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简.爱》与哥特小说新元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爱玲

  英美文学中存在着一个影响广泛、持续发展的哥特传统。哥特式小说始于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一支,是“黑色浪漫主义”。在主题思想上,它不是像一般浪漫主义那样侧重于正面去表达其理想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而主要是通过提示社会、政治、教会和道德上的邪恶,揭示人性中的阴暗面,反映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复杂现实,含有对社会批判的成分。一批女性作家。尤其是勃朗特姐妹不仅创作出最具哥特色彩的小说,而且也最突出地运用哥特手法来进行道德探索,挑战维多利亚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也突出地运用了哥特手法,刻画了一位出身贫苦、相貌平平,却敢爱敢恨,具有反抗精神的简爱在残酷、险恶的环境里成长和追求平等爱情的故事。本文从故事情节构建、人物塑造、环境氛围刻画几个方面来分析《简・爱》对哥特式小说的继承与创新。
  
  一、主题与故事情节构建上的“哥特式”特征
  
  哥特小说的“黑色浪漫主义”(dark romanti-cism)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情节上,它浓墨重彩地渲染暴力与恐怖;在主题上,它不像一般浪漫主义那样从正面表达其理想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而主要是通过揭示社会、政治、宗教和道德上的邪恶,揭示人性中的阴暗来进行深入的探索,特别是道德上的探索。
  夏洛蒂的《简・爱》就涉及了憎恨、报复、阴谋、暴力、凶杀与继承权的争夺等,其故事情节充满着暴力和恐怖以及伴随的折磨和痛苦。简自小寄养在舅妈家,备受欺辱、虐待。可怜的简几乎每天都担惊受怕,恐惧不安。最恐怖的是被狠心的舅妈关进“闹鬼”的红屋子并吓得昏死。简在舅妈家倍受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屈辱和恐惧,心底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萌发了反抗意识。出于报复,简被舅妈送进了人间地狱般的“慈善机构”――劳渥德。这个孤儿院教规严厉,生活条件恶劣,再加上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许多孤儿相继死去。简在这个冷酷、阴森的地方成长为勇敢而刚强的女性。作为家庭教师,简来到偏僻的桑菲尔德(以下简称为桑府),爱上了性格阴郁、喜怒无常的男主人罗切斯特。可简出身贫寒,不敢奢望爱的回报。失去家族继承权的罗切斯特看惯了上层社会冷酷虚伪,也爱上了不同寻常的简。先是不敢表白,后是法律阻碍他们的爱情,他们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为了尊严,悲痛的简离开了桑府和深爱的男主人。身无分文的简又悲愤又虚弱,历尽苦难,最后被牧师圣・约翰收留。可并不爱她的圣・约翰却要求她作为妻子兼助手,随他前往印度传教。简不愿接受这种殉道式的无爱婚姻,被罗切斯特的呼唤召回了桑府。简最终获得了平等的幸福婚姻。由此可见,《简・爱》的主题――暴力凶杀、阴谋仇恨、家族继承权的争夺是哥特式通常的主题,它“揭示人性的邪恶和阴暗面”;而其中善与恶的冲突是“哥特小说最突出、最普遍、最持久的主题”。
  
  二、塑造的“拜伦式英雄”
  
