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提升图书馆业务水平与馆员自我发展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人工智能;图书馆服务;馆员发展
摘 要:作为高度模拟人类智能的新兴科学技术,人工智能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其在各个行业的创新应用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文章针对图书馆第四次技术革新,即人工智能时代的图书馆业务再造与馆员的自我发展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05-0115-02
人工智能拥有复杂的神经网络,能通过算法博弈等进行自动学习,拥有强大的解释性与扩展性。人工智能高度透明的算法架构特性,或许可以让其实现全面自主学习,甚至为人类提供真实“语境”体验及“理解”功能。人工智能所拥有的众多优势已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中得到体现,如阿里云城市大脑、无人驾驶技术、教育中陪伴儿童学习的智能机器人、智能支付等。人工智能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国务院、发改委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均将人工智能放在重要战略地位,社会发展趋势已从“互联网+”时代逐步靠近更高层次的、与传统工业相融合的“人工智能+”时代。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图书馆传统业务与新兴科技相结合,将极大提升服务效能,增强读者黏性,减轻馆员的劳动强度与人力资源压力,并能再度提升其行业竞争力。因此,图书馆服务应从传统的业务模式中转化出来,从过去通过单项优化方式,如文献采集整理借阅的服务优化、阅读场景空间优化等简单优化模式进入多元化的科学技术优化,顺应时代发展,在第四次技术革新浪潮中不落险滩。
1 新时代图书馆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1.1 图书馆业务重塑发展存在困难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图书馆自身服务优化也在不断完善,但囿于图书馆业务的传统定位,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一部分图书馆走向了以技术为主导的发展误区,而完全将图书馆自身的服务宗旨和使命置于一旁;另一部分图书馆则不顾及技术发展态势,对人工智能思维认识不足,致使服务革新缓慢。此外,大部分图书馆在人工智能与传统业务上的融合仍有很大不足,其主要原因在技术方面,因此无法提供更便捷、更个性化的服务。
1.2 馆员自身转型发展存在困难
调查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在不断发展,未来或许可以取代很大一部分人类劳动,而馆员的简单劳动很有可能将在未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因此,馆员应关注新时代职业职能改革,关注自身的发展转型。现阶段,大部分图书馆员仍然存在对高新技术理解不深刻、信息技术素养不足等问题,对服务转型管理的理念没有较深刻的理解,这对图书馆创新改革发展十分不利。
2 落实人工智能与图书馆业务融合的方法
2.1 明确图书馆服务理念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伦理道德问题的探讨,作为人文思潮产物的图书馆应具有推动社会文明道德进步的作用。在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初期阶段,图书馆如果不能明确自身的职能和使命,则人工智能与传统图书馆业务融合在未来可能受到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问题的反噬。因此,现代化图书馆服务不仅要跟随技术进步,更要坚守其本质职能、服务定位,一方面要明确图书馆服务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要深刻理解新兴技术思维,学会运用人工智能思维更好地辅助自身服务。
首先,图书馆要明确肩负的文化传播与推动社会公平等使命,在引入人工智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结合图书馆自身建设要求,使人工智能的引入能够与图书馆建设愿景相融合;其次,图书馆要坚持以人为本、平衡发展的原则,统筹规划馆内人员需求与馆内空间建设,不使人工智能的引进造成理性失衡,避免技术危机;再次,图书馆要充分理解人工智能思维,管理者应加强技术部门人员对新技术产生、发展和运用的好奇心,加快落实人工智能与传统服务功能的融合。
2.2 跨越技术障碍形成独特服务体系
