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园文化牵手音乐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占秀 潘秀昀
学校音乐文化属于一个艺术范畴,也属于美育的范畴。音乐是艺术的一种,通过一定形式的音响组合,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思想情态。因此学校教育牵手音乐文化,音乐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教育一般分为教育和教学两大方面。教学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是学校进行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的主要途径。教学的本质属性是科学或者艺术,向来有争议。持科学观者以科学主义的思想方法注重教学相关因素的本质联系;主张艺术论者偏于实践理性。笔者赞同艺术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教学论就是指教学的艺术。
既然赞同持艺术论者的观点,那么学校教育就与音乐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为了研究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笔者对河北省的六所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
由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喜欢听流行音乐的中学生占75%以上。在各项调查中,除了张家口地区的万全中学调查结果情况特殊外,其他五所中学同一问题的相同答案所占比例相差不多。除了万全中学以外,其他五所中学的学生大多数喜欢在睡觉前听流行音乐,从没有听过音乐会的学生人数也占大多数。六所参加问卷调查的中学生大多都选择网上下载的方式听流行音乐。万全中学62%的学生认为听音乐能改变情绪,其他五所中学86.7%以上的学生认为听音乐能改变情绪。这样看来,中学生的音乐审美层次整体素质不是太高,大多数中学生能够受到音乐的影响,但对音乐的理解和道德教化功能没有完整的认识和系统的理解。
由于升学的压力和高考的指挥棒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中学生升学的标尺,于是中学校园的音乐文化氛围相对来说比较薄弱。有的中学虽然组织开展音乐活动,但往往会把重点班的学生排除在音乐活动之外。于是中学校园的音乐文化走进一个怪圈:只有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才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节活动和一些什么啦啦操大赛、运动会开幕式表演之类的活动。从中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发展特点来看,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情绪体验的不稳定性和两级性。情绪体验易于变化极不稳定,容易出现高强度兴奋、激动、热情或过度的伤感、气愤、绝望。[4]从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角度考虑,应该运用音乐的审美特点,从参与校园音乐活动中缓解学习压力,解除情绪焦虑。把情之所系的艺术创造和美感活动置于求知的理性活动和向善的意志行为之间,把艺术和美学遂得与科学和知识并列。
音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又是音乐文化成长的摇篮。有什么形式的校园文化,又会衍生什么样的相关的音乐文化。在石家庄市第六中学的开放式的校园文化中,学生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你擅长弹钢琴、弹古筝;我书法、绘画是特长;她唱歌、跳舞美轮美奂。在石家庄市里的各项活动中,石家庄市第六中学的学生交响乐队往往充当着专职伴奏的任务,在各项社区活动中,到处有石家庄市第六中学合唱队和舞蹈队的身影;更有甚者在河北省庆祝“新中国诞辰六十年华诞”的省级顶尖联欢会上,石家庄市第六中学包揽了开场合唱、压轴舞蹈和另外两个节目的伴奏。这样的艺术氛围必定为校园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影响,那里的教师讲课幽默、诙谐,那里的学生活泼外向。因为课余有很多活动要参加,相对来说缓解了学习的压力;而在活动中又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审美能力、承受能力。这反过来又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摇篮。
音乐文化是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校园音乐文化是可以通过音乐教育的途径来体现的,音乐教育的功能除了具有审美作用外,还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素质固然重要,但启发人身上的崇高伟大的人生观则就是道德范畴了。
中学生听流行音乐是主流,听音乐的方式主要是网上下载;没听过音乐会的学生也占了大多数。这就说明流行音乐在一定的范围内主导着中学生人群的音乐欣赏,而中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欣赏是“拿来主义”:要么单纯模仿歌星的风格,要么纯属消遣。这样就弱视了学校教育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力。流行音乐多体现了世俗化情感的追求,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旺盛期,很容易就与流行歌曲找到了共鸣点。流行歌曲的精神品味参差不齐,一部分属于廉价的大众消费品,也有一部分具有较高的精神品味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这需要有师长的引导和伙伴之间相互探讨。而中学生大多选择在睡前听音乐,这意味着中学生对音乐的品味仅仅停留在听觉的最初阶段,很难有更高层次的美的享受。
笔者在进行中学校园音乐文化调查时发现,家长对孩子听音乐基本上持放任的态度。能对中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有所影响的,还得依靠学校音乐教育。中学生由于升学的压力和经济的不自立原因,决定了他们没有富裕的时间和钱财去投资音乐消费。这也是接受调查的5所学校的学生80%以上通过网络下载听流行音乐的最主要原因。中学生对网络音乐的选择,多了随意性和自我爱好的选择,属于纯粹娱乐性的欣赏。中学生很少会抱着提高自己审美能力的目的,去从网上下载一些高雅音乐或者古典音乐。于是要提高中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还得依靠学校音乐教育的途径来实现,还得靠音乐课来实现。
中学关于音乐课的设置,各个中学设置音乐课和音乐课的上课形式上,几乎没有规律可循。没有设置音乐课的学校就谈不上运用学校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了。
所以当务之急,不是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而是让中学生有享受学校音乐教育的权利,不要因为片面的追求成绩,而人为的取消学校音乐课的设置。笔者从调查中发现80%以上中学生不会识谱;75%以上的中学生不懂得怎样欣赏音乐;95%以上的中学生不会演奏任何一种乐器。从长远的校园文化氛围来看,高雅音乐势将成为校园文化主流。
高雅音乐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高雅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感染力。笔者观摩过一堂中学音乐欣赏课《那不勒斯舞曲》,授课教师为学生展现了她现场录下的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表演的《天鹅湖》片段。课堂上当学生和着《那不勒斯舞曲》跳起交谊舞的时候,那就是学生参与的艺术创造过程。创造是艺术的生命,艺术创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高雅音乐能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审美享受,中学生欣赏高雅音乐能消除学习疲劳、缓解压力,是培养中学生兴趣、情操等心理品质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再者,高雅音乐大多数是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内容,在中学校园文化中渗透高雅音乐的道德教化作用,能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起到心灵渗透和促进全面发展的作用。
总之,客观分析中学生的音乐水平现状,正确引导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欣赏。把中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迷恋转换成视唱、听音训练的基本素质,从而达到流行音乐与高雅音乐的优势结合。以完成中学生识谱能力的培养为基本目的,来实现中学音乐教学的互动性、简明性,达到音乐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开阔化;走出校园音乐文化的创新教学之路。
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氛围,是引导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的动力。学校教育牵手音乐文化的教学思路,也是一种教学改革的创新,更是“不言之教”“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
注:该文系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批号(HB10UYS031)
(作者简介:李占秀,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潘秀昀,河北经贸大学副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148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