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时胜春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创伤性休克患者的病理特点,探讨抢救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技术。方法:通过对5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综合各种抢救措施,完善护理制度。结果:本组5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48例,8例死亡。结论:创伤性休克是急诊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只有建立健全各种抢救制度、强调医护之间的配合、熟练掌握抢救患者的护理技术才能提高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抢救;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11(c)-125-02
Experience of emergency nursing for traumatic shock
SHI Shengchu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Tumen People's Hospital, Jilin Province, Tumen 133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techniques for rescuing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hock by studying the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traumatic shock patients. Methods: 56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hock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he emergency nursing, various rescue measures were integrated, and the nursing system was improved. Results: Of the 56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hock, 48 cases were successfully rescued and 8 cases died. Conclusion: Traumatic shock is a common acute, critical and severe symptom in clinical emergency. Only by establishing and completing various rescue systems, emphasizing 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nurses and mastering proficient nursing techniques for rescuing patients, can improve the rescue success rate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hock.
[Key words] Traumatic shock; Rescue; Nursing; Experience
创伤性休克是急诊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是导致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情复杂、变化快,不及时处理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及时抢救、护理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保证,笔者就本院5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措施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急诊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56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16~70岁。其中颅脑损伤16例;腹部脏器破裂22例;胸腹部联合伤7例,多根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11例。
1.2 方法
1.2.1 评估诊断
对于急症患者护士应先做好护理评估诊断,观察患者意识是否淡漠或者障碍,皮肤是否湿冷,有无口渴感,面色苍白,脉搏细数加快,血压下降,少尿或无尿等情况,从而判断是否为创伤性休克[1]。
1.2.2 保证呼吸道通畅
患者进入抢救室,护士应检查气道是否通畅,首先取出停留在口腔内的大块异物,用吸引器吸出分泌物,用仰头抬颌法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如患者呼吸微弱或停止,则立即做人工呼吸或行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保证足够的氧气供给。
1.2.3 建立输液通道
急救状态下,首选上肢粗大静脉建立输液通道快速加压输液,如患者血管塌陷,应迅速进行静脉切开或者采用骨通道进行输液。未能彻底止血的患者应首先选用高渗电解质液体,提升血压,且能减少出血。扩容则多采用胶体溶液,如706代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等。不能被动等待医生把所有的医嘱全部吩咐完毕再执行,应该积极配合医生争取时间尽可能减少患者休克带来的病理变化[2]。
1.2.4 紧急控制出血
伤处表面立即用敷料加压包扎,并配合医生清创、缝合、止血,骨折处用夹板固定。对有紧急手术指征者,及时做好采血、交叉配血、备皮、药物试验等术前准备工作,通知麻醉科做好相应准备。必要时做好各种管道的插入工作,如刀刺伤导致上消化道穿孔所致的休克时,应观察胃液的颜色、量、及保证胃管的通畅这也是抗休克的另一重要措施。
1.2.5 严密观察病情
休克患者在休克早中期的变化非常迅速,很多危重情况的发生都可能表现为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因此护士必须及时正确地记录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除此之外,还应及时观察患者神志、意识、瞳孔、皮肤颜色等细节上的变化,以期发现病情变化的征兆;按抢救顺序准确记录各种抢救措施,液体输入量,药物剂量,各种处置,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记录尿量及患者的入水量,细致观察尿量及尿色的变化往往能够迅速判断抗休克效果和肾功能变化[3]。如果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并准确记录。
1.2.6 安全转送
创伤性休克患者经密切的救护,病情稳定后尽快送病房及手术室处理。转送前通知病房或手术室做好接受准备,由医护人员护送,过程要轻稳,携带氧气袋,呕吐者头侧一边,并保证输液通畅,认真交接班。
1.3 工作准备
1.3.1 健全完善的抢救制度
本院制定了《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等有关规定,从而提高了对抢救工作个认识,认识到抢救患者必须做到争分夺秒。
1.3.2 紧抓护士的基本功训练
护士操作基本功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抢救的速度和效果。本院紧抓创伤急救的基本功训练:如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练习、考核、心电监护的观察方法;静脉输液操作技术的考核以及理论考核,掌握了休克的判断和早期休克症状的观察,能快速的配合医生有效的纠正休克,为继续救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3.3 同心协力,密切配合
要做到快速准确组织配合是很重要的。在抢救过程中,护士要有明确的分工,且要互相配合,在抢救危重患者时更应该竭尽全力,分工协作。一名护士负责管理呼吸道通畅、心电监护和抢救记录,一名护士负责建立静脉通路,管理液体治疗、病情观察、抽血、取血等,一名护士负责手术前准备、留置导尿等工作。抢救中要做到迅速且不慌乱。
1.3.4 物品的准备
急救中心或者急诊室的设置以及日常管理应充分预见到可能出现的大批患者以及创伤带来的危重患者,应该为此类患者准备充足的抢救物品,保证抢救设施的完好并处于备用状态。
1.3.5 抢救设备
对于急救常用设备如除颤器、电动吸引器、呼吸机、心电图机等,应设置专人定期检查器材性能的完好性,建立健全的制度,责任到人,及时维修,始终坚持启动的备用状态。
1.3.5.1 抢救药物 应派专人维护并定期对急诊室内常用的抢救药品如止血药、血管活性药物、利尿脱水药、中枢兴奋药、强心药、镇痛药、复苏液体等进行检查,防止药品过期以及不合格药物混入。
1.3.5.2 无菌敷料 如大小纱布、棉球、治疗巾。
1.3.5.3 急救包 如腹腔穿刺包、气管切开包、静脉切开包等。在急救包的管理中必须做到标签清楚,地点固定,专人定时检查,按时交班,数量充足,绝对无菌,还应保证电源的完好性能。
2 结果
通过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程序的应用,抢救成功48例,死亡8例。
3 讨论
休克是导致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的主要原因,也是创伤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创伤性休克具有伤情复杂、病情变化快的特点,抢救工作稍有延误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急诊科医护人员在抢救创伤性休克过程中,必须有高度的抢救意识,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病情鉴别观察能力,有丰富的急救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技能,熟记抢救程序、流程,熟悉心电监护仪、呼吸机、深静脉置管的应用,缩短受伤检查时间,积极主动地实施相应的急救措施,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4]。
创伤性休克患者多数合并多发性创伤,不及时抢救则有生命危险,除了平时应准备的以外,还应重点抓护理技术,快速准确的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通过了解创伤性休克患者的病情特点,对于抢救休克患者的措施和时间的重要性有了正确认识,强调抢救速度,强化训练护士掌握急救技术,熟练各种操作技能,培养护理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强化超前护理意识和应急能力,以及严密的组织制度和齐全的物品,是保证抢救创伤性休克患者成功的基础[5-6]。
[参考文献]
[1] 姚梅芳,急诊室对严重创伤抢救的护理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39-40.
[2] 马遇荪.实用护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724-728.
[3] 王克英.最新急诊临床护理与护理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实用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7-151,181-185.
[4] 牟灵英,冀玲,历德凤,等.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相关问题调查分析[J].山东医药,2005,44(8):52.
[5] 史爱珍,姜梅,王芝.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补液速度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4):302.
[6] 张丽洁,袁秀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和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116-117.
(收稿日期:2011-08-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72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