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中的时间概念解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中西方文化中,由于感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对于时间概念的理解往往会大相径庭。当代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时间观念是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作为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时间感知方式会影响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并继而影响其言语表达及行为方式,反过来,一定的言语表述及行为方式又反映出独特的时间观念。本文主要运用莱考夫的隐喻理论体系,通过对跨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观念分析以及对文本当中时间隐喻的解读,探究中西文化的时间观念差异,以期为英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活动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模式及实践素材。
关键词:文化差异;时间隐喻;时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12)02-0267-08
前言
全球化浪潮席卷下,各文化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我国跨文化交际的新纪元已经到来。为了增进相互了解,有更多的机会与世界各国的人们进行商务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我们有必要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避免因认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引起文化冲突,导致交流失败。
跨文化的时间概念
当代跨文化理论认为,时间观念是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理查德・E.波特[1:7]提出,跨文化交际产生的障碍是受八个文化变量的影响:态度、社会组织、思维模式、角色、语言、使用和组织空间、时间概念和非语言表达。其中时间概念是一个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重要的文化变量。同样,爱德华T・霍尔制定了跨文化领域三个重要的文化变量――语境,时间和空间。在他的《无声的语言》一书中,他指出,不同的文化导致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不同。
在中西方文化中,由于感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对于时间概念的理解往往会大相径庭。时间感知方式会影响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并继而影响其言语表达及行为方式,反过来,一定的言语表述及行为方式又反映出独特的时间观念。正因为如此,时间观念不啻是一个隐秘的向导,无形地制约着人们的言语行为。作为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时间有助于我们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有助于进行有效的国际交流。因此时间观念的差异对交际行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
中西文化时间观念的差异
时间是永恒的哲学话题,它与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联。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时间观念,它们的不同在于价值观放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根据萨姆瓦[3:168]的说法,注重过去的文化如英国,希腊和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因此,他们强调传统,习俗,历史和宗教和强烈相信之前的事件,过去的经验教会人们如何活在当下。注重现在的文化如菲律宾,墨西哥和拉丁美洲对当下一样重要。在他们的眼中,未来是未知的,现在真的存在。人们的这种文化可能更冲动和自发的,喜欢更轻松,更休闲的生活方式。注重未来的文化把重点放在有意义的未来。美国属于这一类,最受美国人欢迎的是无需回顾过去,努力工作准备未来。它们的不同在于价值观放在过去、现在和未来。
单向时间和多向时间的概念是由爱德华・霍尔提出。单向时间观指:时间是可以量化的和有限的商品,因此有必要使人们懂得使用时间和节省时间。它被认为是最有效地一次做一件事或在一个时间等待一个人。人们不应该让突发事件干扰他们的计划。多向时间观指:时间是无限和无法量化的。人们似乎不太繁忙,他们很容易改变时间表和期限。人们可以同时做几件事,情况可以频繁调整。中国倾向于多向时间观,通常可以在同一时间处理一些事情在同一时间,而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倾向于单向时间观,宁愿在一个时间里做一件事情。
西方文化中的时间观
西方传统的时间观侧重于研究自然科学中时间的哲学问题。西方文化的时间观受牛顿运动法则的影响。西方文化时间呈线性,意味时间溜得很快,一去不复返。西方人倾向于朝前看,崇尚未来。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历史上由于地理位置和军事力量,它们嗜好扩张地盘,向外延伸,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不同文化人打交道,他们求变求新,愿意去尝试新的事物。
