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爸妈自恋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悠悠姑娘是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女孩子,她有着姣好的外貌,优秀的学历背景,以及高薪的工作,但却总是不开心,对自己不满意。
悠悠的母亲也是一个各方面很突出的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同样的,她对女儿也是如此:上学的时候,母亲极其关注悠悠的成绩,当她大学被名校录取后,母亲逢人便夸女儿厉害;悠悠交的朋友母亲会过问对方情况,有不满意的就会让她保持距离;对悠悠的外貌打扮,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也会有很多建议。
悠悠自从工作以后就不愿意回家,一方面对母亲很依赖,另一方面她又感受到来自母亲的巨大压力,有时候甚至无法呼吸,母亲的指责会让她感到很沮丧,也觉得很累。母亲常常说,我在你这个年龄时怎样怎样,母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说你还不是因为爱你!”
很多人的父母就像悠悠的母亲那样,喜欢对子女进行很多评价和控制,似乎出发点都是爱孩子,其实这类父母通常都很自恋。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父母有怎样的表现?对儿女有何影响?受影响后会怎样影响孩子的成长和生活?应该怎样疗愈自己?近日,台湾著名心理学家王浩威来杭州讲学,对这些问题一一做了解答。
自恋型父母长啥样
自恋是个舶来词汇,源于有关水仙花(narcissus)的希腊神话,美少年纳西索斯(Narcissus)是希腊最俊美的男子,无数少女对他一见倾心,可他却自负地拒绝了所有人。这当中包括美丽的山中仙女伊可(Echo)。伊可十分伤心,很快地消瘦下去,最后,她的身体终于完全消失,只剩下忧郁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众神愤怒了,决定让纳西索斯去承受痛苦:爱上别人,却不能以被爱作为回报。有一天纳西索斯在水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然而却不知那就是他本人,他爱慕不己、难以自拔,终于有一天赴水求欢,溺水死亡。众神出于同情,让他死后化为水仙花。
自恋可以被定义为成年人的自爱、自尊以及对核心自我的感受。自恋的一头是一种健康成熟的自恋:另一头是一种极其不成熟、不现实且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病态的自恋。两极的中间是尚未完全发展的自恋,其中某些方面正向健康的自恋进步,另一些方面则属于不成熟自恋的范畴,剩下的还处于发展阶段。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作为成年人的父母很多时候还处于不成熟的自恋状态,有的甚至是病态自恋的阶段。虽然披着“成年”的外衣,但是内心是没有完整自我自尊脆弱的,这往往给亲子关系带来很大的伤害,表现为亲子关系里反哺式的自恋父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自恋者的普遍心理特征是浮夸、渴望赞美、缺乏同情心、拥有特权感、妄自尊大、嫉妒。美国家庭治疗学家卡瑞尔·麦克布莱德在《母爱的羁绊》中,提出了自恋母亲的“四张面孔”:
浮夸外向型:他们往往过着不错的生活,希望子女进入他们的社交圈,按照他们的模子来发展。他们给所有人报以热情,而你作为他们的孩子却鲜少得到。
成就导向型:成功取决于你做了什么,而非你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希望你无人能及,会因为你考出好成绩,找个好伴侣,好工作而自豪和炫耀,一旦你做不到,他们会对你百般指责。
心身疾病型:这种父母通过疾病和痛苦操纵自己女,为自己扫除障碍,获得注意力。如果你没有给他们回应,甚至反对,他们就会表现出身体的不适或虚弱:“你看看你不听话,都把我气成什么样子了!”
