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幼儿音乐教育成人化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静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园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据着相当的比重。但是,随着音乐教育的功利化和世俗化,单纯的音乐教育很难让孩子享受到他(她)的快乐。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是引导幼儿表达心灵和心理感受的语言。对幼儿来说,音乐能促进智力、社会性、身心的健康发展;能提高对情感的感受和体验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提高幼儿的文化和音乐修养。幼儿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未来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课程模式,探索和发现一切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因素,使幼儿的身心得以正常快乐的发展。面对目前儿童音乐教材和儿童歌曲却比较单一、滞后,很难引起孩子们的兴趣的情况。老师们普遍反映,儿歌新作少,且不是水准差强人意就是难度偏大。令音乐老师们苦恼的是,每到儿童节或排演文艺节目时,只能选择那些唱过无数遍的老歌来唱,如《同一首歌》《春天在哪里》《让我们荡起双桨》《七子之歌》等,但这样的歌曲精品实在太少了。另一方面,儿童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成人强,他们置身于电视、VCD、MTV、卡拉OK的包围中,耳濡目染不自觉地成了成人歌曲的俘虏。但大多数流行歌曲要么涉及成人感情纠葛,要么宣扬游戏人生等内容,势必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音乐教育专家早已指出过,在儿童身心健康和道德情操的培养中,音乐教育有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内容健康、曲调优美的歌曲,其效果要远远好于思想品德课上老师们教条式的训诫。好的音乐可以塑造人积极向上的情操,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
   在今天的社会形势作用下,孩子们被逼的多才多艺起来,几乎个个都是小明星,大都身怀绝技。乐器是现在大多数家长的首选。让孩子学习一种“乐器”是好事,但不要强人所难;只有孩子对一种“乐器”感兴趣时,利用这个时机做出购买“乐器”的选择是正确的。若错过了孩子对一种“乐器”感兴趣的敏感阶段,就很难得到理想效果。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一种“乐器”的目的要明确,关键是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学习“乐器”是为了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气质,在“乐器”的学习过程中,能享受美感的快乐。审美体验的过程主要有审美情感高涨、深化、升华三个阶段。审美情感的高涨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情的渲泄”和“心灵的补偿”,而情感深化就是“审视自我”、“体验环境”。情感升华则是“回味与叹息”、“憧憬与渴望”。儿童,尤其是幼儿,年龄还小,思维还很不成熟,也没有成人那样的人生经验和丰富曲折的阅历,要他们让自己的思维脱离自身,升到一定的高度反观自身、反观自身的环境(深化),并且作出对人生过去与未来的感性记忆与隐秘渴望(升华),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也只能是一晃而过的事。所以,儿童的审美体验,其侧重点在审美情感的高涨,而不象成年人一样偏重后两环节。儿童往往不甘于平庸的日常重复的生活,他们要体验更新鲜更广阔更无拘无束的生活,这种补偿需求甚至比成年人还强烈。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良师,因此,培养和爱护孩子的兴趣,是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给孩子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孩子的学习在快乐中开始,在儿歌中进行。那么,孩子就能得到美的体验,感到学习的幸福和乐趣。音乐教育不是技术,它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我们千万不能把音乐教育看作是简单的训练,而忽略了情感的培养。促进情感的发展,培养孩子爱艺术的情感,经验告诉我们,孩子只有爱艺术,爱音乐,才能对其他事物产生兴趣。成人要注意培养自身的情感素养,与孩子建立情感沟通的渠道,以各种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让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淡官阔支。帮助孩子分析和表现各种儿童音乐作品的情感基调,让孩子理解不同的作品,在情绪情感上的差异,并能给予表现之,使孩子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逐渐变得细腻、深刻而又丰富。笔者呼吁广大的幼儿家长、幼儿教师、社会媒介,端正教育态度,对幼儿的教育要合理、科学,不强行施加与幼儿年龄不相符的教育内容,这是必须注意的问题。
   幼儿园音乐活动以其生动活泼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着幼儿的热情参与,孩子们在唱唱跳跳中愉悦身心,在敲敲打打中发展个性,在拍拍奏奏中提高能力。儿童的创造力是对事物感知的体现,我们不应固定他们的思维,更不该对他们进行模式化教学。尊重孩子吧,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孩子自由发挥,还孩子一个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天地。在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不可否认一个事实,音乐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教育内容不单纯是教孩子们跳舞、唱歌、做游戏等,这其中还蕴藏着对幼儿审美艺术的教育功能。回顾前几年占据我国动画片市场的日本、欧美动画片就是奇特的快节奏、瑰丽放纵的艺术氛围、夸张怪诞精灵、幽默滑稽的动作细节征服了我国的小观众,使我国的小观从在情感高涨阶段经历冲浪一般的刺激感受,而大力神、奥特曼、米老鼠、唐老鸭等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动画明星。颇受小朋友们欢迎的动画系列短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将父子亲情中最富于情趣、最生动的部分演绎成一个个小故事,表现为节奏快,线条简洁,形象夸张,在动作细节的处理上又不乏幽默,小朋友们不需要刻意思索就能体味到浓浓的亲情和生活的乐趣。再如《小糊涂神》《红孩子儿传奇》等等,作者充分认识到,审美是第一阶段在儿童审美体验中的重要位置。一些美好的、健康向上的东西在审美第一阶段或激烈、或平缓、或亲切、或佻皮地传递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电视机前的小观众们。仅借儿童动画片的创作特点,来促使和点燃起音乐教育的潜在功能和教育功效,有着潜移默化的借鉴影响动力。
   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不能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应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一点是无须质疑的。教师不是简单地教歌与动作,应重视调动幼儿的情感与生活的积累,引导其主动、愉悦地体验音乐艺术的美,并鼓励幼儿把自己内心的体验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审美能力及情趣的培养,是通过具体的音乐教育活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粗浅的音乐知识技能、有一定的音乐素质与能力,幼儿才能在具体的音乐活动中运用学过的音乐技能表现自己的感受。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和音乐艺术表现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并不是相互对立和排斥的,而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那么如何让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知识技能呢?这是我们目前音乐教育活动中的薄弱环节,老师们必须改变现在单纯的我教你学的现状,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操作艺术材料,并在主动参与听辨、唱歌、韵律、敲击、欣赏等的活动中去体验、去实践,从而获得有关的音乐知识与技能。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从幼儿时期,就特别喜爱音乐,并在音乐中陶冶情操、寻找灵感,激活了大脑思维想象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音乐给了爱因斯坦带来了创造灵感,音乐又使他对世界万物引发出了创造兴趣;音乐给他的发明带来了动力,使他能在音乐的旋律音符中,激发起无数的想象力,给他的科学发明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音乐的教育功效和创造力是不可想象的。世界上著名的发明家、科学家,据统计,在幼年时期,基本都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音乐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神奇的。
  
   (作者简介:李静,德州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147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