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史艳 罗丽娜
在今天我们看做理所应当的事物,在最初它往往需要在漫长的时光之旅中慢慢进步,慢慢完善,一点一滴,逐渐变成今天它所呈现给我们的样子,例如电影,例如电影音乐。
最早的电影是无声的,于是,在电影院里出现了为电影配音乐的钢琴手,有人说,这些音乐的出现,是因为要遮掩放映器材的杂音和换拷贝时候的空挡,但是,德国电影音乐学家汉斯艾斯勒(HannsEisler)说:“音乐正足以当作影像的解药,因为观者目睹近乎真实世界的一切活动时,却听不到一点相对应的真实声响,必然引发感官上的不适应……因此音乐不只用来填补影像所欠缺的真实生命感,更可以解除观众在看影片时所产生的不适应以及恐惧。”这些出现在电影院里的音乐,并非专为电影而作,有的是乐手的助兴,有的是责成的作品,因此,难免荒腔走板,文不对题。
这种局面在1927年因为光电管被发明出来而结束了,它能够把声波转换成电磁波记录在电影胶片上,放映时再还原成声波,于是电影公司迅速利用了这项发明。1927年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手》问世了,从这天起,杜拉斯的母亲或者其他为电影现场配乐的人们失业了,“转变观念”真是痛苦的,所以就连卓别林都站出来反对角色开口讲话,然而,人们一旦看到声色俱全的电影,纷纷涌进电影院,有声时代就这么开始了。风气所趋,卓别林在1931年的《城市之光》中,也采用了音效和音乐。电影刚一有了声音,就有一大批歌舞片出现,《百老汇旋律》《喝彩》《水上舞台》《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等等。1934年奥斯卡奖有了最佳作曲、最佳配乐和最佳歌曲三项奖。从此,音乐成为电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电影中的灵魂、韵律,甚至获得独立的生命,在它所依附的电影都已经被人遗忘之后,依然久久在人群中流传。
《与狼共舞》是当代美国著名演员凯文笠斯特纳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荣获七项奥斯卡金像大奖。这部影片从音乐上给了我们一种提示:艺术的文化性如何作用于电影,并如何影响电影音乐的结构布局和其创作。为了说明音乐在片中所体现的文化性,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影片的主题及整体的艺术表现特征:与狼共舞的故事题材是写近代美国文明和原始的印第安文化的冲突,这实际上是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在自身发展中对痛失人类的纯真、健康与亲和而进行的反思。
当我们在文明的阶梯上计较着一个个成功,负载着一个个荣誉的时候,蓦然回首,却常常发现自己离那坚实的大地已经太远了。从灵魂到肉体都已经虚幻飘渺得无法把持。于是我们开始寻找回家的路,对大地、天空、山河、草木、飞禽走兽充满了新的惊奇,在返璞归真中寻觅着、彷徨着。于是发现在一个世纪前,开天辟地的征服中,在那文明的脚印淌过的地方曾经有过一片广袤的天空。回归自然的实质是为人类的精神寻找栖息之身,为冲破现代信息社会寻找灵魂驰骋的家园,为血肉之躯寻找一份安宁。这是现代艺术、哲学一个重要批判的话题,一系列尖锐的问题。艺术家们把扭曲的灵魂用丑陋的色彩拼出来让人看,音乐家以粗犷的节奏音响描写着荒蛮之地的悲凉,以此来唤起人们对原生态自然的回忆。
《与狼共舞》中的电影音乐,可以称之为交响性的散文诗。它的音响方式采用了交响乐队的庞大演奏形式,而散文诗则是指它以散置的乐观或乐节铺满整个影片,没有特殊的音色所构成的长气息的乐节或乐句。这种长气息的乐节或乐句总是采用比较舒缓的节奏,单纯的音色。影片中采用的音色是小号、圆号、长笛和小提琴。为了突出音乐的纯净和旋律的清晰,常常在乐队中配以超长音或长长的和声,远而舒展。当整个影片几乎都被这种音调铺满的时候,这首交响性的散文诗就具有一种非常宽广的气质了。