情感饥渴型:当你向父母抱怨自己辛苦不易时,他们非但无法提供安慰,反而会滔滔不绝讲自己多么不容易。作为孩子的感受无法得到重视,只能选择闭口倾听或者逃避。
和自恋型父母相处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他们以爱的名义满足自己的自恋会让子女产生一种无力感——除非我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活成他们想要的样子,否则我在他们看来就是错的,是不孝顺,甚至一无是处。有个自恋的爸妈孩子会怎样
长期与自恋型父母生活的子女,通常有两种典型的反应:“顺从型”和“反抗型”。
順从型的孩子对父母的需求非常敏感,老想揣测别人的心思,争取表现好。多数时候,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次要位置。如果别人失望,会感到羞耻,从而为了取悦别人而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他们可能会努力讨好父母,而且很害怕冲突,取得成功或者赞美的时候,会心里不安,觉得自己配不上。别人有一点指责的意思,又会畏畏缩缩,很容易成为被人欺凌的对象。这些孩子可能表现为对别人过于讨好,但同时也很狡猾,不容易说真话。害怕被拒绝,容易焦虑。还有一些孩子很温顺,不爱出风头,因为如果惹人注目,或者表现出色,会遭到爱表现型父母的攻击,他们经常感觉紧张,时常想着最坏的情况。
反抗型孩子时常与别人保持距离,不想与别人产生情感上的联结,因为父母的行为让他们意识到,情感交流是一种负担。他们常无视他人感受,如果有人试图引诱或强迫他们做事,他们会怀恨在心,表现得肆无忌惮、目中无人,有很强的攻击性,如果有人批评自己,会立刻为自己辩解,不肯认错。有时甚至会通过攻击别人来保护自己。他们不在乎怎么取悦别人,也不认可别人的支持。这类孩子非常提防他人,总认为别人动机不纯。他们把奉承看作一种工具,有时即使心里充满了反感和轻蔑,看上去也非常配合。他们对别人的想法、创意都非常抵触,但是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
这些反应类型会延续到子女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中。在和别人交往时,他们潜意识中会将对方当成父母,即便已经长大成人,也会按照儿时与父母交往的模式来行动,这就是心理学中的“移情”。越是亲密的关系,这种移情现象表现得越明显。所以我们会看到,单位里,有人承担了许多杂事和加班,却不敢对同事说“不”;有人笑脸迎人,却在心里把别人当做垃圾:有人坚持自己的意见,一旦有人提出异议就暴跳如雷……在家里,有人不敢违背父母的意见,让配偶受尽委屈;有人看配偶与自己父母吵得天翻地覆,只会冷眼旁观;有人捂紧钱包,时刻提防枕边人;有人无法无天,随意侵害家人……这些长大后的孩子,或多或少地“遗传”了自恋父母的某些特质。但也有很多人意识到,童年的经历对成人后的生活,有着持续的伤害和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仍然侵蚀着他们的自尊、自信和亲密关系的建立。 事实上,在合适的心理干预和自我诊疗的配合下,自恋型父母带来的影响,是可以被稀释甚至解除的。
如何减少自恋型父母对我们的消极影响
首先,作为子女,我们需要看到,我们的父母并非生来如此。自恋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孤独和恐惧,这和他们在孩童时代遇到过的事情息息相关,试着去了解他们的成长史。其次,尝试从自恋型父母身边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真诚、完整的人。
从父母和童年经历中独立出来的一个方法就是让自己从消极的自我暗示中走出来。那些“我做的不够好”、“我没办法信任自己”的观点由于你自身内化,就好像父母一直在你耳边唠叨。试着变成肯定的自我暗示——“我和之前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我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样,你才有希望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
同样的,在面对自恋型父母的控制或者忽视的时候,尝试成为一个观察者,不要急于做出反应。而是对情景和情绪做出仔细的观察,了解父母情绪和表达背后的原因,你会更加有能力做出合适的反应。
那么该如何摆脱自恋型父母带来的不良影响?美国著名的婚姻和家庭治疗学家,卡瑞尔·麦克布莱德根据自己数十年的研究,提出了三步康复模型。
第一步:是理解问题所在,收集问题产生的背景信息,从认知层面认识到自己父母的自恋,以及他们对自己的影响。
第二步:要对问题带来的相关情感体验进行处理,让自己宣泄情绪,充分体验这一切,转换内心的消极概念。
第三步:重建積极观念,用新的方式来审视问题,找到真实的自我。
总之,面对自恋型父母,你需要重建自我概念,父母对你的定义是扭曲的,你需要从中走出来。你已经是一个独立的成年人,你可以做自己的父母,抱慰那个从来没有得到疼爱的小孩。
慢慢地你会发现,你对父母投射的反应不那么强烈了:你能够建立起清晰的底线:由于你已经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他们不能再那么轻易地激起你的痛苦:由于你接受了他们的缺陷,你对他们不再抱有那么多期待了。
最终,你就会达到既亲近,又独立的疗愈的境界。到那时,你既能呆在父母身边,又能跟他们保持距离。无论哪一种情况,你都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你真正成为一个既独立又完整的人。然后,你就能处理好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编辑/赵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7334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