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论视角下当代大学生健康心态的培育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一些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加上大学的特殊环境需要大学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在处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爱情友谊以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复杂的问题时,常常会出现内心矛盾冲突,造成心态上的不平衡,从而带来不适应感、焦虑感、压抑感等消极心理体验。要从加强教育、及时疏导、经常劝慰等方面进行调节。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心态;培育
大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地,大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是其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学习期间,每一个大学生都将面临一系列的人生重大课题,如专业知识储备、智力潜能开发、个性品质优化、思想道德修养等等,而这些人生课题的完成,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消极心态体验长期积累得不到缓解,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轻则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重则导致心理疾病,影响今后的发展。因此保持健康心态,优化心理素质,不仅仅是保证大学生能正常生活与学习,也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少数大学生不健康心态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常见的心态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1)适应环境困难。这类问题在新大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进入大学的大门后,由于环境发生了改变,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加上军训特有的紧张的作风,严明的纪律要求,使一些大学生出现了适应困难、失眠、食欲不振、甚至神经衰弱。(2)自我认知不足。大学生多数是来自各省、市、县区的重点中学,在中学时是班里学习的尖子,当过班干部,老师表扬、家长夸奖、同学羡慕,常常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我感觉良好。但到了大学后,这种优越感消失了,大家都同处在一条起跑线上,加上平时表现一般,自信心下降,甚至产生了自卑感,而陷入苦恼之中。(3)学习压力过重。部分大学生对考试焦虑、成绩波动大、学习缺乏动力、对有些课程不感兴趣。据对某队120名大学生关于学习的调查发现,由于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由此而引发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大学生中认为“时时感到一种压力和竞争”的占72%,“常常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而担心不安”的约占60.4%,过度的紧张、不安将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烦躁,思维钝化,以至头疼、失眠,使学习效率降低,成绩下降,继而更加紧张惶惑,心理不适越发严重,形成恶性循环。(4)与人交往困难。大学生们大都来自不同省份地区,个人的习惯、习性不同、兴趣爱好也不一样,对同类事物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因此大学生之间需要进行正常的交往。在交往方面,少数大学生因自负而不屑交往,因恐惧而不愿交往,从而陷入孤寂封闭的境地。也有一些大学生虽然主动去交往,但在对他人的认识上常有偏见、误解和过分苛求,对他人情感上缺乏同情、理解和尊重,对他人的行为挑剔、被动和矜持,所以人际关系不协调,难以为他人接受。(5)其他方面因素。如家庭关系的变化、邻居纠纷的影响、个性培养和发展、对待人生态度等等方面出现的困惑和苦恼。
上述心理问题必然诱发不良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焦虑——因担心达不到预期目标,有可能丢失有价值的东西,致使自尊、自信受到威胁的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孤独——与他人、社会隔离的自身孤立状态。自我拒绝——经常自卑,怀疑自己、轻视自己、贬斥自己,甚至是憎恨自己。他人取向——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赞许而身不由己,言不由衷的做人行事,使自己的价值取决于他人的评价,时时处处看他人眼色行事。
二、心态健康问题和心理不良反应的原因
從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他们正处在青年中期向成人的转变。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承认,从青少年向成人的转变是一个相当艰巨,充满危机的时期。由于他们独立性不完全,对家庭有较大的依赖;对社会了解有限,对学校比较陌生,过于理想化;环境突变难以适应;对自我的认识摇摆不定而难以定位,从而心理特点上显露出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正是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矛盾从而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一是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有幸进入大学院校大门的人,往往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赞扬声和羡慕的目光下,优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挺着高高的胸脯走进大学。但是在如今群英荟萃、强手如林的环境下,以往的优势不复存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小小的挫折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二是新鲜感与恋旧感的矛盾。美丽的校园、现代化的仪器、高水平的教师、新结识的同学,进入大学的大学生对周围的一切有说不出的新鲜感。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新鲜感慢慢消失。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单调的生活会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强烈的恋旧心情,思乡心切、情绪低落,怀念过去的生活和同学,想念亲人和老师,甚至沉溺于回忆之中。三是独立感与约束感的矛盾。告别了中学时代,摆脱了父母的监督和老师的约束,进入了较为自由和开放大学校园,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凡事都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主张。但是,由于大学院校的特殊性,严明的纪律使大学生一时难以摆脱各种规定的要求,面对复杂的环境,常常心中无数,不知所措。四是轻松感与被动感的矛盾。在多年高考的压力下苦出来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就象卸下沉重的包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轻松感,思想上也容易产生松劲的情绪,想喘口气。但思想上的放松容易带来学习上的被动,加上大学的学习从内容、方法到要求都不同于以往的教育,常使一些大学生陷入消极被动状态。五是强烈的交往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在陌生的环境中寻找良师益友,被人理解和接纳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强烈的需要。但由于交往的机会较少,缺乏主动性,加之人在青年期间有心理闭锁的特点,难以如愿以偿,同学之间不易吐露真情和交换思想,自然产生一种孤独的感觉,产生难以排解的内心冲突。