  尽管哥特小说中也有一些理想化人物,而且也在间接表达理想的价值观念,但其重点从来就是暴露罪恶与黑暗。正是因为这种“黑色”性质,再加上浪漫主义的叛逆精神,因而在浪漫主义时代,最典型的“哥特”人物是“恶棍英雄”(vmain-hero),即所谓“拜伦式英雄”。他集善恶于一身,具有超常意志和力量,同压抑人性、束缚个性的社会体制势不两立,因而是性格孤傲的叛逆式边缘人物。
  仔细分析《简・爱》男主人公罗切斯特,不难发现他身上的哥特式特征。“既是压迫者又是被压迫者”的罗切斯特就源自哥特传统中的“恶棍英雄”形象。评论家莱斯利・菲德勒在《美国小说中的爱和死亡》一书中这样论述:“恶棍英雄确实是哥特体裁的创造……该体裁往往以恶棍英雄既引诱别人又自己遭受苦难,既迷人又邪恶为主题”。也就是说,“恶棍英雄”既是迫害者又是受害者。拜伦也确立了“恶棍英雄”的外表:“深色的皮肤,体格强壮,有一双洞察一切、摄人魂魄的眼睛,表情则混合着轻视和阴郁;行为多变不可预测,时而郁郁寡欢,时而暴躁如雷;”勃朗特笔下的罗切斯特显然具有这些外貌特征:“他大体中等身材,胸膛很宽,他的脸庞黝黑,面容严厉,眉毛浓密,他的眼睛和紧锁的双眉看上去像刚才遭到了挫折,并且愤怒过。”
  罗切斯特不但外表酷似“恶棍英雄”,从精神方面来看,他既是为害者又是受害者,也堪称“恶棍英雄”。他的“恶”文中只是隐约提及,具有神秘色彩。罗切斯特得不到爱情的甜蜜和家庭的温暖,还得时时提防疯女人的暴力和凶杀。最让他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他卑劣无聊,只好四海飘荡,在寂寞中苦度时光。等级森严的贵族社会和不公正待遇使得他的心灵被扭曲。但是,他的人性并没有丧失,他向往幸福,希望找到真爱。他遇到简并爱上了她,可他有一个疯妻子,他陷入痛苦抉择中。为了爱情,他向贵族社会及其偏见挑战,决定与简结婚。可梅森出来揭发,简为了尊严离开了罗切斯特。他就整日生活在伤心与思念之中,更糟的是,伯莎放火烧桑府,烧得他身残眼瞎。毫无疑问,罗切斯特是罪恶社会和家庭淫威的受害者。纵观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政治、经济及社会习俗,罗切斯特的恶魔形象也并非他的本来面目,而是受到社会习俗的压迫致使人格发生扭曲变形的结果。“恶棍英雄”并不是罪恶之源,真正的罪恶是使其遭受迫害,扭曲人性的父权、夫权制度,不公正的社会法律准则、强权暴政和宗教迷信。正是因为作者认识到这一点,便安排了伯莎纵火烧毁父权及夫权象征的桑菲尔德庄园这一情节,用烈火重新锻造了罗切斯特。“遭此劫难的罗切斯特再也不是先前那个孤傲易怒四处游荡,风流成性的‘拜伦式英雄’了。双目失明意味着罗切斯特今后不会为女人的美貌而朝三暮四;……断臂意味着罗切斯特今后难以再对女性施以暴力。从而消解了其潜在的对于女性的施虐意识”。一把。大火完成了对“恶棍英雄”罗切斯特的改造,实现了作者心中的爱情理想,诠释了女性对于男性社会权利话语以及为其服务的传统性别意识形态进行的挑战和反抗,实现了女性与男性的平等对话。
  《简・爱》不仅仅是运用了哥特这种传统手法,还超越和发展了它,突出体现在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写。作者把主人公放到极端的状况中,例如简被关在闹鬼的“红房子”里,罗切斯特的重婚受阻时简的进退两难等境况,运用哥特手法来“进行道德探索,挑战维多利亚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对感情与理智、人性与道德之间的冲突进行了深入的表现和探索。”小说采用哥特手法来开拓主人公的心理深度,使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民,尤其是下层妇女身心两方面的残害与折磨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因此,我们可以说夏洛蒂・勃朗特为哥特形式注入了现实的内容和激烈的情感,使之表现善恶冲突,进行道德探索并且揭露各种摧残人性,威胁人类或者使人堕落的罪恶。她在作品中借助哥特形式打破了“古典的”和“理性的”生活秩序,敢于反映被列入禁忌的事物,在社会规范、理性裁决和习俗制度所认可的情感之外展开了新的视野,扩大了现实感的范围及其对人的影响,升华了女性的自我意识。把哥特传统这枝“黑色浪漫主义”之花成功地移入了现实的土壤,达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159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