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策略
  摘要: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发展的失衡,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农业产业化可以促进城乡间的经济交融,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因此,研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和城乡的非均衡发展,而且这种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要改变城乡二元格局,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通过贸工农一体化和产经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可以促进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促进城乡间经济交融,带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一 城乡一体化概述
  
  1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乡村这两个不同特质的经济社会单元和人类聚落空间,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区域范围内,谋求融合发展、协调共生的过程。在这里,城市和乡村是一个整体,人口、资金、信息和物资等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依存,充分发挥城市与乡村各自的优势与作用。城乡一体化并不等于城乡一致和城乡差别的消失,更不意味着非均质社会空间演变为一种彻底的均质空间。它强调城乡间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的交流、融合、贯通,但并不排斥差别,相反这种差别,是城乡之间合作、互通和城市化的基本动力,而且在科学合理的配置安排下可以转化为各自特色,促进协调发展。
  
  
  2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形成
  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而提出的。二元结构在经济发展早期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并非我国特有,但是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产生的城乡户籍制度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城乡产业的发展和资源的流动,使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相对于其它的发展中国家更加明显。
  我国特有的城乡隔离制度和经济二元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当前,农业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的弱质产业,农村已经成了落后的代名词,农民的生活水平与市民有很大的差距。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时期。因此,重新认识和调整城乡关系,使两者由对立、分离逐步走向协调、融合对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乡一体化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国城乡一体化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包括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的模式,上海“城乡统筹规划”模式,北京“工农协作、城乡结合”模式,苏南以乡镇企业为连接点、以农业产业化为纽带的城乡互动发展模式以及以龙头企业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等。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1农业产业化的内容及其特征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农业产业化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农业产业化以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为首要问题,以市场化农业为经营对象,以生产的专业化和集中化为表现形式,以集约化生产为其内在要求,以社会化服务为根本保障。
  
  2农业产业化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1)农业产业化缓解二元结构矛盾从二元经济结构强度的计算公式来看,理论上讲,有两条路径可以实现对二元经济结构强度的改善:第一,“非农产业GDP比重的缩小、农业GDP比重的扩大”有助于改善二元结构强度;第二,农业人口比重减少、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也有助于改善二元结构强度。
  农业产业化则是一条较为有效的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强度的路径:农业产业化实行农企合作,通过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机制,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和商品化,从而使大量从传统农业中“涌流”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消化在现代农业内部和转移到其它产业中。这样,一方面减少了传统农业的人口比重,增加了非传统农业人口的比重,另一方面,又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提高农业产业在国家GDP中的比重,从而改善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关系。
  (2)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市场一体化的形成
  农业产业化可以使农产品走向市场,提高商品化率和转化增值率,催生和扩大市场农业份额,使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与市场有效对接,在城乡之间实现市场化最优配置,提高市场化水平。通过农工商联合公司、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协会等组织形式,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龙头企业一头联系国内外市场,一头联系生产基地和千家万户的农民,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环相扣,为农民走向市场牵线搭桥)。
  (3)农业产业化可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化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使产供销有机结合,农民可以分享一部分加工增值和经销利润;通过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使农民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同时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了就业岗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条件。近些年来,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使我国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了3000多元。
  
  三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我国农业产业化虽然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但目前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许多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如:经营组织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有待于创新,龙头企业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壮大,中介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并未完全发挥,市场流通还不顺畅,相关产权界定仍不明确,政府职能发挥还不到位,社会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鉴于此,对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以下对策:
  城乡差别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于产业差别,现在以农业与非农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差异即城乡二元结构强度作为指标来考察城乡产业差别状况,其计算公式为:
  
  1创新组织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
  按照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进行有效的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是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按照参与主体划分主要有:专业市场+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几种,利益联结机制主要有买断式、合作式(包括股份合作式)、合同式、利润返还等。各种组织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对于不同的地区,有着各自的适用性,因

此,各地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对产业化组织模式进行创新。在模式的创新选择上,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本着将分散农户组织起来的思想,改变一家一户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引导农户规模生产;在利益机制的选择上,要本着“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旨在通过创新机制调动各利益主体合作的积极性。
  
  2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系统的组织者、生产中心、加工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技术创新主体和市场开拓者,所以,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能力如何,决定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直接影响农户与市场联结的广度和深度,并反映了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区域经济的水平。
  (1)扩大龙头企业的经营规模
  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因此,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当务之急。要根据区域优势重点发展壮大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狠抓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开展招商引资,落实各级扶持政策等措施,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龙头企业积极上项目,发展精深加工,创建知名品牌,增加企业效益。在建项目的同时要谨防主导产业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要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积聚优质资产,实现强强联合,扶持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2)加强企业的质量管理,注重企业的技术创新
  “三聚氰胺”事件给我国的奶产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少龙头企业面临危机。因此在龙头企业的建立过程中,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标准体系,严格按市场准入的要求提高产品质量,就成为关系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提高质量,不但要加强企业内部生产加工过程的监督和检测,建设自身质量标准体系,注重产品的包装和标识,还要对生产基地和农户提出要求,帮助其建立起必要的检测手段和制度。另一方面,龙头企业还要注重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开发和创新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带动农户能力的大小,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龙头企业要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断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大力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
  
  3完善中介组织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分散状态下的小农户相对于市场的瞬息变化属于弱势群体,难以规避和化解市场风险。要加快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建立市场信息、良种策育、疫病防治、技术推广等专业协会,支持农牧民经纪人队伍建设。政府部门要按市场经济规律行事,主动“让渡”应该由市场中介完成的事。中介组织也要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对农户组织的吸纳力,为农户走向市场和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供组织支持。政府要帮助引导中介组织建立一套权利制衡的管理机制,形成规范化的运作制度,使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形成的中介组织在沟通市场与农户间能真正的发挥作用,实现一体化经营。
  
  4深化城乡流通体制改革
  坚持放开农产品价格和购销的改革方向,不能因为市场上产品价格的正常波动而退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要针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深层次原因,加快农产品宏观调控体制的改革,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农产品宏观调控机制,完善农产品保护价制度和风险基金制度。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城乡流通环节和流通渠道,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保证城乡物资交流渠道的通畅。城市流通部门应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为今后的工作重点,组织和协调好龙头企业与城乡之间的关系,把工业品带下乡,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产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要改变过去城市流通部门只面对城市市场的单向流通形式,将更多的商品、技术扩展到农村。
  
  5建立城乡统一的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改革是活化生产要素,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体制的关键工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有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和乡镇企业经营机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加快推进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核心是通过推行股份合作制和租赁、兼并、拍卖等改革措施,达到明晰产权,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目的。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搞活土地经营机制,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建立上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允许农户依法有偿转让上地使用权,鼓励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的办法,兴办股份合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6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
  政府在转变职能、加强公共服务方面要做到:一是搞好信息服务,建立农产品价格和需求信息网,方便农民免费查阅。二是建设好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民借贷提供方便。三是完善市、县、乡镇三级组织管理体系和网络,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技能培训中心,搭建起劳动力统筹就业的平台,提高农民整休素质和就业能力,维护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合法权益。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要求,对农村“村村通”、供水改水、通电、通广播电视、合作医疗等市场失效的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农村低保和合作医疗制度改革,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供保障。五是建立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着力解决产业化的共性问题,努力突破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加快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洪银兴,陈更,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4)
  [2] 陈雯,“城乡一体化”内涵的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03(5)
  [3] 宋英杰,陈银春,农业产业化经营概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4] 黄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基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比较[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5] 王东文:以农业产业化为支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J],山西科技,2007,(5)
  [6] 杨文钰,农业产业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75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