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报纸文娱报道的操作思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报纸文娱报道的地位不容忽视
近年来报纸文娱报道的“壮大”主要表现在:
一、文娱报道在报纸中所占体量越来越多。报纸(指综合性报纸,而非专业类报)的文娱报道,过去是配角,版位往往安排在时政、社会、本地、国际等新闻之后,篇幅相对较少,随着报纸市场化经营的发展,特别是2003年前后报纸扩版潮的涌动,文娱报道的体量大大增加,都市类日报文娱报道往往以一叠多版的体量出现,而全国生活服务类周报的封面几乎清一色明星,文娱报道更是连篇累牍。
二、文娱报道的内容越来越庞杂。除了传统的电影、电视剧、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文学等领域,报道范围还扩至网络、游戏文化等;报道手法等也多了起来。以《申江服务导报》为例,2002年之前,文娱报道以“文”为主,栏目仅有“文艺”、“文化台历”、“封面故事”3个,轮流上版;2002年3月改版以后,文娱报道明显偏“娱”,新开辟出“一周星事”、“娱乐靶心”、“娱情速递”、“城市星情”、“非常文艺”等栏目,到2007年,“碟情”、“游戏”等栏目归入“文娱”概念,文娱报道的内涵已经大大拓宽。
三、文娱报道的读者功能越来越多元。文娱报道从过去的宣传教育、艺术引导、文化审美功能,发展到服务功能,进而发展到消遣功能、谈资功能、效仿功能等。 市场化为何选择文娱报道?原因在于文娱报道具有最广大的读者群,用办报人的话,文娱报道是“发行拉升器”,是“卖点”,它和社会新闻、本地新闻、体育新闻等一起,构成了一张市场化综合性报纸最深厚的读者基础,某些时候,它比后几类新闻更有市场。从社会学、心理学、传媒学等角度,更可以深层解释文娱新闻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一点,有专家从“娱乐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必需品”,“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外界环境的接触点不断增多,越来越感到需要娱乐”,“人们希望通过传媒得到娱乐的满足”、“娱乐有益于身心健康和提高审美能力”等各个角度论证过。
正因为报纸文娱报道从内容到体量大大扩容,文娱报道对人们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尤其是青年读者,从欣赏趣味、阅读口味、交流内容、穿着品位、婚恋观念等生活方式,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形而上的层面,理所当然地成为现阶段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部分。
对报纸文娱报道评价有喜有忧
有人这样归纳近年来的文化环境:经济基础市场化、市场文化大众化、大众文化媒体化、媒体文化娱乐化。这里说的“媒体”,除了报纸,还包括电视、广播、网络等;这里的“娱乐化”,除了娱乐报道,还指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多种类型的报道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娱乐化倾向。但笔者以为,“媒体娱乐化”最集中的表现还是在文娱报道领域。
回顾近几年,大量鲜活、有趣、有价值的文娱报道,带给读者新信息、新审美享受和艺术陶冶,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在越来越快速的生活节奏之下,文娱新闻的轻松、消遣承担了一部分心里减压的功能;在密集的信息中,人们得到自己想要的资讯;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人们得到审美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
2.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庞大的文娱报道队伍每天甚至每小时生产着众多的文娱新闻,其主要报道对象就是文化产业,直接促进了人们对电影电视、书刊美术、文学作品、音乐舞蹈、游戏网络的消费。无法想象文化产业离开文娱报道会出现怎样的状况。随着中国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娱报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会越来越凸显。
3.充实了报纸内涵,发展了报纸外延。从报纸本身看,不断壮大的文娱报道不仅充实了新闻的内容,也增加了新闻业务的内涵,最接近新闻本质的文娱报道在给严肃的报纸面孔带来活泼气息的同时,也以其新颖的新闻理念、灵活的采写技巧丰富着报纸的新闻业务。近年来,根据市场需要推出的专门化娱乐报纸、娱乐类别册等,也繁荣了报业市场,丰富了报业品种。
但是海量的文娱报道也夹杂泥沙。近几年报纸的文娱报道,较之网络和电视显得较为理性,没有出现类似被国家广电总局叫停《美丽新约》、《超级情感对对碰》等恶俗节目的情况,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状况,比如职业素质不良造成虚假报道、市场化口味引来低俗之风、公司化运作催生肆意炒作现象、年轻化记者缺乏思想深度等等。对此,我们既不要沾沾自喜,也不要妄自菲薄,既不能看不到问题,又不能只看到问题;既要坚定不移地提倡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提高文娱报道的格调,也要保持文娱报道的活泼度和易读性。
报纸文娱报道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文娱报道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环境下,有着广阔的前景。我国的大众传媒已经告别精英文化时代,开始步入大众文化时代。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文娱新闻报道该如何抓住这个发展机会,坚持真实性原则,在“准确、真实、客观、公正、全面”的基础上,将报道做得更有格调、更加好看、更有说服力、更有影响度呢?