美国文化受西方文化和工业革命影响,重视时间观念。美国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因此人们没有历史感,很少关心历史。在他们眼中过去代表过时,无用,守旧的概念。相反他们认为将来很重要,充满希望。只要他们努力,把握未来就一定能成功,就能找到幸福。这是美国人的梦想。
美国人看待时间如水、石油一样宝贵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能节省,花费或耗费的有形商品。在日常生活和商业往来中他们不喜欢相互寒暄浪费时间,喜欢切入正事。在美国,“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有极强的时间观念,注重霍尔所说的“正式时间”。美国人重视制定作息时间表,合理地统筹安排时间以便规划好未来的工作与生活。正如霍尔指出:“讨论西方的时间观时不要忘记如果没有时间表的话,工业社会将不为人知,微不足道。”[4:136]美国的效率与时间紧密相连。高效率工作意味着他们生活、工作节奏很快。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便利店、快餐店如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孕育而生,帮助人们节省时间,迅速完成工作。众所周知,美国人称自己是钟表的奴隶,所以他们分秒必争地珍惜时间。
中国文化中的时间观
中国人的时间观不同于西方的时间观。中国传统哲学认为时间进程不仅是线性而且是循环性。[5:51]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表示时间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
中国传统的时间观很重视时间的“过去”,通常把过去当作现在生活的指南因为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因此就有了“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姜还是老的辣”,“人心不古”,“古人云”“世风不古”等习惯用语。
为什么中国人在表示时间的“上、下”词汇比英语丰富,蓝纯[6:97]解释说,中国人有祭拜祖先,崇尚数千年文化的传统。祭总是放在祭坛的顶部,人们跪在地面向上来祭祀祖先。于是汉语中出现许多跟“上”和“下”有关的时间词如“上半年,下半年;上辈子,下辈子;上次,下次;上午,下午;上旬,下旬”等。
中国人侧重循环性的时间观表明人们相信生命有轮回,人类的进程是按周期运行。因此就有“轮回”、“转世”、“周而复始”的说法。
冯友兰[7:213]在他书中指出农民为了农活就必须特别关注太阳、月亮的活动及四季的交替。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过去土地对人们来说十分重要,他们不喜欢搬家,离开土地意味着失去一切,因此他们觉得时间够多,事情可以慢慢做,逐渐养成了慢节奏的生活习惯。乡下的农民――他们的一天通常是按自然规律行事,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时间是金钱”。由此日常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像“慢走”,“慢用”,“慢慢来”,“慢悠悠”,“三思而后行”,“来日方长”等惯用语。
在农业发展中国家,多向时间观支配人的生活,人们可以同一个时间做几件事情。因为中国人喜欢回顾过去、尊重历史和传统。在中国人眼中时间不是稀
缺商品,很容易就能获得。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生产力水平低,吃“大锅饭”的现象普及,人们不重视效率。再加上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陈旧观念根深蒂固,大家的时间观念不强。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时间观念开始发生变化。现代社会要求时间的严格性和准确性,时间成为世界上宝贵的资源。
新浪网曾进行了一项题为“中国人到底有没有时间观念”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时间观念正在改善。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3757名被调查者中,77%的人认为时间就是生命,10%的人选择时间是金钱,8%的人认为时间就是幸福。而仅有5%的人认为时间。对时间的珍惜和重视,表明人们越来越追求高效率生活,“与时俱进”的时间观念大大增强,有助于中国社会发展。
概念隐喻理论下的时间概念
中西方哲学家,物理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甚至小说家和诗人已经从不同的角度诠释过时间的概念。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时间范畴又以空间范畴为前提。其原因是,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发生于具体的空间,空间能为人的知觉器官直接感知,而时间则是无法感知的抽象概念,因此后者必须借用前者来加以认识和表述,也即要借事物、运动、空间方位等概念以隐喻的方式进行表达。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实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于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想和行动中。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为的概念系统从根本上是隐喻的。”