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改革时期信贷风险管理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巫怀瑞
当前,农村信用社已进入改革攻坚阶段,信用社的风险管理特别是信贷风险管理正不断凸现出来。加强信用社改革时期信贷风险管理,确保信用社在信贷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事关信用社改革的顺利进行,事关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对此作初步探讨。
对信用社改革时期信贷风险构成与特点的基本认识。当前,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主要由政府政策风险、企业信用风险、信用社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构成,在改革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政策风险仍将是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重要组成;经营风险将成为信用社信贷风险的主要组成部分;操作风险是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重要因素,在改革时期更显突出;市场风险将逐渐显现。
当前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信用社积极探索和完善了一系列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目前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面临新的挑战,难以适应信用社改革时期信贷风险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信贷风险管理观念滞后,信贷政策需要继续完善,风险识别机制不健全,目前风险管理程序不科学、责任不明确,人员素质不适应,信贷风险管理基础制度不落实。
信用社改革时期信贷风险管理对策建议。信用社改革时期的信贷风险管理,必须从信用社改革时期的实际出发,从严管理,不断创新,建立起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是调整信贷发展战略,重塑信贷风险管理文化。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国家保护农业的长期需要出发,对信贷发展保持必要的稳定性,确立各项信贷业务的发展战略。要以科学的信贷发展战略为基础,完善信贷风险管理体制,塑造先进的具有信用社特色的信贷文化,促进各项风险管理制度的落实。
二是完善信贷政策,创新信贷产品。信用社改革时期,要针对变化大的特点,加强对宏观政策的前瞻性研究,根据情况及时完善信贷政策,创新贷款业务品种。
三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风险防范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信用社贷款是违约风险很高的一种资产,防止贷款风险是贷款管理的关键,就必须把贷款风险管理贯穿于信用社信贷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贷款发放前,要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评估体系;贷款发放时,要建立贷款的避险、分险、保险机制;贷款发放后,要建立监险、降险机制。
四是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实施贷款规范管理。首先,在信用社内部建立贷款管理网络。其次,创新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当前重点是要认真执行委派会计信贷管理制度。第三,实行等级授信管理。第四,加强信贷档案管理,提高对贷户的约束能力。第五,要制定信贷风险监测指标,将诸如到期贷款收回率等都纳入科学的考核体系之内。第六,要实行信贷岗位人员定期轮换、异地交流等工作。第七,各信用社要建立起会计、审计、纪检监察制约网络。
五是提高风险识别预测水平,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要改进贷款分类方法,建立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户、种植养殖大户、个体工商户及企业四个层次客户信用评级办法;要适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贷款的多种风险因素、风险性质及风险程度进行识别和鉴定。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健全贷款风险预警系统。
六是建立风险抗衡机制,提高贷款抗险能力。
七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实现贷款风险转移。
八是强化内控机制,防范操作风险。健全贷款审核程序,落实贷款责任,完善贷款管理制度,强化考核奖罚机制。
九是建立风险监察机制,编织监督制约网络。在信用社内部,建立贷款风险监察机制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业务操作层和管理层的自律性管理;第二层次是稽核部门的监督性管理;第三层次是纪检监察部门的再监督性管理。
十是创新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员工业务素质。
十一是建立风险追究机制,严格奖惩化险降比。
(作者单位:丹徒区信用联社石马信用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027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