说到电影音乐,不能不提到詹姆斯霍纳,他于1953年生于美国,曾经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作曲,70年代末开始涉足电影音乐的创作。多次获得奥斯卡奖的提名,《美国鼠谭》中的《Some-WhereOutThere》就是他的作品,1996年他的《勇敢的心》和《阿波罗13号》同时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配乐奖的提名。他最令人难忘的作品或许是《勇敢的心》和《泰坦尼克号》的音乐,在这两部电影中他两次用到风笛,《勇敢的心》中的音乐更清新、更激荡人心。
音乐对电影中修饰环境造型也有着突出的表现,在《与狼共舞》中,以宏大的乐曲篇章,使西部旷野的画面进一步显示出崇高感。与影片的主题相呼应还有一点,用不同乐器及音调演奏的音乐代表了不同的民族和地域,这个是音乐特有的性质,电影音乐也正用了这样一个特性对剧情的场景有了烘托力,比如:苏格兰风笛是勾勒苏格兰民族风情的绝佳乐器,出现风笛的乐曲也就是带观众来到了苏格兰中国影片《英雄》《卧虎藏龙》《十面埋伏》这些是具民间历史性的动作电影,音乐和画面都很唯美,特别是音乐很具中国古典风格,完全融入剧情对场景描述的需要。有时要达到某种需要对音乐和音色有特别的创作,例如在《英雄》中,为了寻求最佳的音效和表达方式,用二胡的弦换在小提琴上,终于找到了介乎二胡、马头琴与弦子之间的独特音色,以及其中小提琴与古琴合作的成功成为电影音乐的经典片段。
在人物的个性塑造和表现战争的壮阔场面上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就音乐的史诗性来讲,它具有一种现实性,其中苏格兰风笛音乐起着重要作用。苏格兰风笛是苏格兰民族的一种象征,它的音色嘹亮,音乐独特而悠长,为影片铺设了一层浓郁的民族色调。采用苏格兰风笛舞曲音乐的场景是影片中民俗性比较强的场面,在这种场面中,苏格兰风笛舞曲作为画面音乐更强调了苏格兰人民生活的现实风情。优美的有点忧郁的采用苏格兰风笛演奏的抒怀音乐,在这些场景中不仅烘托出了人物的情感,还以它浓郁的民族风格使这些情感显得质朴和亲切。特别是风笛所表现出来的独具一格的音乐,为《勇敢的心》抹上了一道明亮的地域风情。在美国影片《巴顿》中巴顿将军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他既是一个相信灵魂再生和笃信天主教的教徒。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军人。作曲家戈德斯密斯为他设计了三段主题音乐:灵魂再生和笃信的天主教徒,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军人。作曲家戈德斯密斯为他设计了三段主题音乐:灵魂再生――嘹亮但有间歇的小号:天主教徒――赞美诗般的管风琴:军人――长笛演奏的军队进行曲。在影片开始时先呈现了这三个段落,然后再将这几个段落合成为一个复杂而多样的整体,尽管听起来不是很和谐,但这就是巴顿将军的性格。这三段音乐在影片中分别以单一或交响的方式多次出现,对刻画巴顿的性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一种说法,音乐与影视的联姻是为了商业上的辉煌。商业促进了影视音乐的发展,使得优秀的影视作品得以广泛传播。虽然不排除人们为追逐商业利润而大肆加工影视垃圾,然而无论商家做什么,都不能不考虑观众的需求和品位。我们期待着优秀的作品,我们希望在得到视觉满足的同时,也得到心灵的满足,让那浑厚的音乐拓展我们的思想并沉醉其中。
【参考文献】
[1]曾田力.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8.
[2]狄其安.电影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王文和.中国电影音乐寻踪[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4]中国电影音乐学会.中国电影音乐文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史艳、罗丽娜,石家庄学院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147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