三、保持健康心态的途径与方法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志:(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对此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讲,心态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讲,心态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因次我们在判断大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时可以依据以下7条标准:一看其能否保持对学习教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二看其能否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三是看其能否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四看其能否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五看其能否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六看其能否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七看其心理行为是否符合年龄特征。按照这7条标准,我们发现目前少数大学生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心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大学人才的培养。作为承担为大学培养身心健康、能力全面的大学指挥人才的学校,加大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与帮助,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进大学生的心态健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加强健康心态教育
教育的内容可以从智力发展规律、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何适应环境、如何进行人际交往、以及培养健康人格等方面入手,通过教育使大学生了解人的智力发展规律、分布特点及自身智力发展的状况;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健康人格的理论与特征;了解自己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个性特点。掌握有效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学会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处,学会客观分析自己和自我调节的方法,从而培养大学生多种能力,使其具有开朗、活泼、富有同情心、正义感责任感的良好性格,克服各种不良的心理问题。其教育的形式可以通过系统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举办讲座,开设必修课、选修课方式,系统传播心理卫生知识。也可以通过校内传播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如何利用校刊、板报、广播等宣传工具组织大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增长心理健康的知识。另外,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同时加强对教职员工的健康知识教育,因为教师、辅导员的心理是否健康一方面影响干本人的工作、另一方面直接影响大学生,若教师的人格不健全,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必然影响人格尚未定型的大学生。
(二)建立心理保健网络
增进大学生的心态健康工作必须有一定的组织保证,必须形成全院师生的共识。因此,有必要在全院范围内建立三级心理保健网络。大学生级保健网络:在大学生中通过各种途径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培训一批心理卫生骨干,充当心理保健员,他们生活在大学生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能及时发现同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帮助。系级保健网络:对大学生队、教研室等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使他们初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学会区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并具有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能力。学院级保健网络:学院成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心理咨询中心,培训专业人员,以帮助那些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并通过心理健康普查,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
(三)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优美的环境、丰富的文化活动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生活充实。在环境的“软件”上应积极创造团结协作、宽松友好、互帮互助的校风。在环境的“硬件”上应创造优美整洁、清静幽雅、富有韵味的学习、生活场所。在文化活动的安排上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各种学术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以利大学生个性的发挥,多种需求得到满足,心理紧张得到缓解。通过创建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极大地丰富大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从而使大学生们始终感到心情舒畅,身心愉悦,充满生机。
(四)培养良好人格品质
保持心态健康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人格品质,因为内因起主导作用。因此,首先要牢固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能对社会、对人生保持正确的态度,并能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客观事物,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其次,教育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不苛求自己,不追求十全十美,不为自己存在的缺点而沮丧,不以己之长来比人之短,也不以己之短来比人之长,学会客观地评价自我,减少自卑感和自负心理。再次,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情绪调控方式。生活要有规律,不随心所欲,采取合理的宣泄、转移、升华等方式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使消极的情绪对身心伤害减低到最小程度。
总之,健康的心态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在增进大学生心态健康过程中,除了重视大学生自我调节外,还应重视其朋友的帮助、家长的支持、领导的关心。对于那些心理压力过大,内心矛盾激烈,自我调节困难、他人帮助难以奏效时,应主动、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加强开导、劝慰,让心态问题比较严重的大学生能及时地从困惑和迷茫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 徐红梅.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培育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8.
[2] 冯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8(Z1):28-32.
[3] 王洪秋,吕平,姜莉.新時代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路径的转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5):129-133.
[4] 刘丽莉,张永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中的作用及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7):73-76.
基金项目:文章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JSY18230。
作者简介:赵晓英(1981.12- ),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本科,集宁师范学院,副教授,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899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