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建平

  基础音乐教育作为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基础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因此我们应该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影响音乐审美教育的要素很多,我们应从教师本身的素养,教学内容的选择,审美教育的原则及教学环境等方面去贯彻。
  1、创设良好的音乐审美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致
  知识只有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其无穷的活力和美感。教学环境是上好一堂音乐课的前提条件,音乐本身是一种美育课,所处的教学环境应该与教学相适应。
  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性,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这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力避不良的音响产生;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是极重要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学氛围,音乐室的环境布置要美观、大方、室内要清洁、卫生,我们可以在室内采用音乐家的画像、音乐挂图等布置使其富有审美性与教育性;而且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只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才能在师生互动中找到快乐,才能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
  2、在教学内容上精心选择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首先,音乐教材应利于改变学生呆板的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材应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的求知欲;教材必须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必须展现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和文化涵养,培养良好的道德风范;其次,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音乐作品是极其重要的.音乐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在音乐教学中,许多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是通过体裁来完成的,许多有关历史、民族、地区的一些音乐知识也是通过形式体裁来体现的。音乐是以音响作为材料,通过听觉来感知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中学的音乐教材要体现出音乐题材、体裁、形式和风格的多样性和系统性,避免形式和体裁上的单调及局限性。例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关于我国的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以及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中有代表性的唱段;近现代和当代的音乐作品,如著名音乐家肖友梅、赵元任、黄自等一些反映爱国、民主等陷阱思想的作品;欧洲近300多年来的音乐作品,让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现代文明的中国青少年多了解欧洲音乐文化;世界各主要国家、各主要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让学生也多了解世界地方文化。此外,音乐教师还应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社会上和家庭中所接触的音乐作品,并对其进行审美分析和评价,积极引导学生的良好审美倾向。
  3、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与表现力。
  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具有魅力的刺激,满足了学生涉新猎异的心理需求,能使学生产生愉快感。再次,要给学生以成功感。成功感能满足学生自尊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把劳动的欢乐,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给儿童,在儿童心理上激发起自豪感和自尊感――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
  在音乐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体现其愉悦性的原则。因为“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可见遵循愉悦性原则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审美的愉悦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音乐能够给人以愉悦、以享受;因为音乐有愉悦性,只有在保持学生的良好心境,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才能保证音乐教学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要趣味化和游戏化,让一些生硬的基础知识以生动逼真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注意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自体验。这样学生不仅容易接受,还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音乐的美。
  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决定了音乐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以审美为核心。从教学内容的确定,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选择;从教师的语言表达,到作品的范唱、范奏;从师生的衣着仪表,到教学环境的布置,都应当体现审美的特点,使学生的美的熏陶和愉悦之中,感受人生的真谛,成为道德美好、情操高尚、心灵纯洁的人。
  责任编辑:天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0983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