校在非政治学科教学中也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渗透作用;一些学校的各项管理和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外在行为要求流于表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危机;评先树优、班委竞选也容易导致同学之间关系紧张,相互猜忌,甚至利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某种私利;此外,校园文化对人际信任也有着重要的熏陶作用,积极健康且具有感染力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不良的校园文化则会降低人际信任的水平,影响大学生的健康交往。
  (四)社会环境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历来被人们所推崇,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信"的文化有逐渐被淡化的趋势,传统文化影响减弱,社会“境教"不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正树立有待时日。失信问题不时出现,降低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安全感和信赖感,很多大学生们从小接受过“不要相信陌生人" “不要给陌生人开门"等类似的教育;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近些年来发生的一些影响较大负面的社会事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与发酵使人们信任水平降低,如老人摔跤好心人去扶反被讹;传销人员想尽一切办法骗取自己的亲朋好友入传销组织;夜晚坐黑出租出事的空姐;伯母因妒恨把缝衣针扎到幼小的孩子身上等与信任相悖的极端事件,都让人心寒,我们也产生了如今究竟应该相信谁的困惑,这些不良的社会环境因素都会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提高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干预策略
  根据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干预:
  (一)从个人的角度来讲,首先大学生应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变自己的初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尊崇道义、诚信、善良、豁达、大度、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遇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要顾虑太多,相信自己、相信对方、相信不符合社会主流人和事毕竟是少数,仅仅是冰山一角。在人际交往中善用真诚赢得对方的信任,用热心来温暖对方,放低姿态、谦虚待人,明白同学之间谁也不欠谁的,没有任何理由向对方摔脸色,使绊子;同学之间更需要尊重、理解、包容、平等,彼此应该在相互悦纳的基础上进行交往。其次,不断悦纳自己,在接纳自己优点的同时,也要接纳自己的不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断提高完善自己,拥有一颗阳光自信的心态。对他人的信任把握好一个度,对于他人不端行为产生的负面效果要理智对待,让自己的内心更强大、更健康。同时,在与人交往中,要努力做到诚实守信,接受亲朋好友的重托时,要不负众望,身体力行,把事情办得圆满、可靠;自己对他人的承诺尽量要兑现,赢得他人的信任,建立自己生活圈里的人际信任。   (二)从家庭角度来讲,父母应该给孩子营造一种温馨、和谐、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避免一言堂、家长制的处事方式。让孩子参与家务,参与家庭议事,重大问题的决策,参与家庭近期、远期的规划,未来家庭美好愿景的设计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明白责任、权利、义务之间的关系;同时父母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对孩子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促使他们健全人格的培养和理性心态的形成,从而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和人际信任水平。
  (三)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学校管理要改變靠制度、规章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避免对学生的行为、思想形成束缚,学生管理应实行人本管理。在管理中考虑到大学生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内在的需求。学校管理者应思考大学生要求我的是什么,而我应给予学生的是什么。清楚了这些问题,学校管理者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行为发展的规律,创设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工作中尽量发扬民主,理解学生,经常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思想之间的沟通,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其内在需要,作为大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管理者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以疏导为主,在尊重、信任、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倾诉的心理空间,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使其自觉接受外部管理,内化自己的行为。
  (四)从社会角度来讲,应该加强正面的引导,多报道树立一些好的典型,应该奖励好人、榜样、英雄,弘扬正气。政府应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信任制度,启动社会信用保障系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我们的行为,用信用来约束和规范每个人的行为,给予守信的人政策上的支持,办事一路绿灯、畅通无阻;让失信的人无地自容,寸步难行,惩罚这些失信人,剔除他们生长的土壤,从而让“信”在社会上真正的立起来,彰显出他的威力。
  总之,要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除了依靠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外,还必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以便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以此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建立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参考文献
  [1] 许燕,王芳,刘嘉等.SARS突发病害与大学生信任感的变化历程[J].心理学探新,2005,25(04):50-55.
  [2] 王艳芝,李彦牛,孟庆文.大学生信任感及其相关因素.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17):3322-3325.
  作者简介:张争艳(1969- ),女,江苏丰县人,硕士,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张洪平(1970-) ,男,山东平邑人,硕士,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966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