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音乐欣赏角度看音乐教育的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雷 敏

  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美,艺术作品必须具有美的品质。人们接近艺术,陶醉于艺术的赏析之中就是因为艺术作品具有不可抗拒的艺术美的魅力。音乐艺术通过对声音(以及歌词)的接受、想象和体验,使人的情绪得到宣泄、情感得到净化,让欣赏者产生极大的审美心理振荡和情感激动,获得心理、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目前,长期以来模仿音乐院校各表演专业所形成的教学模式,从而导致了部分学生在学习期间重专业、轻理论,缺乏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念,忽视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这样一种倾向把即将毕业的学生导向了两个方向:一、自以为是。音乐院校科班出身,瞧不起教师这一职业,不愿当音乐教师;二、进入中小学从教后才发现,由于自身专业单一化,故无法胜任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无法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因此,构建新型综合性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音乐教育专业的办学思想、教学模式受音乐学院的影响,严重存在着“重技轻艺”、“重专项单项,轻综合素质”的倾向。于是,文化课被放到了极不重要的位置。如此一来,使得不少学生本来就很薄弱的文化水平愈加低下,语言表达能力、教案编写能力与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均较差,更谈不上对音乐的审美本质进行深层的文化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切实加强对文化课的学习,增强文化类课程的比例,从根本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将声乐、钢琴、舞蹈等技能技巧课程与其发展历史、文化背景、表演艺术流派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音乐技巧的同时,又知晓其内在的文化意识,从而全面提高其音乐文化素养;加强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的相互渗透,特别是与戏剧、舞蹈、影视、美术等艺术门类的融合,使学生从广泛的艺术门类中拓宽艺术视野,提高对艺术的审美意识。
  现在,各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大部分仍是沿用入学时就分好专业的做法。但这样一来,在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学生全方位的发展,结果形成知识能力体系纵向发达、横向萎缩的状况。以下,笔者不揣简浅,提出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设想:
  钢琴。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为歌曲弹奏钢琴即兴伴奏是必备的基本功,是搞好音乐教学、开展音乐第二课堂极为重要的专业技能。在课程设置上应将钢琴技能课与即兴伴奏课的内容相结合,开设“钢琴与伴奏”课,增加即兴伴奏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课堂教学和开展课外音乐活动所必备的实用技能。
  声乐。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获得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对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有较清楚的理解和认识,能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学生能唱几首高水平的歌剧咏叹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备教中小学生唱歌时正确发声的声乐教学能力,为学校组建合唱队、开展歌咏比赛的声乐组织能力。结合这一特点,对于“合唱与指挥”这门课程要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对于“自弹自唱”这方面的能力要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强化。
  器乐、舞蹈。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能够胜任校艺术团队的指导工作,不仅能教声乐、教钢琴,还能教其他乐器,组织校乐队、校舞蹈队。所以,作为学生应该适应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这种需求,重视器乐、舞蹈这类课程的学习。器乐课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选修课、举行各种乐器的讲座,让所有的学生不仅能掌握两种乐器,而且懂得器乐保养、维修和使用等方面的知识。
  将曲式与作品分析、和声、歌曲写作等音乐技术理论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使其更富有音乐教育专业的综合特色。“和声”课应以实用为主,即应以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需要为主,具体地说,就是以“歌曲配和声”为主要目的;“复调”课也应按照中小学音乐实际需要来编写教材,教学内容应结合中小学音乐实际,培养学生对从小型到大型各类复调曲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小合唱曲、小型乐队曲中复调写作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配器”这门音乐技术理论课在中小学实际工作中是非常实用的,我们应根据中小学实际需要,增设“小型乐队编配常识”等课程,其中包括“电声乐队配器”、“西洋乐器乐队配器”、“民族乐器乐队配器”等内容,使学生具有初步创作小型器乐曲的能力,以提高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
  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为普通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因此,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教学素质甚至比音乐专业素质更为重要。但学生往往过分强调音乐专业水平而忽视教育教学水平,忽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基本原理的学习,忽视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其结果是只适宜上舞台而不适宜上讲台。即使是上了讲台,由于教育理论素质较差、教学实践也不足,而难以在讲台上站稳脚跟。鉴于这一事实,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音乐教育课程。但这类音乐教育课程既不是纯音乐课程,也不是纯教育课程,而是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教学生如何学音乐”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多媒体以其绚丽多彩的画面、生动形象的演示及化大为小、化静为动的特效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广泛运用。因此,为了适应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就音乐教育专业而言,目前我们急需增设的是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计算机音乐”、“电脑作曲基础”、“多媒体课件制作”、“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等实用性课程,而这恰巧是各院校所忽视的,这些课程必须有所体现。
  总之,各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要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深化课程体系的改建,增加选修课的门类,合理安排必修课程,并重视实践课程,培养出既能“示范”又能“表演”,既能“上讲台”又能“上舞台”,文化知识广博、专业水平精湛的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郭声建.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钱正钧.“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之我见[J].人民音乐,2002,(9).
  [4]马达.聚焦基础教育,深化高师音乐教改[J].人民音乐,2002,(5).
  
  (作者简介:雷敏,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15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