[3:3]按照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隐喻是人类概念体系的基础,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一面镜子。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概念隐喻主要有三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将不同的概念域作为始源域来认知时间这一目标域,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时间隐喻。因此,时间隐喻即是将其它概念结构投射到时间概念结构上的隐喻现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在日常生活交流中所使用的成语典故、习语谚语及文学作品都能反映出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由于受不同文化的影响,时间隐喻概念也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以下从跨文化视角探讨时间隐喻理论,借助分析中英文时间隐喻文本研究来挖掘不同文化时间观念异同及重要性。
时间隐喻在文本中的解读
一般来讲,大部分小说按时间顺序来编排叙述。读者能从小说中深切地感受到时间的存在和节奏感。比如: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中时间就是按照四季的更替和事件的发展来体现,而马克,吐温的名著《哈利贝克・芬历险记》中惊险故事在漫长的夏天一个个展开,让人体会到时间缓慢地流淌。
下面从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著的《乱世佳人》和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丹尼尔,笛福著的《鲁滨逊漂流记》小说中译本撷取几个片段,加上一些中西方日常生活中的习语、谚语,通过文本研究来感知时间隐喻所赋予的语言震撼力。
1、时间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将涉及一种概念的各方面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我们的许多活动,如辩论,预算揭示时间隐喻的本质。“时间就是金钱”,“时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和“时间是一个有价值的商品”都是隐喻概念。他们都是隐喻性的,因为我们使用的是我们的日常经验与金钱,资源有限,和有价值的商品概念化时间。莱考夫和约翰逊称这种隐喻结构隐喻[9:133]多德指出:北美人觉得时间是一种有价值的商品,可以被用来使用,购买,浪费,节约,花费,并以其他方式操纵[10:146]。“时间就是金钱”拥有许多类似隐喻表达方式,时间可以安排、节省、耗费等。近年来“时间就是金钱”理念在全世界越来越盛行。例如以下文本分析:
例(1):她终于理解了他,他们俩的心终于撞击在了一起。这珍贵的时刻决不能轻易错过,不管事后会带来怎样的痛苦。
――《乱世佳人》中译本[11:1166]
例(2):他在亚特兰大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现代女郎酒馆楼上赌钱,或是在贝尔,沃特林的酒吧里跟那些有钱的北佬和提包客密商赚钱的计划,使得全城的人愈加觉得他比他这些朋友们更可恨。
――《乱世佳人》中译本[11:849]
例(3):我在所有的铁器中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块铁皮,花了一星期的功夫,总算做出了一把铲子。
――《鲁滨孙漂流记》[12:43]
例句(1-3)属于时间结构隐喻。受“时间是金钱”隐喻概念的支配和影响。时间被看作是有价值的商品(如:拥有,失去、花费)。例如,例(2)中“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赌博室……”,金钱是喻体,时间是本体。
例(4):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
例(5):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例(6):光阴一去不复返。
例句(4-6)是中国人常见的谚语。人们喜欢用“时间就是生命”来告诫人们不要浪费时间,要是浪费了时间就再也找不回来。“光阴”在汉语中表示时间。“光和阴”的变换预示时间的流程。在中国传统上人们习惯把时间比作金子,一种昂贵的东西,时间是可以珍藏的。这种惯用语耳熟人详。而在西方“时间是金钱”隐喻深入人心,但近几年在中国流传得很快,说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时间如金钱一样宝贵。
这种时间隐喻在中英文上存在差异,基于不同的价值观,传统和生活环境。在过去,中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时间的价值,因此这种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就出现了像“一刻千金”,“寸阴尺璧”等成语。然而,西方国家主要是以市场经济为主,人们重视工作效率和时间。如以上已经说明,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不同的时间隐喻。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时间就是金钱”的比喻是典型的西方式表达,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比喻是典型的中国式表达。
2、时间本体隐喻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分析,人类最初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人们将抽象的概念理解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这就派生出了本体隐喻。在这类隐喻概念中,人们将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具体有形的实体,特别是人体本身。“本体隐喻”又可分为“容器隐喻”和“拟人化”。例如以下文本分析:
例(7):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在这岛上已经生活了二十三年了。
――《鲁滨孙漂流记》[12:75]
例(8):是啊,时光如流水!二十多年前我种的那些用来做围篱的树,现在已经变成大树了。
――《鲁滨孙漂流记》[12:147]
例旬(7-8)属于时间本体隐喻。时间被看作金钱或移动的物体。当时间被比作移动的物体,我们可以用不同动词描述在时间域运动过程中特点及运动状态。同样时间也被描绘成流动的水,时间一去不复返。已成为普通的日常语言,且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人们的思维方式。一般情况下人们已意识不到它们的隐喻性,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用熟知的具体事物来思考、谈论抽象的事物。由此可见,隐喻性的思维方式和其他感知一样已成为人们组织经验、认知世界和自身
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除了上述例子中,仍有很多例子的本体隐喻。在中国时间被描绘成流动的水。当我们想强调时间飞快,我们可以说时间如离弦之箭,像风疾驰,表示时间在我们观察者面前来来去去,例如:“任时光匆匆流去”、“似水流年”、“时光飞逝”、“光阴似箭”英语中也有许多类似的表达。
例句(9)岁月不待人。
例句(10)如果时间允许的话。
例句(11)有了时间和机遇,一切秘密都暴露。
例句(12)岁月流逝,脑子善思,最大的痛苦也解除。
例句(13)时间是伟大的发现者。
例句(14)时间能创造奇迹。
例句(15)时间能教你学会一切。
――沈一向,沈超英[13:411-413]
例句(9-15)属于拟人化范畴,画线的词都是拟人手法。例句(9)选自陶源明的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告诫人们珍惜时光,不要虚度年华。例句(10-15)摘自英语谚语辞典。表明时间过得飞快以至于人们抓不住它。时间不等人提醒大家充分利用时间。
例句(16):时间就是生命,懒人消磨时间就意味自杀。
例句(17):时间在飞逝中仍然带给她更多的真理,而且在偷走她的青春时给予她智慧。
――爱德华,摩尔[14:202]
例句(16-17)是英文格言。“杀死时间”动词“杀死”字面上的意思是“造成一个人死亡”,但这里“杀死”的宾语是“时间”而不是“某个人”,表示“悠闲地打发时光”。像这种类似的英文表达还有很多如“愚弄时间”、“欺骗时间”、“谋杀时间”、“偷取时间”等。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人喜欢用表达拟人化的时间隐喻,这是典型的英汉语中由于文化差异而不同。
3、时间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是指隐喻从“进出,上下,前后,开关,深浅中心一边缘”等表示空间的具体概念域向非空间抽象概念域的系统映射。这些隐喻跟人的身体构造及认知世界的方式有关。[9:133]
李国南指出[15:85]在英汉语中有着相似的方位隐喻。由于人类认知的普遍规律,英汉空间隐喻是相似的。例如:“去,往,现,前,来”用来指空间的概念,后来他们成为表示时间的词素,构成方位隐喻如“去年,去岁,去冬,以往,过去”、“现在,当前,现时”、“将来,未来,来年”、“回首,回顾,回忆,追忆,追溯”等时间词。以下文本分析:
例(18):“我现在不去想它,”她重又祭起了自己惯用的法宝,狠狠地想道。“如果我现在还去想失去他的痛苦,我就要发疯了。我明天再想吧。”
――《乱世佳人》中译本[11:1312]
例(19):“这一切等我明天回到塔拉庄园再考虑吧。到那时候我就能够忍受了。明天我要想出个办法来重新得到他。不管怎么说,明天就是另外一天了。”
――《乱世佳人》中译本[11:1313]
例(20):望着那渐渐离去的岛屿,我心中顿时涌起了无限的遐想,让我想起了当初的岁月,想到了现在和未来……
――《鲁滨孙漂流记》[12:162]
例旬(18-20)中“过去、现在、将来”属于方位隐喻,呈现出典型的美国将来为中心的时间观文化,美国重视未来,因为预示着希望、前途和期望。女主人公斯嘉丽把“明天”当作她的“法宝”。每当遇到困难她就鼓励自己明天是崭新的一天,希望的开始,相信自己只要做好准备一定能成功。俗话说“好时机就要来了”说的就是苦难是暂时的而前途是光明的。斯嘉丽有足够的把握重新赢得瑞特的心,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
中西文化隐喻的相似处来自人们隐喻思维的相似,但不同种族、文化、习俗和年龄在交往中会产生不同经验,不同的联想。
结论
实例分析表明,英汉两种语言在时间隐喻上有异有同。所以同者,主要是因为人类的认知活动来源于类似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此外,随着全球一体化,跨文化交际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西方在时间概念的隐喻化认知上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沟通和共识。而所以异者,则源于诸多因素:各自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过程、风俗习惯、语言及非语言行为的影响使时间隐喻也产生了种种差异。本文从不同的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穷原竟委的分析与探讨,以期为跨文化交际活动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模式及实践素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543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