(一)格调把握需要技巧
文娱报道要有格调,这个口号年年谈月月讲,可为何还是有那么多没格调的报道出笼?除了从业者思想意识需要提高,在把握文娱报道格调时还需“技巧”。
尺度法则:每张报纸诉求的读者对象不同,文娱新闻的尺度自然有所不同,“尺”和“度”是可以人为收放的,但收放的大小完全看报纸的定位。一张党报和一张都市报,对于文娱新闻的标准不一样,报道尺度也会有所不同。
端点法则:一张报纸的文娱报道中,“文”(文化报道)和“娱”(娱乐报道)如果是两个端点的天平,那么报道内容和篇幅就是砝码,文化报道的内容和篇幅越多,报纸就越倾向高雅,反之,娱乐内容和篇幅越多就越倾向通俗。
“烟枪”法则:文娱图片是报道的重要部分,按照公共道德底线,抽烟的明星图片应去掉香烟,手执枪械应去掉枪械,因为明星更具效仿性。露点照绝对禁用。
情色法则:文娱报道不是文学作品,在报道明星情感、圈内生活或介绍作品时,应该有“情”无“色”,从标题制作、段落篇幅到遣词用句,应把握分寸,含蓄不俗。
审美法则:文娱报道不论是文字还是图片,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健康气息,而不是忸怩作态,矫揉造作,触犯公众审美底线。批判性展示则另当别论,但这样的展示需慎重。
(二)报道路数需要拓宽
报纸文娱新闻报道的常规路数不外乎明星专访、演出消息、作品评点、事件报道等,这样的报道往往流于简单和浅层,怎样丰富和深化文娱新闻报道,除了继续搞好上述报道,不妨思路再开阔一些。
1.在活动中拓宽报道广度
2005年4月20日,沪上文化名人陈逸飞先生英年早逝,《申江服务导报》第一时间采访陈逸飞家人、朋友、电影《理发师》主创人员,以4个版的篇幅发表报道。这一年,正值中国电影百年,我们征得陈逸飞家属同意,随后主办“与逸飞相约黄昏―――陈逸飞上海电影专映活动”,以追念这位上海文化界名人为电影事业作出的贡献。紧接着,我们又对此事进行报道。这样的介入式报道,不仅拓宽了报道内容,也让读者观众了解到陈逸飞的艺术成就,同时也给其家人带来心灵的慰藉。
如果说上述报道模式是“事件-报道-活动-再报道”的话,那么下面的报道模式就是“制造活动-报道”。《申江服务导报》从1999年起,每年举办“申江•环艺电影盛宴”大型活动。每年12月31日晚,明星观众互动,读者编者互动,大家一起迎新,成了许多人翘首以待的节目。新电影借此机会首映,慈善借此机会拍卖,明星也借此机会亮相。丰富的活动,不仅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也为文娱记者提供了丰富的报道素材。《申江服务导报》和环艺电影城一起主办的“美丽英伦•情爱申江”英国电影周活动,承办的印度电影节开幕式等,也创造出诸多报道机会。
2.在采访中变换报道角度
我们往往对文娱圈中的人物和事件给予极大的关注,而对文娱演出受众方的报道用墨不多。受众是否也有新闻?2006年6月,鉴于“粉丝现象”的越来越突出,《申江服务导报》记者编辑将眼光瞄准了“粉丝”:他们来自哪里?他们的生活方式怎样?他们如何和明星交往?“粉丝”的升级换代过程有何特点……经过翔实的调查,写出了《“粉丝团团长”,Of f ice里熟悉的陌生人》《神通广大的“粉丝团团长”》《第二、三代粉丝团大比拼》《粉丝和偶像这么近那么远》等连续报道,揭开了鲜为人知的这群特殊受众的面纱。在了解真相的过程中,记者对“粉丝”也有了相当的理解。
再比如,报纸描述的明星,常常被认为不真实。的确,不是个个明星都坦诚,也不是个个明星都懂得表达自己。记者眼中的明星,只能在面对面的短暂接触中留下印象,采访出现假象的结果完全有可能发生。那么如何让读者了解真实?《申江服务导报》最近开辟了一个栏目―――“星拍档”,记者开辟新的路径,寻找了解熟知明星的拍档、朋友,记录一个真实的明星。因为从第三者眼中所见,也许比短暂的所谓专访更真实。