将人工智能复杂的神经网络与传统图书馆采购图书、收集文献的服务模式相结合,能够形成创新的采购决策系统。人工智能算法可兼顾采购中所需要的各种相关信息,如图书的利用率、价格、受欢迎程度及读者需求的专业相关性等。根据管理者提供的需求信息,该系统能模拟出最优方案,不仅能减轻管理者的劳动强度,还能平衡读者需求与图书馆预算,使效能最大化。这种结合模式也可被应用于图书馆与商家之间的合作,导入多家商品信息、历史服务信息等,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并引入竞争机制,优化图书馆与商家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图书馆要利用人工智能的自动学习功能完成工作量较大的编目典藏服务。人工智能天然的机器语言识别能力可以快速且自动完成文献搜索、借阅、编目、典藏等一系列复杂的图书管理工作,效率高,且能节省大量人力。圖书馆还要利用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优势根据读者需求抓取特定信息,并进行快速反馈。在检索类平台应用中,人工智能将深入挖掘大数据信息,使处理结果更精确、快速、贴合读者需求。图书馆在这方面的应用可以借鉴Google Scholar、EBSCO和ExLibris等检索平台的技术特点,即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能力挖掘与检索对象相关联的各种信息,同时探索再组织能力的发展。图书馆在线下同样可以利用其优势增加馆内定位引导、基础事项办理、书籍等信息位置检索功能。图书馆可利用人工智能的交互作用将馆内各部分联系在一起,通过统一的人工智能监控管理,最终上报管理层,实现层层递进式监控管理,能够更精确快速地发挥管理者作用。
在对人工智能的不断探索中,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实现其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能力能够通过数据收集与反馈体系最终形成近似于人类智能的高级状态,能够“理解”并“沟通”。目前,人工智能具备了一定的语境分析与词条理解能力,并能在与用户的互动交往中不断提升这种学习能力。各学科当中,语言、文字、音像、图表皆可被转化成为数据化信息,因此,人工智能可拥有复杂雄厚的知识文化背景,还能掌握多国语言,兼具翻译解释等多项功能。这种人工智能在图书馆服务中也可被用于提供专门的咨询服务,利用其综合性学科知识背景与语境理解能力,拓展其学科专业性的一面,成为图书馆业务中一项百科全书式的参考咨询服务。目前,已有部分图书馆引入了这种人工智能学科化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跨平台实现知识共享,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也可借助虚拟技术实现馆外互动交流学习,提高知识资源共享。 3 馆员的转型发展
3.1 人机协作新模式
人工智能的出现给馆员服务职能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当人工智能替代了大量重复性、冗杂劳动后,馆员应思考自身能够带来的服务效益与人工智能的差异,并联合人工智能创新改进服务功能,提升工作质量。例如,iAuthor人工智能系统在推进科学研究成果的系统化管理方面充分体现了人与机器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作用。同样,在日本和美国,人工智能虽然进入了图书馆系统,甚至成为馆员的一分子,但要想真正实现完备的服务职能,仍需要人与机器的相互协作。为此,图书馆管理者应尽早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其符合人机交互、合作模式,同时制定合理的道德框架标准以约束技术危机。馆员只有不断学习进步,才能实现长久的人机联合模式,将人工智能或其他新兴技术当作手中的利器,发挥出最大服务效能。
3.2 以人为本,注重情感支持
人文精神注重的是刨除冷酷计算之外的情感交流,而这一点正是人工智能无法实现的。尤其在一些需要情感交互的场景中,属于人类的协商、同理心、面对面交流、关怀支持甚至是审美、艺术造诣等特点仍旧是人工智能所欠缺的,而这些正是需要馆员及时弥补的空白区域。现阶段,图书馆服务模式更加注重读者的服务体验,因此情感交流必不可少。而人工智能虽然能提供精确的答案,但在人文交流、艺术分析、观点互动等层面上就显得更加程式化和冷漠,因为其不允许犯错的工作机制注定无法体会人类情感的多样性。未来,馆员或可将服务重心从机械图书管理层面转向心理咨询、艺术指导方面,发挥其独特的情感支持能力,与读者共享互动,为读者提供更贴心亲切的服务。
3.3 高定式嵌入咨询服务体系
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提供较为专业的综合性学科参考咨询服务,但如何满足读者更为个性化的知识需求就成为人性化、全面化服务的难题。而这一难题可通过馆员深入细致地了解读者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贴心服务加以解决。目前,人工智能虽然能够理解部分语境,并能分析解答问题,但很多读者提出的问题往往模糊难解,而负责学科咨詢参考服务的馆员就可以利用天然优势为读者提供解答,甚至提供情感支持等个性化专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佩蓉,解解,崔旭,等.人工智能在高校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与发展: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及其算法实现[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7):27-30.
[2] 何立.人工智能与图书馆可持续发展[J].智库时代,2018(21):125-126.
[3] 金赟.浅析人工智能高校图书馆对学习黏性的提升:从百度公司与武汉大学图书馆共建人工智能图书馆谈起[J].知识经济,2018(10):113-144.
(编校:崔 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507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