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际贸易下中医文化的翻译与传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林

  中医是一门特殊的科学学科。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拥有两千年之久的发展历史。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式都无可匹敌。即使面临以高科技为支撑的西医体系,中医也仍然有其独特的优点,并且在现代更是有逐渐和西医互为辅助的发展趋势。中医用语英译的国际标准化问题,很早就引起了中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关注,并积极采取措施指导和推进这一工作的开展。但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和医理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再加上各方对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认识不一,使标准化的研究举步维艰。
  中医文化是从文化视角解读中医的独特性,其目的在于谋求中医现代化的发展之路。中医文化包含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中医文化指的是中医本身即是一种文化;狭义的中医文化指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即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文化特征。它只涉及中医学有关人体生命和防病治病理论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文化社会印记和背景,而不涉及中医学关于人体生命和防病治病的手段、技术和具体措施。”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张其成教授认为,狭义的中医文化可以分为两类:中医文化的物质层面与中医文化的精神层面。物质层面文化如中药名称、中医医疗器具等所蕴含的文化含义;而精神层面是中医文化的核心,主要是指中医哲学,包括中医本体论、中医方法论、中医伦理学、中医价值论等,比如中医对于人的生命本质及规律、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以及对中医形成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如阴阳家、道家、中庸之道、佛教等各家思想的认识。另外,中医文化还表现在中医经典著作的行文特点上,如大量使用隐喻、四字词组以及意象思维方法的运用(如取象比类法)。
  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学问,民族文化色彩十分浓厚。中医药学是与现代医学截然不同的另一大医学体系。它吸取并运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粹,在两千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和诊治方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辨证施治,富含哲理,科学性也自在其中。尤其对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其治疗效果更比西医西药更佳。因此,引起了海内外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如今,我们社会的各个领域,如,食品工业,化妆品,医药,健身器材,外贸等都与医学有关,翻译面临的任务十分关键。
  然而,中医和西医不同的理论思想根源又导致了两个医学体系对相同内涵的概念往往采用不同的表述形式,如果翻译语言不能很好地表达这种差异,而是生硬地把中医的概念纳入到西医体系中,或者说把西医的概念套在中医概念上,就会使读者混淆对两个不同体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从而影响对中医的准确认识。本文主要对中医文化的翻译及传播进行探讨。
  中医语言蕴含着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给译者不论是在理解还是表达上都造成了很多的困难。把中医向英语读者译介,目的在于传播中医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在做翻译之前,首先要了解中医文化的特点。
  中国古典哲学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有关概念和用语主要体现在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之中。如涉及“阴阳学说”的有“阴中求阳”、“阴平阳秘”、“阴阳偏盛”等等。“阴”、“阳”目前统一音译为yin和yang。
  对于人体生理结构的认识,中西基本一致。但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医也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理论和见解,如“三焦”、“命门”、“经脉”、“气血”等。
  中医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预后,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理论和观点。如一些病因的用词,“心火”、“肾虚”、“肝风”、“寒热”等等。
  中医通常采用四字词语。如:“化痰止咳,清热解毒,明目清肝,益气生津”等等。这些四字术语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长期以来,中医翻译界一直围绕着是异化还是归化,是直译还是意译争论不休。比如梁俊雄认为中医文献英译应遵循文化对等原则,根据不同的情况将直译、意译、音译相结合。张晶晶等认为应该从接受角度看中医翻译中的文化传达,指出“说到底在文化传达问题上的异化是为了最终使得读者做到真正的归化,也就是说使读者把原语译者所传达的异域视野经自身的文化视野过滤、对比、沉淀而后引起视野的重新定位,在对比中做到对自身文化和原语文化的再认识,即在文化意义上完成真正的归化”。Nigel Wiseman作为致力于中医翻译事业的外籍人士,坚持认为中医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保留是最重要的。“在西传的过程中,中医并不能为了配合西方人的需求而有所改变。而西方意欲学习中医的人也绝对无法经由一种‘以其本身较为熟悉的知识系统将中医学重新过滤’的学习方式获得成功,他们必须真正地进入中医的世界。”
  对于一些药剂名称,目前日趋统一,基本实现了规范化的要求,一般采用音译。如“当归”这味中药材,以前主要采用拉丁语翻译,译作“Radix Angelicae Sinensis”。但这个译名难以辨认,难以上口。所以直接音译为”DANGGUI”又直接,同又传播了中国的文化。
  回译性翻译指的是中医名词术语在结构上应与中文形式相近。这样在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中,就能较好地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这种翻译方法通常用在一些中医功效语的翻译上,解释了中医的功能及作用。如:清热解毒―― clearing heat and detoxifying;等等。英译的中医术语与原文相比,在结构上和字面意义上都比较接近,因而具有一定的回译性。
  中医用语的突出特点是简明扼要,所以在翻译时要避免冗长复杂,如“入水伤心”曾被译为“person immersed in water when sweating, heart being affected”。与原文相比,这个译文过于冗长。可以先直接译为“damage of heart by water”,然后再加注释(If a person immerses himself in water when sweating, his heart will inevitably be damaged),以利读者理解。
  对于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并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用直译、意译、音译、回译等多种方法或多种方法混用。尽量做到译本简洁、通俗、易懂。更好地把中国的中医文化发扬广大。
  中医要走向国际化,中医翻译必不可少。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多以及译语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文化了解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医术语及表达逐渐被译语读者认可和接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会在国际文化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李照国.汉英中医药大词典[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1997.
  [2]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3刘法公.商贸中医术语汉英翻译规律[J].中国翻译,2000,(5).
  [4]梁俊雄.中医文献英译的文化对等[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4).
  
  (作者单位:李林,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152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