在采访中变换角度,可以大大丰富文娱报道的内容,给文娱报道带来新鲜的原料,从而带给读者全新的新闻。
3.在评论中提高报道高度
文艺评论是新闻评论大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担负着守候共同理想、弘扬民族和时代精神、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
报纸文艺评论的缺失,导致报道流于浅薄,观点含混不清。有些报纸满足于所谓“纯自然”报道,将事实和盘托出,让读者自辨清浊。这样的懒惰做法,无疑会产生或轻或重的不良后果。加强评论,是报纸彰显正确观念的需要,是引领读者的需要,也是提升报纸影响力的需要。
文艺评论必须具备“新闻性、政策性、现实性”的基本属性,以及“论点、论据、论证”的论说文“三要素”。写好新闻评论有三点基本要求,一是题材要触及时弊、旗帜鲜明。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是新闻评论的基本职责。二是立意要新、寓意要深。三是要具备逻辑推理和文字表达能力,达到“条分缕析,微言大意”的说服力。
(三)从业者培养需有新路
一是人才培养和储备从实习期开始。《申江服务导报》挑选人才,重“善”“慧”两根,即德才兼备。但文娱记者编辑还需要对这个条线充满热情、极度热爱,特别勤奋,善打交道。文娱报道较之经济等领域的报道门槛较低,上手较快,但要做好做精做深做高,需要各方面理论素养和采访积累。很多年轻从业者看不到这一点,两年跑下来,新鲜劲消逝殆尽,加之文娱市场机会不少,便或转行业或转条线。这时,对报社来说人才储备就显得重要。每年,来《申江服务导报》实习的大学生不少,我们注重从中发现最适合的文娱新闻人才,多年来的文娱记者几乎都是从实习生中千挑百选,着重培养。当他们正式成为《申》报一员,他们对于本报文娱新闻的操作已经相当熟悉。
二是在“大战”实践中培养记者。多少的日常报道都不如一次新闻大战对记者的锻炼大。每年的几大世界知名电影节,是世界性的文娱新闻大比拼,更是让年轻记者锻炼的好机会。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一两个电影节,派出记者独立采访,并事先策划,挑定必要的采访对象,其余采访活动则由记者机动。“规定动作”是为了让记者更有压力,“自由动作”是为了让记者更有活力。自己联络采访,自己摄影、观片、写新闻……遇到突发新闻,更需要敏感性。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期间,突逢帕瓦罗蒂去世,正在威尼斯采访的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赶到帕瓦罗蒂家乡,发回翔实生动的现场报道。参加这样的“大战,年轻记者得到的锻炼是全方位的,从业务能力、生活能力、语言能力到交往能力等等,可谓受益匪浅。
三是提供专业对口的培训机会。2007年9月,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文艺评论和媒体文艺传播”研究生班开班。这个班是在我国文艺创作和传播日趋活跃和繁荣的新形势下,为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及媒体文艺宣传工作,加强对文艺评论和传播人才的培养而举办的,这种主管部门推动,紧密结合业务,灵活培养专才的新举措值得推广。
(作者系申江服务导报副主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115028.htm