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尚春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育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强调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就是说,语文学科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是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不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之外“附加”一个培育人文素质的环节。因此,人文教育的“主战场”就是课堂。
  一、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有浪漫的爱情故事,有动人的传说,有精妙的哲理,有振奋人心的壮举,有气壮山河的壮美诗篇,这些都提供了在课堂上实施人文教育的可能。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把人文精神挖掘出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无疑会逐步使学生形成人文意识。为此:
  一要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把生活引入课堂,课堂才会有生机。因此,要让学生从课文中得到领悟和启迪,再把感悟融入于生活,使之与文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从而让学习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自主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学生只有在日常学习中采取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把这三方面的人文素养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因此,必须确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善于与人合作,在合作中提升自我,在合作中体验到团队成功的快感。
  三是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贴在文章上的标签,需要学生遵循一定的路径才能内化为个人的感受。因此,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声、记于心,可以使文中的人、情、景、物跃出纸面,让学生从多方面感知文章的内涵,感受文章所写事物的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重视积累和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审美体验,受到情感文化的熏陶。
  二、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我们应该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以让学生充分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启迪。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学习资源主要有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课外学习资源则非常广泛,包括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图书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以及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这就使得我们的课程资源更为丰富,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家乡丰富的乡土资源可以充实语文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家庭文化资源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资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生活和社会文化的氛围,可以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此外,学生也是一种课程资源。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也就是说学生创造着课程。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时机充分开发和利用。
  此外,还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其人文素养。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的各种美好感情就像点点闪亮的星光,很容易燃起学生内心深处的丰富情愫。在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阅读一些课外文学作品,从而丰富其人文知识,再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内化,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71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