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护士长如何激活你的护理团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娄 妍 徐佳丽 张丽梅
中国有句古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并以此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子孙后代要培养合作意识,然千年教化,至今仍有“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的“屡教不改”的悲哀。从业20年,也曾经历过一人担水的辛劳,二人抬水的无奈,三人没水的尴尬。如今作为一个护理团队的领头人,我的观念早已发生了大逆转,并有信心和决心激发我的团队成员人人都成为生命不息、担水不止的和尚,那没杯水车薪,定会汇成江河湖海。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凡事要以身作则,且样样“胜人一筹”
作为一名护士长,做任何事情都要为护士树立起效仿的榜样,一个优秀的护士长,必须样样“胜人一筹”,在你的本专业里,必须是这一专业的行家理手,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你得有让你的护士心服口服的资本,这样你才能赢得驾驭别人的权力,光有资本和权力还不够,你还要做到以身作则,要求护士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你要求护士不迟到早退,首先自己先做到不迟到早退,期望你的护士对你有礼貌、尊敬你、忠实于你并竭诚与你合作,你就必须首先向她们表示礼貌、尊敬、忠实和竭诚合作。律人先律己,一个连自己都管不好的人,有什么资格对他人指手画脚呢?所以作为护士长要想把自己的决策贯彻始终,必须以身作则,为护士树立起高标准的学习榜样,任何时候都不能落在护士的后面,这是一个护士长逃避不了的责任,除此以外,别无他途。
2.人格魅力吸引人,领导艺术激发人
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都有着这样的感受,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受他人的魅力所吸引,尤其是那些有突出人格魅力的人总是会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乐于与那些热情、友善的人相处,他们总是给我们带来和谐、融洽的感觉,我们也更易信任那些虚心谦和、诚实守信的人,而那些胸怀宽广、光明磊落、敢于担当的人在任何地方都会迅速赢得人们的尊重和敬佩,所以我们每位护士长都应加强自身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具有无穷人格魅力的人,在你的人格魅力感召下,平等、互信的工作氛围会逐渐形成,这种平等、互信有利于团队成员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毫无保留地反馈给我们,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时作为一个团队的队长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事情不清楚不要轻易表态,更不要在团队成员面前对另一位成员品头论足,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多看少说,想好再说,切忌私下评论任何人的不是,能私下沟通的不要在科室会上点名,不得不说的且问题不是很严重的,那就论事不论人,更不要在会上如此说:“有人反映”、“有人有意见”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以免引起大家的猜疑,互相攻击,如此反复,继而人心涣散,离心离德,你的团队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这是一个领头人最大的败笔,也是一个人的人格缺陷所在。
3.实行人性化管理,培养团队意识
团队建设的核心是要有大局意识、服务精神,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团队的高效率运转,作为一个团队的队长,实行人性化管理是激活团队的先決条件,首先我们要掌握每个护士的家庭状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业务水平、生活习惯。并时刻掌握她们的思想动态和个性心理,理解护士的所急、所想、所愿,实行怀柔之策,以赢得护士的信赖和支持,自己本身要淡泊名利,把名利奖给那些有突出业绩的、吃苦奉献的护士。对自己有不同意见者,不排斥,不刁难,不岐视,不打击报复。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优缺点,扬其之长,避其之短,懂得欣赏和运用她们的天赋,全员激励,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先选优,并充分授权,激励先进,树立典型,形成互学互帮,能力互补,同舟共济,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团队意识。
4.管理要有制度,执行要有力度
要想让你的管理工作井井有条,就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制度,制度一经制定就要坚持执行下去,切忌朝令夕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总有怀侥幸心理的人破之,领导者破,为普通群众打开了第一个“缺口”,群起效之,“缺口”便会越来越大,最后成了一纸空文,普通群众破之,领导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制止,则其他人就会得到一种暗示性的纵容,久而久之,再完善的制度也必将重复“破窗”之辙。做领导的首先要带头遵章守制,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美德,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什么人,领导也好,普通员工也罢,都要严格照章办事。作为一个团队的队长,在不断完善制度的同时,也必须努力培养制度的执行力,这样团队的目标才能保证顺利实现。
最后有句话和大家一起分享:“一头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却敌不过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这是一句商界名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领导者对一个团队的重要性。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身为护士长只要身体力行,充分发挥领导艺术,奖勤罚懒,肯定成绩,发挥骨干作用,使权、责、利三位一体,调动积极性,培养团队意识,使护理团队充满活力,护理任务才能有效完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31163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